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三一重工公告了挖掘機資產注入的相關信息,業內各券商普遍看好三一重工。按照公司業績承諾,三一重機資產2009年實現凈利潤不低于3.8億元,2010年實現凈利潤不低于4.5億元,2011年至2013年每年實現凈利潤不低于5億元,如果低于這一承諾將有相應補償。
9月21日,記者來到位于昆山產業園內的三一重機現場,采訪了三一重機7年成長的重要人物——戴晴華。
三一重機曾命懸一線
“2007年以前,三一重機隨時都有死掉的可能。5年時間里,挖掘機的銷量一直無法逾越1千臺/年的生命線,此前的努力都只是保本。”現任三一集團副總裁,兼三一重機總經理的戴晴華回憶。
當時挖掘機市場的整合力度很大,不少企業都垮掉了,像北建、長江、上建等曾經的知名國產品牌,基本上已在行業內銷聲匿跡了。當時挖掘機技術、人才、配件、工藝都極端匱乏,三一的挖機事業風雨飄搖,隨時有被“扼殺在搖籃中”的危險。
“尤其2004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國家宏觀調控,挖掘機銷售極為慘淡,一大幫子人要養活,集團資金又緊張……”戴晴華細數2004年的種種困難,資金的壓力令他喘不過氣來,“當時差點就不干了。”
他告訴記者,當時的“中挖”市場,除了柳工100多臺的年銷售外,其余都被外資瓜分完了,與其他國產挖掘機企業在“小挖”中求生存比,三一后來的做法多少有點“刀刃舔血”的味道。
到昆山“背水一戰”
2006年,挖機的銷量還是沒過“千臺生命線”。
“幾乎猶豫了一年的時間,‘去不去昆山’成為當時大大小小會議的唯一主題。”戴晴華透露,影響搬遷最大的阻礙就是三一沒能過行業的“千臺生命線”,因為只有銷量過千臺,才能談企業的配套能力、制造能力、服務能力等,否則生存都是問題。可到2006年,三一也僅有600臺的年銷售,對戴晴華而言,去昆山的風險太高。
“江蘇、安徽、山東是挖掘機產業密集地區,人才儲備充足,配套廠家齊全,在那附近,三一挖掘機發展的‘養料充分’。”戴晴華說,現在回憶,當時的決定多少有些“賭博”的意味。
2006年10月,搬遷全部完成。到昆山后,三一重機獲得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人才資源的全力保障。2007年,三一銷售挖掘機1600多臺,跨過了“千臺生命線”,并一舉超越柳工和玉柴。2008年,三一已經形成了從6.5噸到200噸的全系列產品。
2009年,外資品牌除了“神鋼”小幅上漲外,均出現下滑,而以三一重機為代表的國內廠商增長迅速。
不排除收購產業鏈上公司
對于本次收購,相關負責人解釋,一是兌現股改時公司對投資者的承諾,二是集團的戰略調整,即三一集團曾承諾5年之內逐步把工程機械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三一重工,三一重工專注于工程機械業務,而三一集團則專注于裝備制造領域。
“當然,注入三一重工為重機將來發展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平臺。”戴晴華介紹,目前重機在國際市場的銷量占到總份額的20%,今后,將朝著50%的方向進軍。
對于未來的發展,戴晴華信心十足,“三一要在挖掘機的各個噸級遍地開花,現在,重機的目標是年產10000臺,銷售過100億,而我的夢想是年產30000臺。而且,我堅信有一天,我們國產品牌能占到國內市場份額的80%,世界的50%。”
另外,戴晴華透露,今后不排除收購產業鏈上的配件公司,對于一些在國際市場上影響力較大的挖掘機公司,也是可以考慮的。
背景
9月14日,三一重工公告表示證監會有條件審核通過了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事宜。公司以16.80元/股的價格定向增發11786萬股收購三一集團旗下的三一重機挖掘機資產。
三一重機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三一集團旗下的集工程機械生產、銷售、研發于一體的子公司,公司位于三一昆山產業園內,園區規劃占地3000畝。三一昆山產業園2008年實現產值50多億元,2009年規劃總產值100億元。其中三一重機有限公司作為三一集團旗下的核心成員,以生產和銷售挖掘機等工程機械產品為主導,目前正著力規劃在5年內將昆山產業園打造成中國第一的挖掘機生產研發基地。
9月21日,記者來到位于昆山產業園內的三一重機現場,采訪了三一重機7年成長的重要人物——戴晴華。
三一重機曾命懸一線
“2007年以前,三一重機隨時都有死掉的可能。5年時間里,挖掘機的銷量一直無法逾越1千臺/年的生命線,此前的努力都只是保本。”現任三一集團副總裁,兼三一重機總經理的戴晴華回憶。
當時挖掘機市場的整合力度很大,不少企業都垮掉了,像北建、長江、上建等曾經的知名國產品牌,基本上已在行業內銷聲匿跡了。當時挖掘機技術、人才、配件、工藝都極端匱乏,三一的挖機事業風雨飄搖,隨時有被“扼殺在搖籃中”的危險。
“尤其2004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國家宏觀調控,挖掘機銷售極為慘淡,一大幫子人要養活,集團資金又緊張……”戴晴華細數2004年的種種困難,資金的壓力令他喘不過氣來,“當時差點就不干了。”
他告訴記者,當時的“中挖”市場,除了柳工100多臺的年銷售外,其余都被外資瓜分完了,與其他國產挖掘機企業在“小挖”中求生存比,三一后來的做法多少有點“刀刃舔血”的味道。
到昆山“背水一戰”
2006年,挖機的銷量還是沒過“千臺生命線”。
“幾乎猶豫了一年的時間,‘去不去昆山’成為當時大大小小會議的唯一主題。”戴晴華透露,影響搬遷最大的阻礙就是三一沒能過行業的“千臺生命線”,因為只有銷量過千臺,才能談企業的配套能力、制造能力、服務能力等,否則生存都是問題。可到2006年,三一也僅有600臺的年銷售,對戴晴華而言,去昆山的風險太高。
“江蘇、安徽、山東是挖掘機產業密集地區,人才儲備充足,配套廠家齊全,在那附近,三一挖掘機發展的‘養料充分’。”戴晴華說,現在回憶,當時的決定多少有些“賭博”的意味。
2006年10月,搬遷全部完成。到昆山后,三一重機獲得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人才資源的全力保障。2007年,三一銷售挖掘機1600多臺,跨過了“千臺生命線”,并一舉超越柳工和玉柴。2008年,三一已經形成了從6.5噸到200噸的全系列產品。
2009年,外資品牌除了“神鋼”小幅上漲外,均出現下滑,而以三一重機為代表的國內廠商增長迅速。
不排除收購產業鏈上公司
對于本次收購,相關負責人解釋,一是兌現股改時公司對投資者的承諾,二是集團的戰略調整,即三一集團曾承諾5年之內逐步把工程機械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三一重工,三一重工專注于工程機械業務,而三一集團則專注于裝備制造領域。
“當然,注入三一重工為重機將來發展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平臺。”戴晴華介紹,目前重機在國際市場的銷量占到總份額的20%,今后,將朝著50%的方向進軍。
對于未來的發展,戴晴華信心十足,“三一要在挖掘機的各個噸級遍地開花,現在,重機的目標是年產10000臺,銷售過100億,而我的夢想是年產30000臺。而且,我堅信有一天,我們國產品牌能占到國內市場份額的80%,世界的50%。”
另外,戴晴華透露,今后不排除收購產業鏈上的配件公司,對于一些在國際市場上影響力較大的挖掘機公司,也是可以考慮的。
背景
9月14日,三一重工公告表示證監會有條件審核通過了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事宜。公司以16.80元/股的價格定向增發11786萬股收購三一集團旗下的三一重機挖掘機資產。
三一重機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三一集團旗下的集工程機械生產、銷售、研發于一體的子公司,公司位于三一昆山產業園內,園區規劃占地3000畝。三一昆山產業園2008年實現產值50多億元,2009年規劃總產值100億元。其中三一重機有限公司作為三一集團旗下的核心成員,以生產和銷售挖掘機等工程機械產品為主導,目前正著力規劃在5年內將昆山產業園打造成中國第一的挖掘機生產研發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