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集團董事長郭文叁為人一向低調,很少能在新聞媒體中看到有關他的報道。他當選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的消息,也是在“兩會”召開前夕才得到的。在安徽代表團駐地,郭文叁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謙和的外表、緩慢的語速,郭文叁給人的印象很難聯想到他掌管著300多億元資產和他將海螺集團打造成中國水泥行業龍頭企業的那些傳奇經歷。在采訪過程中,郭文叁都盡量用簡練的語言來回答記者的提問,而每句話又都顯得意味深長。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發展水泥工業
郭文叁1993年成為寧國水泥廠(海螺集團前身)廠長后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發展。當時,寧國水泥廠積極推行5項制度改革,并把競爭機制引入企業內部管理,獎勤罰懶,多貢獻者多拿報酬。這在當時成為行業內競相效仿的典范。有外界評論,就是從那時起,海螺集團開始加速發展。
經過十幾年的壯大,海螺集團已名列國家重點支持的12家水泥企業集團之首,控股經營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兩家上市公司,還參股巢東水泥,有4支股票分別在香港、上海、深圳等地掛牌上市,下屬110多家子公司分布在全國10個省、市、自治區,經營產業涉及水泥、新型建材、國際貿易、余熱發電、塑料編織、新型物流等領域,已形成水泥產能1.2億噸的規模。
“我們始終牢牢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才使得企業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郭文叁這樣解釋海螺集團所取得的成績。“海螺集團以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為主,這幾年始終將節能減排、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企業的目標。”他特別提到海螺水泥這幾年所走過的路充分證明了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
在任何一個行業,大企業的進步與發展都可以帶動和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作為我國最大的水泥企業,海螺集團的示范效應非常明顯。“去年水泥行業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達到了55%,這是值得全行業高興的事情。”郭文叁表示,行業內已經形成了共識,就是要把過去落后的形象通過發展新型干法水泥而改善,確實把以人為本、循環經濟放到了發展的首位,“這是非常可喜的”。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海螺集團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環境友好型企業。據記者了解,海螺水泥所有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全部按照國家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要求,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海螺集團嚴格遵守國家環保要求,環保措施與主體工程實現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同時驗收,各項工程順利通過環保局的環保竣工驗收。所有生產線均配備高效電收塵或袋式收塵器,廢氣排放濃度和噸產品排放量全部滿足執行標準限值,產生的廢水經處理全部達到或優于國家排放標準,所有產生噪聲的設備均采用基礎減震措施,加裝消聲器,建隔聲間進行隔聲。隔聲間內部采取吸聲措施,廠界和敏感點噪聲達到標準要求。
水泥工業在循環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
“水泥工業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后,不再單純是一個只生產水泥的工業,已成為循環經濟中必要的一環,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郭文叁認為,水泥行業為循環經濟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其中的余熱發電項目為郭文叁所稱道。海螺集團經過5年的技術準備和研究,自主設計、自行成套、自主研發控制系統,在所屬8家水泥廠安裝了1l套余熱發電裝置,把原來的廢氣余熱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實現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通過自主創新,海螺集團掌握了純低溫余熱發電的核心技術,可根據各種水泥熟料生產線,對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進行模塊化設計、配套,使余熱發電設備完全實現了國產化。據了解,海螺集團下屬的17個工廠全部配套建設余熱發電工程后,新增裝機規模可達31萬千瓦,每年可節電22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8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90萬噸。
海螺集團不僅在建設和生產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同時還大量利用各種工業廢渣,大膽試驗處理社會廢棄物,大批增建純低溫余熱發電設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分攤社會環境污染負擔,增強與社會的相融性。海螺集團每年消納的粉煤灰、磷石膏、檸檬酸渣及尾礦渣等超過l 000萬噸,還協助地方政府處理了包括“毒鼠強”在內的大量劇毒有害污染物。其削減區域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作用十分明顯。
到有資源、有市場的地方發展
對于中國的水泥企業到國外投資,郭文叁一直持肯定態度。同時他認為,這是行業發展的趨勢和必然。“國家現在鼓勵我們‘走出去’,企業應該抓住這個機遇。特別是我國的企業應該到國際上有資源、有市場的地方去發展。”郭文叁認為,國內有些企業已經進行了非常有益的嘗試,“我們的技術和設備都已經非常成熟,完全有條件‘走出去’,我們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
“國家在這幾年中淘汰了大量立窯水泥,為新型干法水泥騰出了市場空間。”郭文叁強調,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過程中更要關注和依靠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盡管行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國水泥工業的規模達到了世界第一。海螺集團的能耗指標、設備運轉率、勞動生產率都已經縮短了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這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成果。”郭文叁如是說。
謙和的外表、緩慢的語速,郭文叁給人的印象很難聯想到他掌管著300多億元資產和他將海螺集團打造成中國水泥行業龍頭企業的那些傳奇經歷。在采訪過程中,郭文叁都盡量用簡練的語言來回答記者的提問,而每句話又都顯得意味深長。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發展水泥工業
郭文叁1993年成為寧國水泥廠(海螺集團前身)廠長后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發展。當時,寧國水泥廠積極推行5項制度改革,并把競爭機制引入企業內部管理,獎勤罰懶,多貢獻者多拿報酬。這在當時成為行業內競相效仿的典范。有外界評論,就是從那時起,海螺集團開始加速發展。
經過十幾年的壯大,海螺集團已名列國家重點支持的12家水泥企業集團之首,控股經營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兩家上市公司,還參股巢東水泥,有4支股票分別在香港、上海、深圳等地掛牌上市,下屬110多家子公司分布在全國10個省、市、自治區,經營產業涉及水泥、新型建材、國際貿易、余熱發電、塑料編織、新型物流等領域,已形成水泥產能1.2億噸的規模。
“我們始終牢牢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才使得企業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郭文叁這樣解釋海螺集團所取得的成績。“海螺集團以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為主,這幾年始終將節能減排、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企業的目標。”他特別提到海螺水泥這幾年所走過的路充分證明了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
在任何一個行業,大企業的進步與發展都可以帶動和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作為我國最大的水泥企業,海螺集團的示范效應非常明顯。“去年水泥行業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達到了55%,這是值得全行業高興的事情。”郭文叁表示,行業內已經形成了共識,就是要把過去落后的形象通過發展新型干法水泥而改善,確實把以人為本、循環經濟放到了發展的首位,“這是非常可喜的”。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海螺集團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環境友好型企業。據記者了解,海螺水泥所有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全部按照國家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要求,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海螺集團嚴格遵守國家環保要求,環保措施與主體工程實現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同時驗收,各項工程順利通過環保局的環保竣工驗收。所有生產線均配備高效電收塵或袋式收塵器,廢氣排放濃度和噸產品排放量全部滿足執行標準限值,產生的廢水經處理全部達到或優于國家排放標準,所有產生噪聲的設備均采用基礎減震措施,加裝消聲器,建隔聲間進行隔聲。隔聲間內部采取吸聲措施,廠界和敏感點噪聲達到標準要求。
水泥工業在循環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
“水泥工業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后,不再單純是一個只生產水泥的工業,已成為循環經濟中必要的一環,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郭文叁認為,水泥行業為循環經濟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其中的余熱發電項目為郭文叁所稱道。海螺集團經過5年的技術準備和研究,自主設計、自行成套、自主研發控制系統,在所屬8家水泥廠安裝了1l套余熱發電裝置,把原來的廢氣余熱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實現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通過自主創新,海螺集團掌握了純低溫余熱發電的核心技術,可根據各種水泥熟料生產線,對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進行模塊化設計、配套,使余熱發電設備完全實現了國產化。據了解,海螺集團下屬的17個工廠全部配套建設余熱發電工程后,新增裝機規模可達31萬千瓦,每年可節電22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8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90萬噸。
海螺集團不僅在建設和生產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同時還大量利用各種工業廢渣,大膽試驗處理社會廢棄物,大批增建純低溫余熱發電設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分攤社會環境污染負擔,增強與社會的相融性。海螺集團每年消納的粉煤灰、磷石膏、檸檬酸渣及尾礦渣等超過l 000萬噸,還協助地方政府處理了包括“毒鼠強”在內的大量劇毒有害污染物。其削減區域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作用十分明顯。
到有資源、有市場的地方發展
對于中國的水泥企業到國外投資,郭文叁一直持肯定態度。同時他認為,這是行業發展的趨勢和必然。“國家現在鼓勵我們‘走出去’,企業應該抓住這個機遇。特別是我國的企業應該到國際上有資源、有市場的地方去發展。”郭文叁認為,國內有些企業已經進行了非常有益的嘗試,“我們的技術和設備都已經非常成熟,完全有條件‘走出去’,我們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
“國家在這幾年中淘汰了大量立窯水泥,為新型干法水泥騰出了市場空間。”郭文叁強調,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過程中更要關注和依靠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盡管行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國水泥工業的規模達到了世界第一。海螺集團的能耗指標、設備運轉率、勞動生產率都已經縮短了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這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成果。”郭文叁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