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媒體4月2日報道,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橋梁工程師拉爾夫•弗里曼爵士提出在英法兩國間架設一座長約34公里、高約67米的跨海大橋。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對此計劃深表青睞。4月1日,英國國家檔案館首次將當年這座“英法大橋”的設計藍圖全面曝光。
解密檔案顯示,該工程將耗費45萬噸鋼材,25萬立方混凝土,由數千名工人歷時10年完成,總耗資約為30億英鎊。
施工者將在多佛爾海峽中央建造兩座人工小島,在大橋的起點和終點之間,將樹立15座橋墩,彼此間隔約3公里。屆時,英國出行者可由英國多佛港出發直抵法國北部的尼茲。所需的巨額資金將由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中東大亨”提供。拉爾夫指出,建設一座“英法大橋”的方案比起建造一條海底鐵路隧道的方案,前者更為安全、更為賺錢,而且可以滿足更多人的需要。
從1979年至1981年間,拉爾夫爵士頻頻與政府高層人士會晤,就連一直持“歐洲懷疑主義”的撒切爾夫人也深表興趣,有意讓此浩大工程成為一項里程碑式的政績。
然而,一份1981年的交通部備忘錄認為,架設這座“英法大橋”面臨著種種難題。諸如:如何保證它的安全性,航船通行是否因此受阻,是否導致環境破壞,如何解決未來長期的維修保養工作,等等。幾年后,英國政府轉而采納鋪設英法海底隧道的計劃。轟動一時的“英法大橋”則永遠被塵封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解密檔案顯示,該工程將耗費45萬噸鋼材,25萬立方混凝土,由數千名工人歷時10年完成,總耗資約為30億英鎊。
施工者將在多佛爾海峽中央建造兩座人工小島,在大橋的起點和終點之間,將樹立15座橋墩,彼此間隔約3公里。屆時,英國出行者可由英國多佛港出發直抵法國北部的尼茲。所需的巨額資金將由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中東大亨”提供。拉爾夫指出,建設一座“英法大橋”的方案比起建造一條海底鐵路隧道的方案,前者更為安全、更為賺錢,而且可以滿足更多人的需要。
從1979年至1981年間,拉爾夫爵士頻頻與政府高層人士會晤,就連一直持“歐洲懷疑主義”的撒切爾夫人也深表興趣,有意讓此浩大工程成為一項里程碑式的政績。
然而,一份1981年的交通部備忘錄認為,架設這座“英法大橋”面臨著種種難題。諸如:如何保證它的安全性,航船通行是否因此受阻,是否導致環境破壞,如何解決未來長期的維修保養工作,等等。幾年后,英國政府轉而采納鋪設英法海底隧道的計劃。轟動一時的“英法大橋”則永遠被塵封在人們的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