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十六年精心經營,武冠集團通過做活人本、做優成本、做好資本,企業規模、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長足的提升,走出了一條以品牌戰略為主線,發散性經營、集約化運作、精細化管理、內涵式發展的新路子。
一是廣納人才,為企業的持續發展聚集不竭的動力。
隨著武冠集團發展壯大,對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武冠認為: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一個企業要超常規發展,或者要透過事業對社會作出貢獻,決定于企業關鍵員工的工作態度和能力。正是在這種用人理念的指引下,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武冠集團先后與江西省建材院、中國建材院等開展技術合作,并于2002年聘請國內10名專家成立企業專家委員會,借腦經營。緊接著又從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引進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進行培養鍛煉,實現了健腦發展。通過人才引進和培訓,武冠集團員工結構不斷優化,現有員工中68%具有大專以上學歷,高級職稱的28人,中級職稱的116人。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將物質激勵與文化激勵并舉,多種措施并用,對人才進行激勵,實現了將基層員工的責任心、中層員工的上進心和高層員工的事業心的“三心結合”,充分發揮員工的聰明才智,使廣大人才安心在武冠集團工作,在各自的崗位上建功立業;在物質激勵方面,除了工資、獎金外,還給關鍵人才配置股權,使他們由打工者變成企業所有者,并選擇在環境優美的星級酒店內建造了員工公寓,解決了部分管理、技術、營銷骨干的住房問題,真正讓人才在武冠安居樂業;在文化激勵方面,一是通過《武冠人》內刊宣傳優秀員工的典型事跡,大力表彰優秀人才。二是將優秀人才培養為黨員,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成為德才兼備的企業管理精英。
二是創新體制,為永葆企業的活力激活發展的潛能。
體制決定機制,機制決定制度,制度決定執行。在武冠集團五易體制的大跨越、大發展的背后,蘊藏著一種進取的動力,就是制度創新、體制創新,這是創新的核心問題。從實際情況來看,武冠集團通過建立起一個“扁平化、虛擬化”的企業組織結構,減少了那些無用的管理級層,并沒有影響對員工、對企業的管理;相反,由于少了不必要的層層上報、等待審批,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經營效益。一直以來,我們從體制創新開始,對管理級層重新定位,減少無用、虛設的管理崗位,合并職能雷同的行政機構。在營銷體制方面,企業歷經了辦事處直銷制、大區管理模式,再到目前全力推行的經營承包責任制,實現了企業責、權、利合理下移,使部分懂經營、會管理的人才脫穎而出,成為了市場開拓和營銷管理的領頭羊和排頭兵。武冠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 ,創新了體制,激活了機制。首先,在企業起步階段,資金較為困難,他提出了“大科技、細生產、大市場”的“啞鈴型”經營模式,把錢用在刀刃上,加大科技投入,全力開拓市場,在全國開設了25個銷售分公司,建立一支200多人的營銷隊伍,積極推行知識營銷、專家營銷,憑借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和通暢的營銷渠道,“武冠”產品很快進入到上海、北京、廣州等主要市場;其次,當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銷售半徑受到物流成本嚴重制約時,他又提出了發散經營思想,將產品生產前移到市場一線,在天津、蘭州、重慶、廣東、上海等地開辦生產型公司(基地),實現了銷地產的轉型,完成了武冠產品在全國市場的合理布局,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拔涔凇碑a品成功進入了秦山核電站、方家山核電站、福清核電站、廣東珠江新城地下樞紐工程、天津泰達廣場工程、上海虹橋機場擴建工程、青海拉西瓦水電站等國家重點工程中使用,并得到了客戶的好評和良好的市場反響。
三是做優品牌,努力提升企業美譽度和產品附加值。
十六年來,武冠集團在“務實求新,至精至誠”經營理念指引下,始終堅持“科技領先、品質致勝”的品牌戰略,不斷探索市場經濟下“啞鈴型”經營、發散性經營、虛擬化經營等管理模式。在推進企業發展戰略過程中,我們一直把品牌創建、商標管理作為系統工程和頭等大事來抓,從而在市場上建立起顧客的品牌忠誠度。武冠商標于1997年獲準注冊,僅用三年時間,就被評為“江西省著名商標”,之后公司又向“中國馳名商標”的目標沖刺。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如愿以償。2005年6月,武冠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評為“中國馳名商標”。這枚“中國馳名商標”,是中國混凝土外加劑行業和萍鄉市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也是繼“匯仁”之后,江西省非公經濟領域中的第二個“中國馳名商標”。2005年6月,集團下屬的藍波灣花園酒店通過了國家旅游局的評審,被評定為“四星級旅游飯店”,武冠集團實現了在萍鄉市兩個“零的突破”。 2008年,企業自主研發的CMA三膨脹源抗裂劑產品,被評為“江西名牌產品”,今年7月,又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這些“金字招牌”,是對企業長期實施品牌戰略工作的肯定和贊譽。因為,武冠人深知:品質是品牌的第一生命,服務是品牌的第二生命,性價比是品牌的第三生命。在企業經營和品牌建設中,企業圍繞人本、資本、成本這“三本”做文章,不僅在把握品牌內涵、加強品牌管理、發揮品牌效應三個方面下功夫,而且在維護品牌合法權益,建立了品牌安全預警機制,打擊商標侵權行為等各個方面敢作為,持續不斷擴大品牌的知名度、維護品牌的忠誠度、提升品牌的美譽度,全面提升武冠品牌的競爭力和附加值。不斷加強企業管理,推進品牌戰略,促進企業增效和員工增收,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發展,努力將“武冠”打造成中國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第一品牌。
四是致富思源,以虔誠的心態承載著企業家的責任。
武冠集團是萍鄉市第一家成立基層黨委的民營企業。在經營企業中,我們始終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為讓更多的人富起來,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他不斷探尋既能發展企業又能帶動群眾致富兩者兼顧的途徑,采用“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辦法,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在做強做大主業基礎上,武冠采取兼顧發展的策略,適度進行多元化經營。企業籌資1.2億元建成了藍波灣花園酒店,僅用14個月時間,一家按國家四星級標準建設的酒店就拔地而起,填補了萍鄉市無高檔次酒店的空白。酒店營業后,不但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并且為社會提供了300多個就業崗位,也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同時,武冠集團還十分關心社會公益事業。集團主要領導分別與12名貧困學生結成幫扶對子,并帶頭參加義務獻血,累計獻血1000CC。武冠員工已有200多人次參加了義務獻血,獻血總量達50000CC。企業倡導員工每月從工資中拿出10元錢設立愛心基金,捐資興建了武冠石源希望小學,設立了華中醫科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 “武冠”獎助學金,連續協辦萍鄉市“武冠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幫扶了上栗縣東源鄉貧25名困大學生等。部分受到資助的群眾或學生通過來訪、信函等不同方式表達了他們的感激之情,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故事感化了人們的心境,也正在激勵著每一位武冠人不斷進步,所以說 :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它使企業員工懂得了如何去關愛他人,關心自己,這是企業經營中寶貴的精神食糧,也是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集中體現,更是武冠人踐行“貧窮教我惜福、成長教我感恩、責任教我無私”企業文化的具體行動。
總之,武冠集團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經營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承擔責任的過程。企業的每一次發展,都是武冠人轉變觀念、創新體制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持續關心、傾力幫扶的結果。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武冠人要充分發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特質,把科學發展、和諧創業貫穿企業發展始終,切實承載企業持續發展的使命。
企業簡介:
江西武冠實業集團的前身系中國人民解放軍萍鄉市贛西防水材料廠,創辦于1994年。企業擁有總資產逾3億元,員工近千人,主營混凝土外加劑、防水劑,主要產品有CMA系列抗裂劑、HEA系列防水劑、WG高效復合防水劑、FZ減縮防水劑、FDN高效減水劑等30多個品種。企業先后榮獲了“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全國民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國誠信守法鄉鎮企業”、“江西省先進非公有制企業”、“江西省文明單位”、“江西省百強企業”、“江西省最具社會責任感企業”,以及“萍鄉市工業十強企業”、“萍鄉市納稅大戶”等稱號。企業是中國混凝土外加劑協會副理事長單位,綜合實力位居中國混凝土外加劑行業前三強。
企業成立以來,堅持“務實求新,至精至誠”的經營理念,積極實施“啞鈴型”經營模式,通過做活人本、做優成本、做好資本,走出了一條以品牌戰略為主線,發散性經營、集約化運作、精細化管理、內涵式發展的新路子。企業建立了覆蓋全國市場的營銷網絡,成立了25家銷售分公司,配備了200多名營銷人員和20多名營銷工程師,為廣大用戶提供全過程、全天候的營銷技術服務。同時,積極推行知識營銷、專家營銷,憑借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和通暢的營銷渠道,使武冠產品迅速進入了上海、北京、天津、廣州、重慶、成都、蘭州等大中市場,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響力和強大的產品銷售力。產品還成功進入國際市場,順利出口到埃塞俄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等多個國家,深受海內外專家和廣大客戶的好評,市場占有率穩居全國同行業之首。
企業十分重視品牌建設,著力實施名牌戰略。1997年,公司注冊“武冠”商標,正式啟動了企業品牌創建工作。1999年,“武冠”商標就榮獲“江西省著名商標”,2005年6月又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了中國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第一枚“中國馳名商標”。2008年,“武冠”商標又被評為“中國行業標志性品牌”。企業長期致力于品牌創建和維護,以打造中國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第一品牌為已任,著力造就強勢的混凝土外加劑品牌,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確立企業的品牌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