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中國水電七局投身四川攀西水電建設20年紀略,曾解決各種混凝土技術難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5-24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股份公司新聞中心
核心提示:中國水電七局投身四川攀西水電建設20年紀略,曾解決各種混凝土技術難題

  中國水電七局投身四川攀西水電建設20年紀略

  荒江空谷,今夕萬家燈火。沐浴在四川攀西的陽光中,一聲聲水電人的吶喊在悠悠的“三江”畔穿越了歷史的風雨,孕育出攀西峽谷間的清潔能源之光。

  “攀西地區每平方公里可產電能286萬千瓦時,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倍,比號稱世界水能資源密度最大的瑞士還高3.7倍;水能資源經濟可開發總量達7000多萬千瓦,使其具有成為我國最大水能產業基地的獨特氣質。作為中國水電建設勁旅,如果不能在這里有所作為,作為水電人無疑是莫大的遺憾,正是在這種強烈的信念下七局人投身攀西水電建設,20年風雨兼程,從二灘到錦屏、官地、桐子林、觀音巖……為實現把富有"水能"的攀西,變成"能產"的攀西,七局人做了的、想做的、能做的還有很多。”中國水電七局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水電七局)總經理張建文侃侃而談。

  當年,在二灘水電站建設中,水電七局打出了被國家領導人稱為“爭氣洞”的導流洞;在四川“兩個加快”的指導下,這支水電勁旅,與群山為伍,攜江水而行,投身攀西這片熱土,20年的艱苦奮戰已成為攀西水電建設主力軍。

  樂于挑戰 世界第一高拱壩

  “錦屏更像是我們家。在過去的5個年頭里,我們很多同事在這里結婚、生子,工地上3000多名七局施工人員節假日、春節都沒休息!是他們的努力見證了今日的成績,我在這里謝謝他們!”水電七局錦屏施工局項目負責人說道,在投身錦屏建設的幾年中,許多七局人見證了錦屏一級水電站開工、大江截流、高壩肩開挖、澆筑。談起一天天“長大”的錦屏世界最高拱壩,建設者由衷感慨。2010年12月12日,萬名錦屏建設者都見證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大壩澆筑超過百米,并打破多項世界施工紀錄。

  世界第一高拱壩在深山峽谷中蒸蒸日上。


                             建設中的世界第一高拱壩——錦屏水電站大壩 

  錦屏梯級電站,是“西電東送”和“川電外送”戰略的關鍵性工程,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水電隧洞群,也是繼三峽工程之后的又一世界級水電工程。

  而作為其主要構成的錦屏一級水電站,其混凝土雙曲拱壩壩高305米,為世界第一高拱壩。作為極力推進雅礱江流域水能資源開發的二灘水電開發公司將此項工程交予水電七局,不僅是實力的體現,更是對水電七局的信任,因為錦屏的建設需要一支能打苦戰硬仗的隊伍。

  而對于施工環境和生活條件的艱苦,每一個參與左岸大壩工程建設的水電七局人都有切身的體會和深刻的感慨。

  施工條件差到什么程度呢?原來沒有施工道路,全靠工人肩挑背扛,把施工設備扛上去,施工材料全部靠馬幫運輸,施工機械要拆散運上去之后再組裝運行,這樣歷時了兩年多,用戰天斗地來形容一點不過分。除此之外,施工人員還要面對飲水難、出行難、住宿環境惡劣等諸多困難。“是挑戰,更是機遇;借助于技術革新、借助于我們的專家會審和技術指導;依托錦屏一級水電站大壩左岸工程,開展復雜地質條件下高陡邊坡安全控制及施工技術研究,不僅對依托工程施工過程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必將提升我國乃至世界范圍高陡邊坡設計和施工的技術水平。”在水電七局總經理張建文、黨委書記文加海的眼中,這種機遇更像是對七局更上一層樓的不斷鼓勵。兩人更是多次深入錦屏工地檢查指導工作,同時把信念傳遞給每一個錦屏的七局人,把確保工程質量,把精品意識貫穿到施工的各個方面。


                                       錦屏一級水電站大壩基坑開挖

  在建設錦屏期間,水電七局工程技術人員破解了500米級高陡邊坡開挖錨固、高拱壩混凝土澆筑溫控等世界級難題,并獲得多項國家級科技獎項。在建設錦屏過程中,二灘水電開發公司總經理陳云華同志多次協同專家組前往施工現場給予指導,同時對工程的施工質量控制表示稱贊,稱水電七局是一支戰斗力強、能打硬仗、守信譽的合作伙伴。“在這樣艱苦的環境條件下,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項任務,很了不起。”

  堅守與偷懶 世界最大規模水工隧洞、拌和系統

  位于川西青藏高原東部的錦屏,平均海拔近4000米,荒涼孤寂。桀驁不馴的雅礱江水在這里形成了一個長達150公里、落差達300多米的大河灣,設計總裝機容量480萬千瓦、年發電量242億千瓦時的錦屏二級水電站將在這里誕生。

  其中4條引水隧洞平均長約16.6公里,開挖洞徑13米,為世界最大規模水工隧洞。在這個世界最大規模的水工隧洞中,水電七局分別承建東端1號、2號引水隧洞破碎圍巖固結灌漿、高壓防滲固結灌漿、堵水灌漿、排水孔及原形觀測等項目。

  沒有親眼看到過隧洞的人難以想像其中的環境。洞子里,各類機械聲分貝巨大,時間長了震得人頭暈目眩……而且在高地應力下,一股地下水能將人擊倒,一塊小飛石足以讓人斃命,更不用說強巖爆和大面積塌方了……施工4年來,七局人日夜奮戰在施工一線,無數次與突涌水、強巖爆、大塌方不期而遇,卻又一次次機智脫險,項目部目前為止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2010年3月,隧道開挖合作伙伴在引(1)12+700樁號附近開挖揭露出以南側邊墻一天然溶蝕空洞為主要出水點的集中出水帶,該出水帶在擊穿時初始總出水量約1.09立方米/秒,加上汛期到來,后期總出水量更是超過了1.5立方米/秒,項目部會同業主、監理及設計現場勘查,確定為令業界頭痛的超高滲透壓力及超大流量出水帶,七局人臨危不亂,通過不斷改進模袋設計及架設方法,提前18天實現涌水的可控排放。

                                                 奮力堵水

  水電七局總經理助理李東林興奮地說,這才是代表中國水電建設的技術水平,別人干不了的,我們干得好!

  此外,水電七局還承擔著錦屏二級水電站東端砂石系統及高線混凝土系統工程,本工程主要由東端砂石加工系統、高線混凝土系統和洞外連續帶式輸送系統三部分組成。“其實七局人很善于"懶",而且"吝嗇",不過干工程的非常喜歡這種特質。在這里你能發現最具體的表現,呵呵……”項目經理王艷萍開玩笑說到。

  由于水電站選址布置多在高山峽谷,地形條件較復雜,毛料的運輸一直是一個難題,錦屏二級電站的地質條件更是復雜,而且很難建成目前已有的直線膠帶機,采用汽車運輸存在的安全隱患較大,且很難滿足連續性運輸要求。怎么樣才能在運輸上“偷懶”呢?七局人開始動起了腦筋。依托錦屏項目,七局項目部經過長期論證和實驗,開創性地采用了曲線長距離膠帶機,采用曲線長距離膠帶機運輸渣料可通過采用曲線布置以繞開不利地段,實現了渣料的連續輸送,安全管理容易,工程進度保障率較高,在山區地下隧洞工程及大規模的地下工程開挖中開創新的前景。

                                 錦屏二級水電站東端砂石加工系統全貌

  而項目研制的錦屏東端長距離帶式輸送機作為在國內水電站首個使用的曲線反向帶料輸送系統,在同行業具有領先地位。項目部通過對該系統進行一系列多達10余項的技術改造,有效地保證了系統安全、穩定、高效地運行,為3號引水洞單月掘進700余米創造世界紀錄作出了突出貢獻。

  始終如一 21世紀雅礱江首批發電機組

  “厚積則薄發兮,獨辟蹊徑則生光。”作為有著50年深厚積淀和20年市場打拼經驗,總裝機容量達1380萬千瓦的水電七局機電安裝分局,官地水電站右岸地下廠房的機電安裝工程:4臺60萬千瓦機組全廠電氣設備安裝顯得駕輕就熟。“我們有以廣西龍灘、四川瀑布溝等水電項目為代表的60~70萬千瓦巨型水輪機發電機組安裝經驗,掌握多項核心技術,形成較為完整的資質鏈,在機電安裝方面打造出強勁的核心競爭力。”水電七局機電安裝分局分局長趙顯忠介紹道。

  2010年12月9日下午3點,官地水電站地下廠房定子施工區域內整潔、干凈、燈光明亮。現場紅地毯、吸塵器、滅火器、除濕機、排風機、溫濕度計表、布鞋、鞋套等一應俱全;施工人員趴在地毯上用抹布擦著灰塵,吸塵器呼呼作響,磨光機刷刷吐著火花,進行最后的準備工作。

  雅礱江官地水電站首臺60萬千瓦機組(1號機)定子硅鋼片疊裝工作開始,整個電站由此進入機電安裝高峰施工期。據現場負責人介紹,定子鐵芯總高度為3100毫米,由28萬多張0.5毫米厚的硅鋼片疊裝而成。定子硅鋼片現場疊裝是機組安裝關鍵工序之一,技術要求非常嚴格,施工現場必須做到防塵、防火、防潮。


                                             首臺機組定子吊裝

  2011年2月19日下午,官地水電站首臺(1號)機組發電機定子成功吊裝就位,為該電站2011年底提前發電奠定了堅實基礎。原定首臺機組發電時間為2012年7月1日,現提前到2012年第一季度,這將使官地水電站成為21世紀雅礱江首批發電機組。

  挑戰“第一墻” 國內水電工程“第一墻”施工

  被列為國家西部大開發2010年重點開工項目的桐子林水電站是雅礱江下游最末一個梯級電站。

  桐子林水電站工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即是導流明渠施工,而導流明渠施工又以“三墻”圍堰高噴防滲墻、框格式地下連續墻和左導墻最為關鍵。導流明渠能否在兩個枯期時間內建成過流將成為桐子林水電站能否按期發電的前提條件。

  據介紹,桐子林電站導流明渠布置在右岸灘地上,結合水工右岸三孔泄洪閘的布置,下游段基礎處理采用了框格式連續墻,連續墻厚均為1.2米,最大墻深約42米。框格式連續墻作為基礎處理的一種工程措施,在國內水電工程施工中尚無先例,在施工布置、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更加合理可行等方面均需要進行更深入的分析。特別是對“十”字型槽段的成槽存在很大的技術難題。此項目針對性強,方法新,施工難度大,被專家稱為國內水電工程“第一墻”。由于關系到導流明渠的工期目標乃至整個桐子林水電站的目標工期,該項目被列為桐子林水電站的重點項目。

  這個重任再次落在了水電七局的肩上。

  為力爭節點工期,攻克該項技術難題,水電七局集中技術力量成立技術攻關小組,對框格式地下連續墻節點部位的結構進行優化,將原設計的“十”字型節點擴大樁,先后解決了防止混凝土繞流和接頭鋼板清理等技術難題,為連續墻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強的技術保證。

  “厚積薄發這個詞在這里得到了最好詮釋。”業主二灘水電開發公司這樣稱贊水電七局。

                                        桐子林電站地下連續墻施工

  2010年4月28日18時,桐子林水電站導流明渠框格式地下連續墻提前18天完成,這個被有關專家稱為國內水電工程“第一墻”的項目順利完工,標志著電站順利實現了導流明渠工程重要節點目標,也標志著桐子林水電站導流明渠框格式地下連續墻技術攻關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愛山護水 金沙江中游觀音巖

  觀音巖水電站位于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與四川省攀枝花市交界的金沙江中游河段,為金沙江中游河段規劃的八個梯級電站的最末一個梯級,為中國華電云南分公司投資建設。電站壩址距攀枝花市公路里程約87公里,距華坪縣城公路里程約40公里。

  中國水電七局承擔水電站導流明渠土建及金屬結構安裝工程及廠房土建、機電及金屬結構安裝工程。

  由于觀音巖電站地處長江流域上游,是長江上游主要的生態保護區,一旦發生環境污染,將直接對下游攀枝花市的生產生活用水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金沙江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加之國家環保部門對金沙江中游河段的重視,在施工中環保、水保是重點。

  而建設觀音巖,怎樣處理好生態和建設的關系?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發展需要電力支撐。我們在修建電站過程中,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高度重視、同步考慮如何保護生態,保護環境。”張建文鄭重回應,設計征地時,以盡可能減輕環境壓力為基準,減少對植被的破壞。同時,我們還將采取一整套制度,加強生態建設和修復,力爭電站工地沿線的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建設和保護不是絕對矛盾的。”張建文舉例道,我們曾成功建設了小浪底水電站,實現了黃河不斷流,被作為中國水電站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示范樣板。

  項目經理吳越建坦言道,環境保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七局早已將這項工作融入到正常工作程序中。

  幾年來,從進場的那天開始,項目部動員職工及外協隊600多人次,利用休息時間在圍堰邊坡上種草植樹,圍堰邊坡變得郁郁蔥蔥……與此同時,項目部還將整個施工道路采用碎石鋪墊成了一條條平整寬敞的大道。鉆爆設備采用濕式鉆孔,避免揚塵,利用灑水車24小時降塵。這些“例行”舉動得到各界肯定,業主中國大唐云南分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陳侃更是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贊許,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領導更是多次到現場調研。

                                 觀音巖大壩及溢洪道土建工程施工盛況

  “七局人多年穿行在祖國的山水之間,青山綠水早已在我們心中扎根,七局人明白,建設不是破壞,而是讓他變得更好。”吳越建的表白是中國水電人的心聲。

  樂于為師 我們不只是建設者

  水電七局在攀西建設中至少帶領著5000余名農民工,他們分布在錦屏、觀音巖、官地、桐子林等地,如何使這個龐大的群體和諧穩定,科學施工管理?怎樣讓他們適應行業標準?

  授人以魚,還要授之以漁。張建文一席話耐人尋味:“農民工必須納入科學管理平臺。”他們有智慧,能吃苦,很聰明,也勤奮,工程建設需要他們。但他們處于“散兵游勇”狀態,需要一個組織平臺規范起來,加以強化訓練,注入科學理念,再進行技術傳授,使其逐步成為企業良性運行的有機體。“這就是新形勢下央企的歷史責任,我們必須為構建和諧社會盡一份力量。”張建文說。

  進場之初,水電七局錦屏施工局就即時設立了農民工夜校,僅2010年,項目部共開展各種入場培訓12次,共計694人參加了入場培訓。

  2010年間,水電七局觀音巖項目多次邀請水電七局高級技工學校教師前來授課,舉辦特種作業培訓班共5期,利用空閑時間,現場教授技能,共有100多人參加了此類培訓。

  桐子林項目部從成立之初就不間斷開展對農民工的培訓,規范施工現場管理,嚴格混凝土工序施工,提高混凝土施工質量。針對混凝土施工的常見“通病”、形成原因以及修補方法,鋼筋、模板制作安裝的施工規范等向施工一線的混凝土工、鋼筋工、模板工做了詳細講解。據了解,他們還將分階段、分課題對在崗農民工進行滾動培訓。

  水電七局官地項目部除培訓農民工外,還積極與當地政府、公安、武警互動,建設警民聯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地之美,勝似在人間。在攀西這片熱土上,美不勝收。挺進這莽莽群山,為這無聲的群山注入了汩汩生機,給當地人民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他們只是一群普普通通、數以萬計的中國水電建設者,用自己默默無聞的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寫下了一曲又一曲“感動中國、建設中國”的壯歌!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