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華新水泥 傳統產業的綠色再造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01-08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
核心提示:華新水泥 傳統產業的綠色再造
  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 

  萬里長江夾攜青山萬里流經荊楚之地,第三個彎的南岸便是近代中國的重要原材料基地,湖北黃石。 

  102年前,時名湖北水泥廠伴生粵漢鐵路落戶黃石,此后馳“遠東第一廠”威名,百年不衰愈老愈勇。102年后,身份從官辦變外資,華新水泥(600801)不僅躋身中國水泥龍頭,更在力圖改變水泥業傳統灰色基調,展現其綠色和節能環保的公民企業特征。 

  水泥工業雖然是一個傳統產業,但經過十多年的奮斗,華新已逐步由傳統水泥企業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大型水泥集團的戰略轉型,形成了被廣為稱贊的“華新模式”。 

  “樹立負責任的大公司形象,要求我們超越利潤是唯一追求目標的傳統理念,要求我們拓寬視野來看待企業的責任,要求我們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員工、客戶、供應商、周邊社區和政府的需求。”華新水泥總裁李葉青表示。 

  百年華新,水泥由灰色向綠色漸進。 

  百年華新

  百年華新始于1907。 

  沉淀百年,華新水泥履行其企業公民的第一責任便是質量。 

  迄今為止,華新公司本部(現黃石分公司)出廠水泥合格率連續48年達100%,出廠水泥富裕強度連續31年保持100%合格。所有新投產的分、子公司出廠水泥合格率和出廠水泥富裕強度合格率均保持100%。這種歷史的沉淀,國內水泥業無出其右者。 

  華新水泥總裁助理李恩華(Ian Riley)表示,華新是“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很多著名建筑物和項目都是用華新水泥來澆筑的。“使消費者放心的理由不僅是因華新百年品質有保障,也因為他們認為華新是最專業的水泥制造商。先進的生產工藝和熟練的員工使客戶對我們的產品質量能很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充滿信心。” 

  百年之間,人民大會堂、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亞運村等北京新老十大建筑;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等長江中下游沿線幾乎所有長江大橋;京九鐵路、京珠高速以及北京國際機場和武漢天河機場等重點項目;葛洲壩、黃河青銅峽、金沙江溪洛渡等水利樞紐工程均采用華新水泥。 

  三峽工程開工后,華新作為主供應商,一直保質保量地為三峽工程輸送水泥,特別是工程最核心壩體和部位全部采用華新的高端水泥,被三峽工程總公司認定為質量和服務雙最佳供應商。 

  華新水泥也已鋪上廣袤的世界屋脊——西藏。目前,華新水泥的供給已遍及西藏山南、拉薩、那曲、日喀則、林芝和阿里地區,廣泛用于西藏重點工程建設,如拉薩柳梧大橋、拉薩火車站、中尼公路等。 

  綠色華新 

  “兩臺窯尾氣粉塵排放濃度平均為立方米23.5毫克”。2009年9月14日下午5時30分,華新黃石分公司中控室在線監測裝置記錄下當天粉塵排放的情況。 

  像這樣的檢測,每天都在華新水泥出現。一家被認為本應“灰頭土臉”的水泥企業,踐行企業公民責任從“綠”開始。 

  “要真正解決水泥企業的綠色危機,需要將對待環境問題的思路扭轉過來,將‘綠色’變為自己競爭優勢的一部分。”華新水泥總裁李葉青表示。 

  傳統水泥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具有先天的“短板”。水泥工業留給社會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和現代化作巨大的貢獻的同時,也給人們留下“能耗高、污染重”的固有印象。“華新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企業要與社會、自然和諧共發展。”李葉青表示。 

  目前,華新所有水泥窯粉塵平均排放大約為32毫克/立方米,優于國家標準(50毫克/立方米);SO2排放平均濃度為37毫克/立方米,優于國家標準(200毫克/立方米)等。 

  華新所有已建和在建生產基地的窯尾和煤磨系統的除塵器,大量采用高效脈沖袋式除塵器,同時設置尾氣在線監控裝置。不僅大大降低粉塵排放,而且可以由環保部門24小時對現場環保狀況實時監督。 

  而在企業擴張發展中,華新始終堅持用積極的態度看待環境保護,而不僅僅把它看作額外“成本”。華新將項目配套建設中環保投資的比重由8%提高到12%,僅2008年一年,華新在環保上就投下4個億。每一個新建基地要做到廠區內三季有花、四季常綠,每一個分(子)公司要實現"潔、綠、亮、美"。 

  擴張發展的3條原則和3個標準也是如此。即在礦產資源豐富地域建熟料生產基地,在市場資源(銷售市場和工業廢渣)豐富地域建粉磨站,在工程資源密集地域建攪拌站。 

  與此同時,華新利用水泥生產過程中廢氣,大力推廣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2009年,先后有15個項目投入建設,5個項目建成并投產發電。截至9月8日止,股份公司已累計發電12140萬千瓦時。2010年,所有窯線生產基地將完成余熱發電項目建設,并投入發電。屆時,公司每生產一噸水泥便可節省電能30%。 

  石灰石是水泥生產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大量土夾石或低品位的礦石原需排棄,占用了大量土地。近年來,華新通過對剝離的廢石進行合理搭配使用,大部分礦山做到了零排棄,實現了資源有效利用。在礦石開采過程中采用最新逐孔微差爆破作業,把炮震影響降低到最小范圍外,還采用了國際先進的礦山復墾技術,逐步恢復已開采過的礦山植被。還青山綠水以本來的顏色。 

  節能華新 

  華新水泥不僅創造更多的綠色,還為保存更多的綠色而努力。 

  華新水泥“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資源綜合利用模式,大力發展可替代原燃料事業,成為其通往節能路徑的嘗試。 

  瑞士Holcim公司是華新水泥的戰略合作伙伴,其在在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領域中30多年的經驗,成為華新水泥高起點的平臺。 

  借助這一平臺,華新水泥承擔起在國內首次采用水泥窯協同處理技術處置農藥廢棄物的重任。目前,華新AFR(可替代原燃料)項目涉及市政污泥、有毒農藥、三峽庫區漂流物等危險廢棄物及工業廢棄物的各個方面。 

  據統計,2007年華新處理了150噸廢棄及高毒有機磷農藥。2008年初,華新投資500萬元建立了具有世界水平AFR實驗室。2008年底,湖北省環保局批準華新環保(武穴)公司對HW02醫藥廢物、HW03廢藥物藥品、HW04農藥廢物、HW06有機溶劑廢物、HW09油/水等13類有害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而在未來的幾年間,華新還將投資10億元人民幣,新建成7個廢物預處理或協同處置工廠。屆時,這些工廠每年可以處置磷渣、電石渣、沼氣渣等工業廢渣200萬噸,處置毒鼠強、廢棄農藥及污染物等40萬噸、各種工業廢棄油渣1萬噸、廢棄電子產品5萬噸、工業及城市污泥50萬噸及城市垃圾100萬噸,而且在處置過程中做到安全和環保,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華新水泥還擁有技術高超的變廢為寶魔術。 

  將電廠、鋼廠的廢棄物,例如粉煤灰、礦渣、爐渣及水渣運用到水泥原料中,將更多的廢棄物變廢為寶,綜合利用資源。2008年共利用固體廢棄物450余萬噸,占華新水泥原料的30%以上。此外,華新以水泥生產為軸心,充分發揮主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積極推進"縱向一體化",大力發展預拌混凝土、骨料和環保水泥包裝袋產業。目前,位于武漢、黃石、襄樊、赤壁等地的混凝土攪拌站相繼建成投產,而武穴、陽新等地大型骨料生產線已開工或即將建成,年產過億只的水泥包裝袋生產線也將于本月建成投產。 

  水泥工業雖是一個傳統產業,但經過十多年的奮斗,華新已逐步由傳統水泥企業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大型水泥集團的戰略轉型,形成了被廣為稱贊的“華新模式”。 

  公益華新 

  百年華新在社會上同樣并不甘人后。 

  2007年,華新水泥在國內水泥業中發出了首份社會責任報告。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水泥企業向社會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單位,使得華新水泥在現有的規模和體制下,成為踐行社會責任的先行者。 

  華新水泥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裁紀昌華表示,華新水泥將加強內部管理,進一步提高運行質量。同時在全國進行合理布局,今后工人95%都在地方招聘,以緩解當地的就業壓力。 

  在服務社會方面,華新水泥僅2008年就為賑災、支援社區建設和捐資助教等共捐贈606萬元。在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公司與其大股東Holcim及全體員工共募集了345萬元善款。另外,公司在四川新建的首條水泥生產線——華新渠縣公司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已于2009年11月順利點火投產,緩解了災后重建中水泥供需矛盾。 

  公司總裁助理李恩說,公司尤其重視減少工廠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減少粉塵、氣體及噪音排放,圍繞"零"傷害目標來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2008年,公司在社會公益方面共投入851萬元,同比增長40%以上,其中,370萬元捐贈給了汶川地震災區,另外一部分則用于支援新農村的建設。 

  華新公司將始終堅持采用"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一再生資源"的資源綜合利用模式,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把社會責任與企業效益放在同等地位,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工廠周邊的社區同樣是我們的重要的利益攸關方,讓所有這些利益相關方都滿意并不簡單。”李恩強調說,“我們深信從長遠角度:要讓股東滿意,就必須使客戶高興要讓客戶滿意,就必須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要讓工廠正常運行,就必須建立和諧周邊關系。”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