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中聯重科:在行業的“寒冬”里韜光養晦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2-26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科技日報
核心提示:“即便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工程機械企業,如卡特彼勒等,也會經歷行業的低谷,且不止一次。低谷不可怕也無法回避。現在的‘寒冬’,是我們‘韜光養晦’,靜心做技術、練內功的好時機。”2月23日,在地處長沙河西繁華地段的中聯重科中央研究院里,總工程師付玲向記者表示。

■“彎道超車”的創新動力


“即便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工程機械企業,如卡特彼勒等,也會經歷行業的低谷,且不止一次。低谷不可怕也無法回避。現在的‘寒冬’,是我們‘韜光養晦’,靜心做技術、練內功的好時機。”2月23日,在地處長沙河西繁華地段的中聯重科中央研究院里,總工程師付玲向記者表示。


2013年前后,工程機械行業開始滑坡,直到目前裝備制造業也仍在低谷徘徊。轉型,成了眾多企業的必修課。


作為行業翹楚,中聯重科的轉型卻非常“迅速”——


似乎短短幾年間,公司忽然從單一的工程機械主業,華麗轉變成工程機械、環保產業、農業機械、金融服務四駕“馬車”并駕齊驅之態勢。2015年,中聯重科環境、農機、金融服務等新興板塊占比已超過35%,成為新的業績增長點。公司“2+2+4”戰略實現全面推進——工程機械繼續蓄力創新,經營質量持續改善,步伐日益穩健;環境產業實現從環衛設備提供商到環境產業整體方案提供商和投資運營商的轉型,“大環境”格局日益清晰;農業機械瞄準“國內領先的農業生產機械化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目標,提質升級,推動智能制造與智慧農業融合,向農機高端產業挺進;金融服務板塊分步落地完善,為企業產融結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也是這幾年,公司頻頻啟動各種“重磅”的海內外并購,“并”得風生水起。這讓外界諸多猜測,并購帶來了新拓展領域的優質技術與工藝等資源,這樣的“拿來”,成就了中聯重科的快速轉型。


“選擇并購,當然要取其技術和工藝之長。但要把對方的技術和工藝,融合我們已有的優良技術,內化并服務于中國和國際市場,不可能是簡單的‘拿來’。”付玲徑直帶記者到科技部建設機械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結構實驗室”,“這是做結構疲勞試驗和駕駛室防傾翻、落物等保護的實驗和檢測的地方。我們的檢測結果,在德國等發達國家均認可。公司每個產品出廠前,我們都已掌握它的所有性能。機械類產品間的‘伯仲’,就在可靠性,這必須來源于大量實驗數據的積累和測試。”


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長助理任會禮介紹,20多年來,公司積累和培育了大量行業共性技術。盡管現下行業“寒冬”,但公司仍一如既往的堅持研發投入,增強共性技術和基礎性研究。這些技術應用到環境、農業機械制造中,大大提升了產品品質。“其實在農機領域并購奇瑞重工之前,我們已在北美成立了農機研發中心,引入北美先進農機設計理念,進行農機整機設計與開發。并購后,這些研發理念也進行了共享。在環保領域并購的意大利納都勒公司,他們有最優環保工藝技術,我們有高端裝備設計制造技術,兩者結合共同研發高端環境裝備。”任會禮說。


除了“韜光養晦”的潛心修煉技術“內功”,中聯重科早在工程機械行業尚未達頂峰之前,已預判到了可能到來的市場風險,開始著手布局轉型了。以董事長詹純新為核心的決策層,做出環境與農業機械領域發展的選擇,除了看好前景,也充分考量了其與原業務在專業性上的緊密性。


目前,公司正全面實施“2+2+4戰略”,即立足產品和資本市場,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產業和金融的融合,做強工程機械、環境產業、農業機械、金融服務四個板塊,打造一個全球化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此外,詹純新認為,實業中產品是根本,公司針對產品推出了“產品4.0計劃”,倡導“工匠精神”,將產品從技術、質量、成本、服務四個方面做到極致。


“過去,工程機械主業中產品型譜過長,給經營帶來了一定影響。現在,我們全力打造產品4.0,通過打造平臺和標準化模塊實現降本提質。工程機械板塊現已精簡了40%以上的型譜,模塊化產品通用化率達70%以上。這些經驗,也推廣到了環境和農業機械領域。”付玲說,“現在‘韜光養晦’,在行業復蘇后,無論技術還是幾大板塊的發展,我們都將獲得可觀的成效。”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