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中國建材集團“央企市營”模式打造世界建材航母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2-07-18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企業報
核心提示:中國建材集團“央企市營”模式打造世界建材航母
  7月9日,美國《財富》正式公布2012年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以300.22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列世界500強第365位,比去年的485位提升120個名次。

  “在全球500強里面,去年一共有五家建材企業,中國建材排在第五位,但是今年超越了愛爾蘭CRH集團、瑞士HOLCIM集團和法國拉法基集團,排到了第二位,僅次于法國圣戈班。”7月10日,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宋志平說。

  連續入圍世界500強和在世界建材行業地位的迅猛提升,有力地證明中國建材集團近年來堅持“央企市營”成長模式,走一條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的創新道路,在做強做優、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建材產業集團的征程上又邁上了新臺階。

  遵循市場原則壯大發展

  “一提到央企,很多人就會想到壟斷、吃偏飯等等,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宋志平說。

  “拿我個人的實踐來說,中國建材也是從非常困難的階段走過來的。中國建材這些年能夠迅速發展壯大,最重要的就是得益于在國資委的領導下,大膽地走入市場,用市場的規律、用市場的邏輯來改造自己。”

  事實上,中國建材處在充分競爭的市場領域,沒人給中國建材資本金,也沒有人給中國建材什么保護,銀行從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化之后,中國建材也沒有什么政府救濟,完全就是要自負盈虧,優勝劣汰。但這也有好處,最為重要的就是激勵企業要自己奮斗。

  據宋志平介紹,10年前,企業在市場中打了敗仗,資不抵債,辦公樓也被查封了。痛定思痛,中國建材果敢地邁向市場,用市場的規則改變自己、改造自己,同時按照市場化的方式推進聯合重組,吸納了480余家民營、外資、地方國企等多種不同所有制企業,退出218家劣勢企業,企業內部結構進行大規模調整,形成了現在主業非常突出、擁有員工13萬人這么一個企業,到今年6月份集團總資產已達2400多億元。

  近年來,中國建材集團大力推進水泥和玻璃工業的結構調整、聯合重組和節能減排,大力發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實現了快速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和面向全球的建材綜合供應商,是我國建材行業第一家和目前唯一一家世界500強企業。

  面對時至今日的央企成績,很多人把這些歸咎于央企的壟斷地位。對此,宋志平說,“事實上,不管是央企也好,民企也好,無論什么性質的企業都要遵循市場規則去經營和管理,都要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依靠先進的機制取得快速發展。所以,我們應該真正地去研究企業的內在機制,而不是簡單地概念化、雷同化。如果只說壟斷,那太教條了,沒有認識到國企變化的原因。”

  據悉,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建材集團資產總額達2075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941億元、同比增長43%,利潤158億元、同比增長109%,凈利潤119億元、同比增長103%,各項主要經營指標均超額完成規劃目標。

  “央企市營”模式促“國民共進”

  “國企和民營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互融合的關系,是‘國民共進’的關系。”宋志平說。

  “近幾年,中國建材與民營企業有著深度的合作,央企有央企的優勢,民企有民企的優勢,民企在市場里面摔打出來,我們也應該向他們學習。”

  業內專家指出,“央企的實力+民企的活力=企業的競爭力”。央企缺民企的活力,民企差的是央企的實力。如果能把央企的資源資金、人才技術、品牌價值、管理優勢與民營企業的活力、激勵機制和職業化精神等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共贏。

  中國建材集團在自身跨越式發展的同時,積極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帶動民營企業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取得了突出成績。

  以中國建材旗下的中國玻纖為例,中國玻纖是一個上市公司,10年前只有1萬噸產量,現在已經達到100萬噸。這個企業原本是浙江桐鄉的一家民營企業,和中國建材合作后實現上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引入聯想弘毅基金7000萬美元。中國玻纖現在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玻纖企業,現在到美國去投資,到埃及建廠,成為國際化公司。

  中國建材的實踐證明,央企和民企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互相補充、互相帶動、互相合作、互相學習的關系,二者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之中,實現了“國民共進”的良性發展。

  “‘央企市營’發展模式的內容包括中央企業走向市場和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在一個公平環境里共同成長,讓各種所有制企業大膽探索,共同發展,在創新體制和提升國際競爭力方面產生聚合效應,致力于央企充分市場化,用市場機制改造自己,運用市場規律做大、做強、做優。”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李德成對記者說。

  作為國有企業、央企來講,改革的方向是在國家控股地位不改變的情況下,引入社會投資人進行產權多元化的改革。其實,不管是央企也好,民企也好,單一的產權都會有問題。

  宋志平認為,“只有公眾化才能吸引更多的社會精英來參與管理,使管理更加科學、更加公正、更加透明,這是一個規律。現在中國建材集團、國藥集團兩家企業里,國有股份其實都不超過50%,50%以上的資本由社會投資人、股民組成。從保值增值的意義上來講,國有資本雖說比例縮小了,但是從絕對值來講極大地增加了,而且國有資本的控制力沒有改變。”

  國資委前不久發布了落實“新36條”的14條實施細則,其中提到建立現代產權制度。關于現代產權制度,宋志平的理解是它指的也是多元化股份制,因為是在引入民營資本進入央企、參與央企改制,實現國有資本在市場中的合理流動。

  2012年上半年,中國建材深入開展“管理提升活動”,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資產總額達到2452億元、同比增長39.7%,實現營業收入923億元、同比增長9.3%。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