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到2015年的10年間,西部建設(002302)創造了一個企業快速成長的典范,營業額從2006年的4.1億元增長到了2015年的102.9億元,10年增長了25倍;與此同時,公司的資產規模從2006年的5.3億元上升到了2015年的125.6億元,增長了約24倍。憑借10年的高速發展,西部建設也從一家區域性的混凝土企業成長為中國最大的混凝土A股上市公司。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正式步入“新常態”,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增長乏力,中國混凝土行業總產量在2015年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滑6.24%,據《中國混凝土網》),再加上行業產能過剩,國內混凝土企業經營壓力劇增,西部建設也因此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西部建設的未來之路怎么走?公司如何考慮戰略轉型?我們對西部建設董事長吳文貴先生進行了專訪。
做受人尊敬的
行業領軍企業
在公眾的印象中,混凝土是一個技術含量低、行業門檻低的行業,因此也難以誕生偉大的企業。
“由于對混凝土的技術進步和行業發展認識不夠,公眾對混凝土行業存在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吳文貴認為,一方面,混凝土行業確實也存在產能過剩、同質化無序競爭、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方面問題;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混凝土行業的發展和變化,近年來隨著各種超大、超高建筑的興起,以及跨海大橋、海底隧道、核反應堆等極端環境下建筑工程的增多,這些特殊領域對混凝土的強度、耐久性、防腐蝕、防輻射等性能要求更高,也對混凝土企業的研發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隨著國家對建筑行業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混凝土企業還需要在生產過程的環保性和產品的環保性方面投入更多的研發力量。
吳文貴同時表示,西部建設的目標是要做受人尊敬的行業領軍企業,成為一家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公司。這就要求公司在做大規模的同時,更要注重研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幫助中國的混凝土技術走向世界前列,與此同時,公司還要加大環保方面的投入,引導中國的混凝土行業由“能耗型”向“綠色化”轉變,為我國的環保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實際上,西部建設在高強度混凝土、新型特種混凝土以及綠色建材的研發和技術創新方面一直走在行業的前列,是行業僅有的幾家高新技術企業之一。公司以建設全球領先的綠色建材研發中心為目標,建成了化學建材研究所、資源綜合利用研究所、建筑工業化研究所、低溫及耐久性研究所、高性能混凝土研究所共計5個重點專業研究所,并獲業內首家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借助一流的研發平臺,公司累計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2項,實用新型專利266項,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及以上水平。
憑借強大的研發能力,西部建設生產的高強度混凝土在國內超高層建筑領域擁有極高的品牌影響力,市場份額逐年攀升,2015年在天津117大廈創造了一項泵送高度621米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成功研發出的防輻射混凝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可廣泛應用于核電站和醫院放射室建設;研發出的高性能滲水混凝土可應用于“海綿城市”建設,為我國的“海綿城市”國家戰略貢獻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對混凝土行業以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突出,西部建設還當選了2015年度“混凝土行業最具社會影響力企業”,與此同時,公司董事長吳文貴本人也當選了年度“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領軍人物”。
積極應對外部“挑戰”
受益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的混凝土行業保持了20多年的兩位數增長,但這個增長從2014年開始回落到個位數增長,2015年行業首次出現負增長,預計未來也很難再回到兩位數的持續增長。
“行業環境的變化肯定會對西部建設今后的發展和戰略布局產生影響。”吳文貴表示,行業增速放緩必然會帶來產能過剩壓力,但也存在地區差異,例如三四線城市由于房地產庫存高企,混凝土產能過剩情況更加明顯,因此,西部建設已下定決心有序退出三四線城市市場;與此同時,也不能排除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繼續維持較快增長,因此,西部建設在區域市場開拓方面,未來將重點放在重慶、武漢、成都、長沙等增長潛力較好的區域。
“當然,在國內混凝土行業承壓的背景下,我們也會借助‘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例如,2015年公司在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共生產混凝土18萬方,完成了阿爾及利亞最長(475米)盤管泵送試驗,在海外彰顯了西部建設的技術實力。”吳文貴說道。
“除合理的區域市場布局外,精細化管理對西部建設也非常重要。”吳文貴提到,中國的混凝土行業前二十幾年基本都在粗放式擴張,粗放式管理是這個行業的普遍現象,這種發展方式在行業高增長階段問題并不明顯,但隨著行業增速放緩,未來企業之間的競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精細化管理能力的比拼。正是意識到這個問題,西部建設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推行精細化管理,目前精細化管理水平已居于行業前列,在標準化和信息化管理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這將成為公司未來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在行業“洗牌”中
扮演引領者
從許多其他行業的發展歷程看,市場的持續低迷很可能會導致行業洗牌,多數實力較弱的企業會紛紛倒閉或被兼并,而具有規模優勢且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則可能乘機通過擴張、兼并的方式持續擴大市場份額,使得行業集中度得到快速提升。這樣的劇情是否會在中國的混凝土行業上演呢?
吳文貴認為,混凝土行業現在的狀況有點像90年代末的水泥行業,那時中國的水泥行業也非常分散,但經歷一輪并購重組熱潮和產業升級換代后,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市場秩序持續規范,像海螺水泥、華新水泥都是那一輪行業洗牌的受益者。他表示,中國的商品混凝土行業過去20多年都是在野蠻增長,還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洗牌,隨著行業增速進入拐點,行業整合和升級換代已經開始,西部建設作為行業內最具實力的龍頭企業之一,未來必將在行業洗牌的過程中扮演積極的行業引領者。
吳文貴還認為,西部建設在2013年的重大資產重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經驗,特別是在并購后的組織設計、制度建設、管控梳理及企業融合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使得公司今后參與行業整合及并購更有底氣。
事實上,西部建設在行業整合方面的步伐一刻都沒放松,公司2015年新增了35個站點,其中有20多個是采用并購或租賃模式完成的。由于行業屬性原因,公司的并購目前還是以單個廠站并購為主,組合并購較少,但未來也有可能會參與到互補性強的大型優質企業的并購。
“十三五”
再造一個“西部建設”
隨著“十二五”的完美收官,西部建設也在2015年的年報中向外界披露了公司的“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期間,西部建設將以“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為總基調,著力打造預拌混凝土及相關產品、基礎設施類建材產品、建筑工業化類建材產品和資源綜合利用類產品四大產品線,以實現“成為硅酸鹽相關建材產業卓越的綜合服務提供商”的企業愿景。
在吳文貴看來,公司“十三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亮點就是將企業的發展愿景進行了調整,西部建設過去的愿景是做“行業領先,世界一流”的混凝土企業,主要聚焦在商品混凝土領域,面對的市場容量大概在1萬億左右,而新的愿景將范圍擴大到了整個硅酸鹽為主的建材領域,覆蓋范圍更廣,面對的市場空間達到2萬億左右。
“我們的經營目標是在‘十三五’期間再造一個‘西部建設’,也就是要在‘十三五’末將營業收入提升到200億元左右,在2015年的基礎上增長一倍,這就要求公司必須通過五年的努力把四條產品線打造好,屆時,西部建設無論是在規模、品質還是品牌上都會有一個質的提升。”吳文貴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