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2000年11月22日進入中材集團(原中國材料工業科工集團)的總經理說,不過是7年多以來中材集團的諸多改革之一。當然改革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按照中材集團宣傳部經理王庚不斷提及的一句話就是“從2000年的10億資產規模開始,到現在,中材集團等于再造了20個集團?!?
30天末路重組
“沒有當時的重組,那不可想象,我們活都活不下去,但當時的重組是非常困難的?!?
然而,7年20倍的增長過程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所能描述的。
“當初,我們被壓得抬不起頭來。”壓力來自兩方面,譚仲明初到中材時的窘境,用一個詞表述是內外交困。
中材集團組建于1983年,政府機關翻牌而來,在譚仲明上任時,中材集團已經有超過17年的歷史。“老機制上有很多與生俱來的問題?!背舜虿煌甑膫鶆展偎局?,譚仲明認為嚴峻的形勢在企業內部。概括起來有兩點硬傷。
第一大硬傷是產業鏈無序。中材集團在產業鏈條上涉及設計、研發、制造、工程技術服務,“完全是個很好的產業鏈,”但中材集團內部有完全相同的勘察單位26家、設計單位4家、安裝施工單位3家,“沒有有效組合,內部一團糟,互相惡性競爭、殺價,當時有的項目損失差不多一個億,就因為自己互相殺價?!?
第二大硬傷是主業不突出。“記得剛來的時候我讓他們給我列一個名單:主業是什么,業務范圍是什么。結果密密麻麻100多項業務,連出租汽車公司、房地產公司都有。人家的房地產賺錢,我們的房地產公司完全做濫了;出租汽車公司,人家多火多賺錢,出租汽車公司執照就可以賺大錢,但我們的出租汽車公司慘淡經營。”
譚仲明回憶說自己當時經常說一句話:只有我們發展了,所有的問題才能解決。光去解決歷史問題,永遠解決不了正在發展的問題。
于是,在譚仲明入主中材集團的當月,就展開了第一輪資產重組。
精簡產業首當其沖“把我們那么多的主業不突出的產業精簡為三個主業,放棄非主業”,譚仲明以退為進,中材集團有序退出40多家非主業和經營困難企業。時至今日,當時的三個主業——非金屬材料制造業、非金屬材料技術裝備與工程業、非金屬礦業,已經成為集團的三大主導產業。
在此基礎之上,中材集團所屬26家企業都進行了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
從玻璃纖維以及復合材料產業鏈方面選出3家國家級研究院(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北京玻璃鋼研究設計院和蘇州非金屬礦工業設計研究院)以及2家制造企業,重組成為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這一過程歷時30天,講起當初的經歷,譚仲明說:“沒有當時的重組,那不可想象,我們活都活不下去,但當時的重組是非常困難的?!?
在中材集團重組之列的企業有的級別很高,“某些部委級,正、副局級企業,要重組,他認為自己被貶低了。有一些人到老領導那去告狀,甚至一度出現了威脅性的東西。”
在那段時間里,譚仲明整天在天上飛,“突然飛到這里,突然飛到那里。有的下屬單位為了阻止我們重組,甚至要開職代會,內部職工形成決議來否定。我們聽到這些以后就要飛過去,講道理?!?
7年重建體系
他列了8條原則,其中之一就是保持不要換干部。
完成資產重組之后已到2000年底,“召開集團工作會。一般來說集團工作會就是開個會總結總結,但我們從那年開始重點考慮第二年企業怎么個打法,我們要好好研究面對目前這個情況,企業怎樣管理?!?
譚仲明是個喜歡法律的化工博士,聽他興高采烈地講述剛剛進入中材集團打贏官司的情景,不禁讓人覺得這或許是中材集團帶給他的第一件揚眉吐氣的事情。
而譚仲明進入中材集團以后,又打了36起官司,用他的話來描述就是:“盡管我們是被告,但是打的非常漂亮。我指導的第一個官司就打贏了,是一起1000萬標的的擔保訴訟,但因為擔保時效已過,我們勝訴。當時我們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單位法律太厲害了。”
現在譚仲明為中材集團組織起了一個龐大的法律團隊,中材集團的法律工作者已經十四五個人,占集團總部的十分之一。當然,對譚仲明來說這幫人在法庭上的表現并不完全重要,重要的是法律體系的建立。“現在我作為集團的法人代表,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簽字的,這個字該不該簽,簽字的條款合理不合理,律師要審查,會計師也要審查,他們一一簽完以后我才會簽。有了這個體系我就會回避風險,換了另外一個人簽,同樣也會回避”。
“體系”,這是講述中材集團內部管理體制變革時,譚仲明用的最多的詞匯。確實,要建立的體系很多,或者是重建,或者是新建。
一個月1000來塊錢,又承擔很大的任務,年終獎也不過兩三千塊錢,管理這么大一個企業,有時候該給他的沒給他,他心里會不舒服,是很難達到平衡的。那么他可能會有其它的想法,他可能就沒有激情,甚至可能就做一些灰色的或者其它的動作,他要想辦法彌補”。
“該給他的一定要給他”,就是這個體系的初衷,現在中材集團已經有了一個成熟的公式,“我們給你核算,你大概一年應該完成多少任務,然后等結束之后,根據計算形成一個公式,完成什么樣的業績,往公式里一套,馬上就會算出來?!弊T仲明形容這套體系是:“完成越好拿得越多?!?
在這些管理必須的條條框框之外,譚仲明最顯著的特點還是他的人情味。就在譚仲明推進中材集團改制的時候,他列了8條原則,其中之一就是保持不要換干部。而當時參與中材集團改制的中介機構告訴譚仲明,他們在國內所經歷過的改制沒有一個是不動干部的。但譚仲明就一句話:“他們都是很努力的干部,如果用好了都是我們的貴人?!?
7年來,譚仲明所經營起來的這些體系,已經為中材集團夯實了企業高速發展的基礎。
2010年500億資產
“中材國際是國際上產業鏈最完整的同業公司,到目前為止還沒出現第二家這樣的公司。”
要不是透過2007年至今彌漫在中國水泥行業競爭中的硝煙,這間早已成名于國門之外的國企還在人們的視野之外沉默著。從2008年1月2日開始,冀東水泥一紙公告讓中材集團成為焦點——中材集團承諾3年累計投入不少于130億,進而控股北方市場上最重要的冀東水泥。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個似乎突然躍起的公司。
實際上,早在2004年中材集團就已經開始在資本市場上頻繁動作了?,F在,中材集團旗下有6家上市公司,除了集團內部通過資產重組組建的中材國際、中材科技、中材股份之外,還包括天山股份、賽馬實業,以及國統管道,隨著中材集團和唐山市國資委合作的進展,屆時冀東水泥也將并入中材集團旗下。
在中材集團攻城略地的路上,譚仲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論,也就是他的投資三原則:“一定要投資自己的主業;一定要絕對控股;對所有投資項目要做到制度到位、人員到位、管理到位。”
當然,譚仲明的這段話是可以放諸于文件中的語言,而在此前提之下,譚仲明在并購中的內心世界可能影響著并購的每一步進程。我們不妨回放一下中材集團不長的并購史,看既要投資自己主業,又要絕對控股的中材集團是如何拿下一個個目標的。
2004年,由于受德隆事件影響,天山股份陷入虧損并負債嚴重,虧損2.77億元,負債率超過77%。
“我了解這個企業。當時好幾個單位在談收購,但都在談如何壓低價格,不是考慮這個企業的生存問題。當那個時候要先救它的急,不僅要救它的急,連它的大股東新疆屯河當時也陷入嚴重的危機,也要救。”當時譚仲明正在北京出席活動,由于時間很急,他一邊開車一邊給時任新疆屯河總經理的張國璽打電話:“張總,我知道你遇到困難了,我們想跟你合作?!?
張國璽接到電話的第一句是:“譚總,你能不能先給我一點錢?”
“張國璽說他哭都沒地方哭了。新疆屯河簽訂的每年收購農民西紅柿、杏的合同,要給農民錢。但所有的銀行都貸不出錢,任何人都不幫他。我問他需要多少錢,他說:我需要1.5億?!?
譚仲明在電話里承諾1.5億中材集團肯定會給,但也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中材集團是國營企業,要開個班子會、走個程序,但保證能通過。第二,我們中材集團不能使自己的企業處在風險之中,所以你得給我抵押物,你可以把手中的天山股份抵押給我。
這基本上就是中材集團入主天山股份的過程,“當時我們是用高于市場價格買進的,當時股票市場是2塊錢一股,我們買進的是5塊錢一股?!焙髞黼m然生出來唐萬新狀告中材集團收購價格太低,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要求拍賣股權等枝節,但由于新疆屯河1.5億元的借款,中材集團將這批股權凍結,最終成為德隆事件之后第一個成功的挽救案例。
“我們既做了好人,又做了聰明的好人。收購以后,我們加強管理,推出了很多措施,我們收購的時候天山股份虧損一個億,后來盈利一個億。我們2.5億收購,其實很合算的?!?
由于在西北市場上開辟了這樣一個先河,中材集團接下來的發展就比較簡單了?!靶陆灾螀^政府跟我說過,新疆有什么好東西你們愿意要,可以無償劃轉給你。我們無償地劃轉了新疆建設集團公司?!?
不過,最讓譚仲明得意的還是中材集團在兩輪資產重組下來,完成了資本運作+完整產業鏈的戰略布局。“我們相關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捏在一起,它就可以打大仗。就像淮海戰役中,如果沒有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一塊打,就靠抗日戰爭初期那樣各個零散的游擊隊,根本打不了淮海戰役?!?
2007年7月,中材集團開展第二輪資產重組,引進6家股東,出資總額達38.2億元,組建的中材股份于同年12月H股上市,譚仲明任董事長。根據譚仲明介紹,中材股份占中材集團80%的業務,“中材股份在香港的上市還不是整體上市,但類似于整體上市?!爆F在中材集團締造了兩個平臺,按照譚仲明的解釋,中材股份是融資運作平臺;而中材國際,則是集團產業運作的重要平臺。
“中材國際是國際上產業鏈最完整的同業公司,到目前為止還沒出現第二家這樣的公司?,F在國際業務已經占到70%,拉的都是大項目,甚至說,現在國際上大的項目如果沒有中材國際來參與,他們會感到很遺憾。”中材國際剛剛組建時,只有五六個億的營業收入,而在2008年前四個月,實際的合同已經接近100億美元,“今年底營業收入肯定要超過100億美元?!?BR>
“國資委內部文件有一個要保留的80家央企名單,我們是其中之一。在2000年我們只有10個億。2001年至2005年,我們計劃發展到50億,實際上完成了100多個億;此后五年,計劃要到500個億,目前中材集團是300多億的資產規模?!?
看來,譚仲明為中材定下的500億目標已經是沒有什么懸念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