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關志華評巴斯夫:老朋友的新情誼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08-22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國際商報
核心提示:關志華評巴斯夫:老朋友的新情誼
  訪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主席關志華

  巴斯夫與中國市場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885年,從那時起巴斯夫就是中國的忠實合作伙伴。如今,巴斯夫是中國化工領域最大的外國投資商之一,其在大中華區的員工人數超過6000名,擁有27個全資子公司和10個合資公司。2007年,巴斯夫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超過44億歐元。日前,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成立并表示將一如既往地積極參與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同時強調自身的社會價值與責任。

  巴斯夫的確是中國的老朋友。早在1885年,巴斯夫已經向中國推銷著名的紡織染料———品紅,中國成為巴斯夫品紅在德國以外最重要的市場。后來,巴斯夫又向中國輸出其著名的染料,例如靛藍等,大量供應迅速發展的中國紡織工業,助推了上海及周邊地區民族紡織工業的發展。

  然而,巴斯夫和中國的情緣還要從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才算真正開花結果。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主席關志華說,他在不同的崗位上目睹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而巴斯夫也在這30年中與中國結下了新的情誼。

  試探者受益者參與者

  關志華說,改革開放之初,進入中國投資的大多是中小企業和海外華僑,帶有明顯的試探性質。到了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有大公司進入中國。而到了2000前后,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前一段時間,大量外資涌入中國,尤其是國際性的大公司紛紛加大在華投資力度。而巴斯夫在中國的發展基本上是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

  1982年,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主要負責在香港和中國內地的銷售、推廣及分銷進口或本地生產的產品。這也使巴斯夫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后迎來的第一批外資試探者。

  1992年,巴斯夫開始為18年后的愿景做規劃,希望到2010年,亞洲區的業務有70%能在當地生產。關志華說,當時的想法是,希望亞洲銷售額能夠占巴斯夫全球市場銷售總額的20%,中國則要占全球市場的10%。于是巴斯夫在中國的步子開始越邁越大。

  1995年,巴斯夫在香港成立東亞地區總部。1996年,又在北京成立控股公司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統一負責巴斯夫在中國的所有業務,為各合資企業的銷售代理、經銷商以及企業提供服務,并在上海和廣州成立分公司。在此期間,中國的發展也為巴斯夫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巴斯夫在華銷售額就以每年約20%的速度遞增。巴斯夫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之一。

  關志華回憶說,巴斯夫在上世紀90年代初已經有一連串的在華發展計劃,到90年代末開始進行大規模投資。其中最大的投資項目就是投資29億美元的合資公司:揚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責任公司。

  這個項目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占地220公頃,包括10套世界級規模的工藝裝置,其中的核心為60萬噸/年乙烯裝置。它不僅是巴斯夫在中國的最大單體項目,也是巴斯夫最大的海外單體項目。關志華介紹,這個項目從1993年開始討論,1996年年初簽訂協議,2000年成立合資公司,2005年投產,前后經歷12年。“對于一個整體投資29億美元的項目來說,12年的談判審批過程并不算太長。當時中國市場剛剛開始起步,我們是為數不多的外來投資企業,在這些企業中,我們是當時獲批最快的。”關志華如是說。

  進入新世紀后,巴斯夫更加快速地參與到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中。2001年~2005年,巴斯夫在中國的投資已經達到20億歐元,如果加上在華成立合資公司的投資,該數字達到40億歐元。與此同時,巴斯夫更是在2004年將大中華區總部搬至上海。對此,關志華的解釋是,“因為這里有很多項目投資,而且我們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的銷售也是在華東安營扎寨,長三角的位置非常重要。”

  此后,巴斯夫大中華區的業務在規模和廣度上都經歷了快速增長,業務部門和生產基地被整合在大中華區這一個強大統一的平臺下。巴斯夫大中華區的業務持續快速增長,其銷售額已經超過巴斯夫全球銷售總額的7%。2007年,巴斯夫大中華區實現銷售額44億歐元,年增長率達到22%。

  在中國推行可持續發展、節能減排的目標時,巴斯夫也在其全球戰略下推動履行全球責任。此時的巴斯夫更像是一位中國科學發展的參與者。關志華說:“我特別欣賞政府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原則。巴斯夫是一家有經驗的化學企業,在這一領域走過很多路,我們知道自己的角色。當國內的化學公司剛剛起步的時候,我們可以提供經驗,在這方面多做互動。”他介紹,目前巴斯夫正在通過國內的合作伙伴、行業組織共同打造可持續發展平臺,創新的思維和產品,帶動與化工及相關行業在節能環保領域一起發展。

  全球責任延伸到中國作為一家全球公司,巴斯夫是全球契約的早期成員。在中國的發展也使巴斯夫的全球責任延伸到中國。在加大投資力度的同時,巴斯夫也在推動中國化工行業對環境的責任,公司在中國投資項目的環境、安全、健康標準沒有降低。巴斯夫還將歐洲先進的環保、節能技術引進中國,促進能源節約和再次利用。

  關志華給記者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在建筑方面,通過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實現節能目標。巴斯夫和上海市政府合作,把一個30年代的舊房加上新的保溫理念,用巴斯夫的一些材料,在外墻、屋頂增加保溫功能,并使用雙層玻璃,從而節能70%。目前類似的項目正在北京實施。二是對車輛減排。巴斯夫和國家環保總局下屬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合作,從2005年到2007年,先后建立兩個汽油和柴油臺架實驗室,對國內生產的油品加入添加劑,使其在燃燒的過程中達到減少排放的目的。在2007年11月巴斯夫將其研發的催化劑系統安裝在450輛北京公交車上,使得這些舊柴油發動機公交車的排放達到歐四標準。

  關志華認為,作為工業原材料的化學品公司,自己的創新產品所帶來的解決方案能為客戶解決減排是很簡單的事情。巴斯夫要做的不僅僅是這些,巴斯夫有責任發揮“蜂蜜”效應,帶動國內企業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為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CBCSD)的創始和理事單位,巴斯夫帶動“1+3”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實施,將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和經驗傳遞到中國本行業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這一項目的模式是:一個CBCSD會員公司,與供應鏈上下游的三家商業伙伴組成一支團隊,最好是一個客戶,一個供應商和一個物流服務提供商。目標是通過供應鏈傳遞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并以最佳范例、專業知識以及度身訂制的解決方案指導合作伙伴。這三個受益的公司再分別將此模式復制到他們各自的另外三家商業合作伙伴身上。目前巴斯夫已經有6家合作單位直接參與到這個項目中。而該項目已經產生了雪球效應,50家知名跨國公司和國有企業承諾加入“1+3”項目。

  巴斯夫還將其積極參與的全球化工行業的“責任關懷”運動的理念帶到中國,不斷提高行業內企業在環保、安全與健康三方面的綠色發展水平。關志華表示,作為一家全球公司,巴斯夫在中國也有自己的中國責任。“包括我們不斷地在中國投資,發展我們當地的能力建設。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投資,我們可能不會把最先進的技術帶到中國,不會培訓我們所有的員工怎么樣去經營世界最大規模的一體化的化學生產基地。如果我們沒有持續的在中國發展,我們可能不會在中國把我們的研發,把我們和大學、教育機構的合作帶動起來。我們在11年前已經在中國投入建立了一個中德研發基金,用于支持和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公司對社會、對員工的責任就是我們對所在地的責任,也是全球化公司的全球化責任。”

  點評:在40多個國家有生產基地,與170多個國家的客戶有商務往來,全球雇員超過9萬人……巴斯夫算得上名副其實的“超國際公司”。2008年1月,巴斯夫公司正式從德國公司轉型為歐洲公司。

  從巴斯夫在中國的發展可以看出,伴隨著全球化的浪潮,跨國公司的銷售網絡在擴大,繼而是生產基地的轉移;之后,為適應當地市場要求,研發開始轉移;再后來,跨國公司索性把產業鏈從上游研發、到中游制造、再到下游營銷都在全球配置,從而實現向全球公司的轉型。

  而全球公司承擔全球責任也被巴斯夫視作當然的選擇,即使在發展中國家,這一點也從未放松,巴斯夫在中國的實踐就是最好的證明。巴斯夫不僅將領先的技術與管理引入中國,帶動中國化工行業發展,更是從所處行業特點出發,參與中國的環境保護,并帶動產業鏈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履行社會責任。巴斯夫所堅信的是,經濟的成功必須與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才能獲得長期增長的理念,也為更多的企業樹立了榜樣。

  享受中國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同時為中國發展做出貢獻,是所有在中國投資的跨國公司/全球公司必然的選擇。只有做優秀的企業公民,才能贏得尊重,才能獲得發展,巴斯夫在中國的發展就是最好的注釋。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