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國際市場 » 正文

看法國遠離地產泡沫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7-10-12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轉自中國經濟信息網  作者:中國經濟信息網
核心提示:看法國遠離地產泡沫
      法國維持著較低的住宅更新率,從而避免了產業的大起大落。而當前我國的"短命"建筑普遍存在,上世紀80年代建造的住宅,很多面臨著被拆遷的命運。

  從產業角度看法國遠離“地產泡沫”
  2007年5月22日到6月2日,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組織生態節能型住宅考察團,前往瑞典、法國進行考察。在法國,中方會見了莫里湖市副市長等相關人員,就可持續發展建筑和住宅性能評定進行了會談,考察了莫里湖市(LesMureaux)政府可持續發展辦公樓和住宅區以及法國最大的建筑公司布衣格(Bouygues)公司正在施工的Protege住宅樓,并參觀了巴黎新城——拉達方斯新城。

  提到法國,我們馬上想到法國的住宅產業化,想到法國的IDI(建筑工程質量保證保險),想到法國的新風系統,想到法國住宅的靚麗,想到法國的“低能耗住宅”、高性能環保住宅等等。總之,法國住宅技術和設備,在全世界處于先進水平,并正在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許多國家提供住宅技術和設備。但提起讓人們頭疼的“地產泡沫”,卻沒有法國的“份”。換句話說,法國住宅產業長期以來發展“健康”,正是我國住宅產業希望達到的境界。從法國住宅產業的發展,反觀我國住宅產業,會讓我們更明智。當然“地產泡沫”產生的原因很多,涉及到經濟、金融、稅收、產權結構、消費模式等一系列的因素,是一個需要系統研究的課題。本文只從住宅產業發展的角度,加以分析,以求對國人有所借鑒。

  戰后住宅業發展的3個階段

  法國共有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1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面積為55萬平方公里,共有36679個市鎮。截至2007年1月1日,全國人口為339萬,其中移民人口為49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8.1%。土地占有密度是109人/平方公里,略低于歐盟平均值116人/平方公里的密度(我國為每平方公里135人)。

  一、法國戰后住宅產業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數量”為目標的住宅產業化形成階段。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二戰后的法國為解決“房荒”問題,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化住宅建設。以功能主義等現代派建筑理論為指導,以預制板和工具式模板為主要施工手段,進行了成片住宅新區的開發,被稱為“數量時期”。法國抓住住宅大規模建設的有利契機,形成了工業化生產(建造)體系,改變了傳統的住宅手工建造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該階段以全裝配式大板和工具式模板現澆工藝為標志,出現了許多“專用建筑體系”:不同體系出自不同廠商,各建筑體系的構件互不通用。

  第二階段是以“高性能”為目標的住宅產業化成熟階段。20世紀70年代,法國住房短缺得到緩解,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開始反思50年代和60年代的新區建設,比如,有的住宅區選址不太合理,受到周邊交通和工業設施的干擾,居住環境不太安靜;有的住宅區和其它功能區隔離,缺乏活力,居民早出晚歸,成為“臥城”;有的住宅單體建筑缺乏個性,面貌單調,難以識別;有的住宅區及其周邊缺乏相應的公共設施和交往空間等。同時,工程規模縮小,建造量分散,原有建筑構件廠開工率不足,再加上工業化住宅暴露出的千篇一律的缺點,使法國開始尋求住宅產業工業化的新途徑,產業化的重點逐步轉移到了以“通用構配件制品和設備”為特征的“建筑通用體系”,全面提高住宅的性能(HighQuality,即高品質),由此進入住宅產業化的發展成熟期。為此,法國于1977年成立構件建筑協會(ACC),作為推動“建筑通用體系”的調研和協調中心。1978年該協會制訂尺寸協調規則。同年,住房部提出以推廣“構造體系”(SystemeConstructif),作為向通用建筑體系過渡的一種手段。構造體系是以尺寸協調規則為基礎,由施工企業或設計事務所提出主體結構體系。它由一系列能相互代換的定型構件組成,形成該體系的構件目錄。建筑師可以采用其中的構件,像搭積木一樣組成多樣化的建筑(積木式體系)。法國住房部為了評選構造體系,委托建筑科技中心(Cstb)組成由工程師、建筑師和經濟師3方面人員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對構造體系進行審批。到1981年,全國己選出25種構造體系。除少部分是木結構和鋼結構外,絕大部分是混凝土預制體系,集合式住宅體系略多于獨立式住宅體系。構造體系最突的優點是建筑設計靈活多樣。它作為一種設計工具,僅向建筑師提供一系列構配件及其組合規律,至于設計成什么樣的建筑,建筑師有較大的自由。采用同一體系建造的房屋,只要出自不同建筑師之手,造型大不相同。1982年后,法國政府調整了技術政策,推行構件生產與施工分離的原則,發展面向全行業的通用構配件的商品生產,并開發出“構造邏輯系統”的軟件,可以設計出多樣化的建筑,不僅能進行輔助設計,而且可快速提供工程造價。

  同時,法國建筑科學技術中心于1974年編制了第一個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主要是通過加強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減少空氣滲透量來降低住宅的熱損失,達到節能的目的。該標準經6—7年就已達到。后來于1982年又制定了新的標準,其中除了強調提高圍護結構的保溫和門窗的氣密性之外,同時要對采暖系統進行必要的改進和調整,適當考慮利用太陽能,要求在第一個節能標準的基礎上再節能25%。

  第三階段是以“高品質環保”為目標的住宅產業化高級階段。上世紀90年代開始,為了緩解全球氣候變暖、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法國等歐盟國家率先提出城市和建筑的可持續發展,住宅產業化的重點轉向節能、降低住宅的能源消耗、水消耗、材料消耗,減少對環境的負荷,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倡導可持續發展。1998年以后,政府要求在1982年建筑節能標準上再節能25%。2000年1月,法國開始實施“預防氣候變化全國行動計劃”,同年12月又出臺了“全國改善能源消耗效率行動”方案。根據這兩項計劃,法國政府2000年又通過了建筑節能規范,在原有基礎上再節能8%,相對于1974年前住宅的能耗水平,2000年的節能率達到61.2%。

  1995年,法國正式推出“HQE”建筑認定體系,在延續其先進的住宅性能(品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入了高性能住宅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內涵,提出了發展“高品質環保”建筑的概念。經過10多年的努力,法國已經形成了14個高品質環保住宅的模式。

  平穩發展是法國住宅產業的特征

  理性的平穩發展是1980年后法國住宅業發展的主要特征。如下圖所示,法國新建住宅的數量,近25年維持在25萬套到42萬套之間,經過了一個緩慢的下降和上升過程,基本上是從1980年后逐步降低到1993年的最低點,然后從波谷緩慢拉升。經過10年,到2005年突破41萬套,接近1980年的高點,沒有明顯的大幅波動,曲線很平滑。只有1980年、1981年、2005年3年突破40萬套。從1984年到2003年,20年期間有1989年為34.7萬套,其余年度均為32.7萬套以下、25.4萬套以上,可以說,基本上在30萬套上下波動。

  法國業界已經形成共識,一般認為年建設40萬套住宅屬于合理的范疇,其中29萬-30萬套為新購房者購買,2.5萬-3萬套為有房者購買的第二套住房,3萬-4萬套為空房,4萬-5萬套為替代已毀壞的住房。

  高性能、重維護確保住宅產業“精致”

  新建住宅數量基本上是穩定發展,起伏不大,既避免了大起大落而帶來的對住宅產業的傷害,又迫使法國的住宅相關產業,走上了“精致”的道路。絕大部分住宅設計合理,質量穩定,性能穩步發展。法國現存住宅中,有35%是1948年以前興建的,有65%以上的住房是1948年以后興建,盡管1/3以上的住宅已經是60多年的“風蝕殘年老人”,但考察團多次坐車穿越巴黎的大街小巷,也開車兩個多小時,到巴黎的郊區考察,卻沒有國內常見的“破舊不堪、必須拆除”的感覺。

  筆者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法國對新建住宅保持高性能的原則,絕不做建筑垃圾。新建住宅的耐久性能好,許多住宅的建筑壽命可以達到100年,全壽命周期的理念已經深入到住宅產業的骨髓,要做就做高性能住宅。就墻體材料來說,法國墻體材料制品大都生產得精致、完美,制品外觀相當完整,幾乎無裂紋等缺陷,而我國的墻材制品外觀十分粗糙;法國燒結制品的吸水率一般都在12%以下,而我國的一般都在20%-30%之間;法國墻體材料強度在20兆帕以上,有的高達40兆帕以上,我國的制品在10-20兆帕之間;泛霜性能方面,法國制品強度高,制品密實,泛霜最多只有一點輕微情況發生,而我國中等泛霜以上的情況在行業內不在少數;抗凍性能國外一般要經過25次甚至50次凍融循環的考驗,我國最多只進行15次循環考驗,其耐久性能差異較大。

  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住宅科學合理的維修。法國在新建住宅時,就要考慮到住宅的可改造性、可維修性。我國和日本住宅性能認定的指標中,也有這方面的要求。法國向來重視既有住宅的維修和改造,對60年以上的老住宅,也是逐步進行維修和改造,比如對于既沒有衛生間,也沒有浴室的“劣質住宅”,一直在進行改造。劣質住宅在法國也是處于逐步減少的過程中,其占法國住宅總數的比例,1984年為15%,1996年減少為4%,到2005年占法國住宅總數的2.5%,為61.2萬套住宅。用了23年的時間,減少了12.5%。

  法國住宅處于樹和花的海洋之中。巴黎號稱花城,非常注重用樹和花等植物,調節住宅小氣候,營造出優美的居住環境,重視戶外空間的拓展,樓房上經常可以看見各種各樣的陽臺、屋頂花園或露天平臺(terrasse),有著各種各樣的迷你(MINI)綠地,養花弄草,美化家里的環境,更點綴室外的環境。

  低更新率是避免地產泡沫的關鍵

  法國2005年住宅存量大約為2450萬套,新建住宅為41萬套,住宅更新率為1.67%,會談時,專家也告訴我們,法國近20年來住宅更新率大概在1%—2%之間,長期維持著較低的住宅更新率,避免了住宅產業的大起大落。

  我國近年來,每年新建住宅大約在13億平方米,存量住宅大約在368億方米,則每年的更新率大概在3.53%,是法國的2倍多。當前我國“短命”建筑的現象普遍存在,上世紀80年代建造的住宅,現在多數面臨著被拆遷的命運。目前,我國住宅的平均使用壽命不足30年,遠遠低于設計壽命50年的標準,而發達國家的住宅壽命一般高達80余年,在法國等國家,百年的經典建筑更是數不勝數。
 
  我國應該像法國一樣,在新建住宅時,鼓勵高性能高品質住宅的建造,全面提高住宅的適用性能、環境性能、經濟性能、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使住宅的經濟價值、功能價值在較長時間內得以保持,盡量避免因為住宅性能低劣、功能不合理、外觀破敗等使住宅大幅貶值,從而面臨不到30年就被拆遷的危險。拆遷頻繁,雖然增加了建筑業的業務量,但拆除、新建住宅面臨著多重的能源和資源的耗費。低更新率和使用壽命長,無論從節能還是節地、節水、節材方面來看,都是最根本的節省,也是最為根本的環境保護措施。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