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6日,南方水泥迎來重組四年的紀念日。這個從零噸水泥到擁有超億噸產能的水泥巨人,創造了難以復制的“中國建材速度”,堪稱世界水泥史上的奇跡。這又是一樁央企和民企攜手發展的經典創舉。
回想四年前,中國水泥市場可不是這樣。當時,中國的水泥產量已經占到全球一半,價格卻長期低位運行。由于產能嚴重過剩,五千余家水泥企業為了生存,競相壓價,有的甚至靠降低質量、犧牲環境來求得生存。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央企業的中國建材擔當起了行業整合者的角色。
張劍星,南方水泥常務執行副總裁。2007年4月,在美麗的西子湖畔汪莊,他與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初次相識。僅僅一天時間,張劍星便果斷地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將執掌十年的浙江虎山水泥(民營企業)融入聯合重組的滾滾大潮。
這就是后來耳熟能詳的南方水泥“汪莊之約”。加入這個盟約的除了張劍星,還有尖峰水泥董事長杜自弘、浙江水泥董事長馮光成、三獅集團董事長姚季鑫。四家舉足輕重的水泥企業大旗一舉,占浙江區域半壁江山的幾十家水泥企業迅速聯合在一起。
2007年9月,市場區域涵蓋浙江、上海、江蘇、湖南、江西的南方水泥應時而生。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對此評價說:“在短短的時間內,南方水泥吸引了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四省一市的幾十家企業加盟,充分顯示了中央企業在建材行業發展中的整合和帶動作用。”
“南方水泥是中國水泥由大變強的偉大創造,是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和民營資本的大聯合,是世界水泥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創舉,在中國水泥發展史上必將添上濃重的一筆。”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雷前治評價道。
南方水泥的成功,見證了一種戰略思路,那就是中國建材集團作為中央企業在聯合重組中發揮出的力量。在短短幾年時間,南方水泥聯合重組100多家不同所有制企業,其中多數為民營企業,演繹了一個聯合重組、市場協同、管理整合的快速成長故事。
相比鋼鐵、煤炭等領域的央企重組中地方企業屢屢受挫,中國建材集團水泥重組可謂順風順水,幾年來從未發生一起上訪事件,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說,“捆綁不成夫妻”,中國建材集團重組民營企業都是建立在自愿和尊重的基礎上。在聯合重組的操作中,南方水泥沒有對浙江民營水泥企業進行“廉價抄底”,所有聯合重組均以會計事務所評估值為基礎,在正負10%內成交,受到了當地民企的極大歡迎。
為了發揮央企與民企兩者的積極性,中國建材集團聯合重組的民企,一般都在新企業中保留30%的股份。同時,多數原來企業的負責人繼續擔任新企業的管理者,成為規范治理企業的職業經理人。
央企的實力加上民企的活力等于企業的競爭力。2009年,南方水泥浙江區盈利3.5億元。截至2010年,南方水泥總資產超過400億元,銷售收入和利稅分別突破250億元和30億元。
“這些年,我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南方水泥。直到現在,我也沒有后悔過,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張劍星動情地告訴記者。
這就是一位民營企業家正確而無悔的選擇。其實,牽系著國企與民企合作的動力,絕不僅僅只有股權、分紅等利益關系,更彌足珍貴的是彼此的信任和尊重,以及共同承載行業健康發展的使命。
“在很多行業里,中國存在企業過多、行業集中度過低的問題,從而無法發揮規模經濟效應。”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副校長海聞表示。很明顯,中國企業如果想擁有國際競爭優勢,必須從國內的行業整合開始。
這些年,伴隨著一批優秀民企的崛起,民營資本并購國企的浪潮風起云涌,推動著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歷史進程。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李保民認為,在盤活存量資產的過程中,民營企業參與進來,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改革開放30多年,民營企業在市場中摸爬滾打一步步起來,具有明顯的管理優勢和商業嗅覺。他們在國企改制以及主輔分離等重大變革中,獲得合理的機會和空間,同時也讓國有企業輕裝上陣。應該說,這樣的雙贏格局,是市場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