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下午,上海建工(600170)召開2024年科技工作會議,對過去一年的科技工作進行總結,對下階段的科技工作進行部署。黨委書記、董事長杭迎偉出席并講話,黨委副書記、總裁葉衛東主持會議,總工程師陳曉明作科技工作報告,副總工程師王美華宣讀表彰名單。會上,上海建工中央研究院正式揭牌。
杭迎偉在講話中,感謝廣大科技工作者為上海建工市場開拓、工程建設和經濟創效作出的突出貢獻。
他說,科技創新決定了上海建工發展的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堅持獨立自主、開放共享,充分發揚“奮斗者精神”,事不避難、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奮力搶占行業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用奮斗成果筑牢上海建工科技創新的科技底座,加快打造建筑行業科技創新的國家隊。
對下一階段的科技工作,杭迎偉提出了三點要求——
聚焦重點任務,扎實推動“五個一批”
“統籌一批創新技術應用,攻堅一批創新技術突破,儲備一批前沿創新技術,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平臺,打造一批建筑機器人”等“五個一批”重點任務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要扎實推動好工作,需要把握好兩個方面:
要更加注重實踐應用。要堅持以實踐應用為導向,比如在北橫通道、東方樞紐上海東站,我們把科技創新的“第一實驗室”建在施工現場,總結成果、快速轉化,在實踐中持續迭代升級科技硬實力。
要更加注重開放共享。科技創新與開放共享是緊密相關的,當前以焊接機器人、測量機器人、淋水機器人、噴涂機器人等為代表,我們的建筑機器人產品方陣正在逐步成型,此外我們還有一大批新裝備、新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集成代表,這些優質的產品資源要積極使用,并加快更新提升。
聚焦策源能力,扎實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中央研究院的升級更名,體現了上海建工進一步優化創新資源、聚集創新要素、提升創新能級、強化創新策源力的戰略決心。
創新體系是能力提升的關鍵。中央研究院和各單位工程研究院共同構建了集團科技創新的“共同體”,形成了集團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充分發揮“共同體”的優勢要注重體系協同、分工協作、融合發展。
創新平臺是能力提升的保障。作為集團科技工作的集成終端,中央研究院負有培育和提升創新能力的責任與使命,過程中要把握三個關鍵詞:“影響力”“分類分級”“比學趕超”。
聚焦人才培養,扎實推動“百千萬”工程
科技人才隊伍是最充滿生機活力的人才隊伍,有著最廣泛的基層基礎。充分尊重、培養和使用好科技人才隊伍,將使創新的底座更加牢固。要注重培育卓越工程師,扎實推動“百千萬”工程:培育“百”位技術領軍人物、“千”名優秀技術帶頭人、“萬”名面向基層、面向一線的技術骨干。
集團始終對廣大優秀人才的成長、成才寄予厚望,各級黨政要負責陽光雨露,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只管茁壯成長,這樣上海建工的人才體系才會根深葉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才能牢固。
杭迎偉、葉衛東、陳曉明以及中央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周虹共同為中央研究院揭牌。
“工程研究總院”升級更名為“中央研究院”,是在“研究院”這一科研的基本屬性上,進一步強化了作為上海建工科技創新體系“中央”的謀劃、引領和服務作用。
“中央研究院”的更名掛牌和機構調整,將使上海建工的科技創新工作更高效地整合優化創新資源,更全面地聚集創新要素,加快構建更高能級的科研創新和成(002001)果轉化平臺體系,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引擎,在新技術領域形成創新轉型新亮點。
2023年,上海建工在科技成果方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牽頭的《上海中心大廈工程關鍵技術》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參與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項目獲得一等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6項、住建部綠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2項等榮譽;在科技人才方面,5人獲上海市優秀技術帶頭人等榮譽。
新興業務核心技術取得新進展新突破,比如,主持的《增減材復合驅動的塑料基固廢材料建筑3D打印技術與裝備》《基于人工智能的濱海城市典型工程群安全監測預警云平臺構建及應用示范》等9個項目獲國家科技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或子課題立項。
統籌推進“五個一批”清單任務,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比如,形成了套筒智能灌漿機器人、智能淋水機器人、地下連續墻鋼筋籠智能加工機器人、智能石材鋪貼機器人等50多個具有典型應用場景的《上海建工集團建筑機器人技術應用目錄》。
開展科技創新攻堅戰,有力支撐了市場開拓和工程建設。比如,創新開發了納米級粉料自動化管控工藝,優化高強混凝土配制;利用高效探礦輔助技術開展軟土地基加固數字化無損質量檢測技術研究,助力基坑工程建設的安全;創新研發了微濾膜、超濾膜、納濾膜等多種膜處理技術的新興組合工藝,有力支撐了市政高品質供水項目的工程建設。
又比如,把架橋機創新運用于集團承建的首個萬噸級水工碼頭工程,助力集團在港口業務板塊不斷邁出新步伐;依托自主研發的城市水環境生態修復協同岸線更新技術,助力承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水鄉客廳工程;形成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廠房高效精益建造成套技術,有力支撐了新基建領域的市場開拓。
開展數字賦能攻堅戰,一批典型應用場景加快落地。比如,發布了長三角綠色示范樓低碳智慧運維、建材科技綠色礦山等一批具有較高成熟度的數字賦能應用場景;打造的“基于BIM的公共建筑智慧建造與運維工業互聯網平臺”獲評2023年度上海市工業互聯網標桿平臺;成功通過上海數據交易所“數據產品開發服務商”和“數據供需方”認證并獲得授權,工地AI視網膜等7個數據產品成功掛牌參與數據產品交易。
現場,杭迎偉、葉衛東、陳曉明為2023年度上海建工科技創新貢獻獎、科技進步獎、專利獎、先進科技工作者的獲獎代表頒獎。
四建集團谷志旺、七建集團陳洪帥、基礎集團楊子松、市政總院顏海,分別以《數字賦能企業城市更新領域高質量發展》《腳踏實地篤定前行,技術創新路上追夢》《加大前沿技術攻關,鞏固專家型企業地位》《科技創新賦能大型設計咨詢企業轉型發展》為題交流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