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中聯重科:國有企業的市場化生存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12-07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湖北日報
核心提示:中聯重科:國有企業的市場化生存

  武漢是傳統機械制造業基地,但鮮見做大做強的機械制造企業。而在湖南,一個脫胎于研究院、靠50萬元貸款起家的機械制造企業卻異軍突起,在18年內變成了一個年銷售收入近500億元的巨型公司。中聯重科的成長,值得湖北省眾多的研究院所思考。同時,它通過股改建立長期激勵機制,通過事業部改革提高管理團隊執行力,通過并購成功實現國際化。這些都為湖北深化國企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應用型研究院的市場化破題

  1992年,中聯重科從50萬元貸款起家,今年公司營業收入有望突破500億元。一般人看來,這是一個財富聚集的神話,一個品牌成長的傳奇。

  中聯重科脫胎于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1985年之前,該院與中國大多數研究院一樣,靠全額撥款維持生存,靠科研項目和賣技術、賣圖紙維持發展。

  1985年,中央進行科研體制改革。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削減事業費,即由全額撥款變成差額撥款,并允許科研成果有償轉讓。當時,全院每年所需事業費約120萬元,1985~1990年削減了70%的事業費。

  事業費的削減,增加了研究院的運轉壓力。幸運的是,技術轉讓還能夠彌補事業費削減帶來的差額。但好景不長,一些簡單的、沒有創新的圖紙越來越不值錢。到后來,6個技術人員一年設計一套圖紙,只賣了3萬元。能干的技術人員有的出國了,有的南下北上了,建機院面臨垮掉的危險。

  當時,湖南、山東等省份的許多企業靠購買建機院的圖紙,迅速實現了資本積累和市場擴張。身為建機院副院長的詹純新再也坐不住了,他帶領7名員工,靠50萬元貸款創立了中聯公司。

  1993年7月,中聯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凝土輸送泵誕生,當年銷售了10臺,利潤達到230萬元。此后,中聯走上了企業發展的良性軌道。截至目前,銷售收入和利潤年均增長率均超過了60%。

  通過股改建立長期激勵機制

  根據國際經驗,技術創新的核心動力是市場需求,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按照這種慣例,建機院應該走技術成果產業化道路。

  搞產業化的思路明確了,建機院也從產業化中嘗到了甜頭。但企業如何運作又成了一個問題。

  詹純新認為,不能少了一個傳統的科研院所,多了一個傳統國企。管理國有資產,不能靜態地看它持有多大比例,還要總的資產規模是否每年都在增加。只要總資產規模增加了,即使國家持股比例少一點,國有資產也能夠實現保值增值。

  從1996年開始,中聯重科開始進行股份化改造。2005~2007年,公司加大了股份化改造步伐,按照動態國有資產管理原則,增加管理者和員工持股,并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聯想弘毅,建立長期激勵機制。

  明晰的產權結構,給企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從2006年開始,中聯重科營業收入實現了“陡峭式”增長。

  不僅如此,中聯重科還在公司內部進行了事業部制改革。事業部制是高層集權下的一種分權管理體制,實行分級管理、分級核算、自負盈虧,較適用于規模龐大、品種繁多、技術復雜的大型企業。

  中聯重科擁有10多個系列產品,公司為每個產品設置一個事業部,每個事業部都是一個模擬的利潤中心,部門經理承擔利潤責任。這種組織架構能夠提高每種產品的銷售額,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拓展公司的邊界,同時也有利于CEO評價各級部門的績效,提高管理團隊的執行力。

  重組并購的加法與乘法

  要想擴展企業的規模,需開發系列產品,或進行兼并重組,走內生式增長和外延式增長相結合的路徑。

  依靠兼并重組的外延式增長,能夠迅速擴大一個企業的銷售額。但兩個企業的重組并不僅是資本的粘合,還有利益的分配、文化的認同、領導人的配置等許多“消化不良”的后遺癥。

  2003~2008年,中聯重科共進行了9次收購,且每次收購都很成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中聯重科集團市場總監戴鋼說,“中聯重科的收購是一種基于核心技術的戰略收購,它收購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其工作原理和核心技術基本相同,只是產品的使用功能不同。這種戰略收購保證重組之后沒有出現后遺癥和并發癥。”“既然是戰略收購,就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戴鋼說,“收購不僅僅是做加法,更是做乘法。加法實現專業領域拓展、產品系列增加,企業規模擴大。乘法通過輸入技術、品牌、管理、文化等資源,使被并購企業迅速融合,效益實現成倍增長”。

  以收購意大利CIFA公司為例,通過收購CIFA,中聯重科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技術和分布歐洲的市場網絡。戴鋼透露,CIFA泵車的碳纖維比價、混凝土攪拌主機、泵車臂架防抖動技術等3項技術全球第一。CIFA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名列前茅,而要重新構建這樣一個銷售網絡需要很高的成本。

  不僅如此,CIFA公司還在長沙建立了“廠中廠”,利用CIFA的技術和零配件供應網絡,成品在長沙生產運至歐洲,制造成本只是CIFA在意大利的60%-70%,通過CIFA的采購渠道進口零部件,成本降低20%-50%。

  中聯重科的全球化戰略

  當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地,這會誘使許多企業進入工程機械制造行業,同時也吸引跨國公司的涌入,導致整個行業的競爭密度逐漸增加。

  然而,中國的發展步伐不可能永遠這樣下去。按照基建項目3年左右的建設周期,隨著國家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的結束,2-3年后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增長率就會下降,而整個行業的投資卻增加了,每家工程機械制造企業的經營風險都會增加。

  為對沖國內經營風險,或拓展公司的成長邊界,大公司都是進行全球布局和市場多元化,抵消單一市場波動的影響。統計工程機械全球前20強,國內銷售占總銷售比重一般在30%-50%之間,而國內工程機械國內收入占比普遍在80%-90%左右。因此,布局海外市場是國內工程機械公司成長的必然之路。

  中聯重科近年來一直在推行國際化戰略,但國內銷售偏重的市場結構仍然沒有多大改善。戴鋼透露,近日,中聯重科獲得了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批復,此次發行H股所募得資金的一大部分將用于拓展公司的國際化業務,建設和完善公司的境內營銷網絡及服務體系和支持體系,以加快推進公司全球化戰略的實施進程。

  中聯重科集團市場部部長助理史偉志介紹,全球化的公司要同時具備市場份額的全球化、思想觀念的全球化、零部件采購的全球化和融資的全球化。未來,中聯重科還會加大對零部件企業的收購力度,降低顧客購置整機和零配件的置換成本,向真正的世界級企業邁進。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