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詳細內容
  去年,以大企業帶頭推動的水泥行業限產穩價助推行業利潤一舉創出歷史最高,讓人們看到了行業健康發展的曙光。而進入2012年,惡性競爭又起,一季度行業利潤下滑60%,水泥價格萎靡不振。水泥行業猶如坐上了過山車,刺激、跌宕,讓人充滿猜想。當下的水泥行業究竟要向何處去,有人想問問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因為在他的治理下,中國建材成功帶動并引領了水泥行業的聯合重組,提高了行業集中度,而受益者絕非僅中國建材一家。這其中的經驗和實踐已經遠遠超出了行業范疇,更是作為經典案例入選哈佛商學院教學案例。

  三年前,宋志平在一年一度的水泥峰會上提出“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企業利益孕于行業利益之中”,進而提出限產穩價、市場協同、共生多贏的發展思路,之后的事實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這一思路的正確性。在水泥行業轉型的大時代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僅是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改變競爭的心智模式是告別高增長后的水泥行業必須進行的一次心理跨越,其中的精髓或許就是宋志平不遺余力倡導的建立合作、共贏的行業價值體系。

  這位早年有過10年工廠銷售經歷的世界500強掌舵人,這位追求完美的理想主義者,其實再實際、再務實不過了。他知道,行業的發展基于對自身內在邏輯的客觀認識,必須順應宏觀環境的大勢。

  在思想紛亂的特殊時期,如何貫徹落實溫家寶總理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以汽車、鋼鐵、造船、水泥等行業為重點,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如何沖破長期困擾行業的惡性競爭模式的壁壘,如何去破解行業發展中的種種迷思,宋志平提出了新論斷:“水泥行業已告別高增長,進入一個平臺階段”,“以銷定產、限產穩價將是一種長期運行模式”,“水泥企業將例行寒暑假制度,每年安排放假100天”,“行業自律、市場協同不是壟斷”……

  解讀經濟大環境

  記者:我們討論水泥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問題時,離不開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包括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請問您對整個經濟發展走勢有怎樣的認識和判斷?這個大環境又會對水泥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宋志平:我們先來看看外部環境,國際經濟形勢正開始好轉。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和之后的歐洲債務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沉重打擊,同時也帶來了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調整。

  全球經濟形勢有喜有憂,可喜的是美國已經走出了金融危機,經濟開始復蘇,歐債危機也得到階段性解決,國際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但令人擔憂的是一些根本性問題仍未得到解決,美國政府有17萬億美元債務,且每年有1萬億美元的新增債務;歐債危機雖然通過歐洲銀行得到緩解,但深層次問題依然存在,為此最近世界銀行把對全球經濟的增長預期調低了1個百分點。

  從國內來看,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我國已經步入中速發展階段,GDP年增幅將降到8%左右。值得欣慰的是,根據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的判斷,中國GDP年增幅8%左右的中速發展期將延續20年。我們要看到,在中速發展時代,雖然GDP增速下降了,但是GDP總額龐大,年增量絕對值仍然是個天文數字。去年我國GDP總額為47萬億元,即使以8%的增幅計算,增長總量也將非常可觀。

  記者:在這種大環境下,建材行業或者說水泥行業面臨著怎樣的形勢?

  宋志平:過去10年,我國水泥行業飛速發展,年產量由8~10億噸增長到去年的20.9億噸,約占全球水泥產量的60%,這樣的發展速度今后不會再有了。

  在我看來,建材行業在我國經濟中速增長時期有三個“不會改變”。一是剛性需求不會改變,即我國基礎建設、農村城鎮化、水利建設的不斷深入帶來的巨大市場需求不會變。二是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限制新增產能的政策不會改變。去年我國共淘汰落后水泥產能1.5億噸,今年計劃淘汰仍以億噸計。三是企業靠聯合重組做大做強的成長方式不會改變。

  記者:能不能找到一條新的道路,改變行業對傳統發展模式的依賴?

  宋志平: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拉動經濟的方式無外乎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只是不同時期采用的手段有不同側重而已。過去這些年中,擴大公共開支、超前消費和虛擬經濟等極大地帶動了經濟的增長,雖然也帶來諸如金融危機等全球問題,但客觀來講,我們還沒有找到更新的經濟增長方式。

  所以說投資依然會在一定階段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方式,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高投資時代已經過去了,因而水泥行業就不可能延續過去那些年一路增長的道路,相反,將迅速進入嚴重過剩的時代。

  我的看法是,今天中國的工業,尤其傳統工業,已經步入中后期發展階段,其表現就是絕大多數行業都過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再指望政府通過大規模投資的方式來拉動建材行業的增長,也不能再指望每一家企業繼續擴大規模。所以中央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重視速度轉變到重視效益,從重視數量轉變到重視質量。

  告別高增長時代

  記者:今年一季度水泥行業利潤下滑明顯,從去年1020億元利潤的好日子到現在的處境讓很多人不知所措,不少企業身陷困境,對此您如何看?

  宋志平:去年水泥行業的盈利是歷史性的,但轉過年來,情況急轉直下。客觀原因有兩個,一是需求不足,二是產能過剩加劇。主觀上的原因是,在市場壓力下,部分企業市場協同的信心和決心產生了動搖,甚至打惡仗的情緒又有抬頭。

  首先看需求。不久前我去香港路演,很多投資者關心水泥行業的拐點是否已經到來,我認為已經臨近了。發達國家水泥行業的拐點是人均需求量1噸,而我國已達人均1.5噸。我國的建筑習慣不同于歐美,有使用水泥的偏好,人均1.5噸大概是合理的水平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進入中速發展期后,我國建材行業將不再維持以往的高增長,去年水泥需求量增長超過10%,今年預計增長5%~6%,明年可能更低或不增長。即使不增長,我們也有一年20億噸的水泥用量。有位英國分析師認為中國水泥需求量將在高位延續8~10年,水泥行業發展不會是一條拋物線,而是一條漸近線。

  再來看供應。到去年年底,中國水泥過剩24%,過去行業里有冬儲,現在連東北地區都不用冬儲了。以前大家認為新疆的水泥市場很大,可現在多條新線的投產導致當地水泥價格下跌。水泥行業已屬于“絕對過剩”,也就是說無時不過剩、無處不過剩。

  過剩的產能大部分是新型干法水泥。2011年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1513條,設計熟料產能14.5億噸,實際熟料產能達到17億噸。目前符合38號文件精神的在建生產線216條,這些在建項目的熟料設計產能就達到3億噸,實際產能3.5億噸,加上現有產能,總計熟料產能20億噸,折合水泥產能約31億噸,大大超出需求量。

  記者:您這樣分析我們就更能理解“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提高集中度”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了。

  宋志平:是的。去年行業的協同是建立在淘汰落后和限產的基礎上。淘汰落后不能變花樣,要“連根拔起”。控制新增產能一定要堅決,大企業要帶頭。去年行業淘汰落后做得不錯,但新增沒有限制住,尤其在長江流域,新建了很多大規模生產線,今年初開始陸續投放市場,使已經嚴重過剩的水泥行業更加雪上加霜。俗語說“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今后我們必須要把新增產能控制住,再也不能建新的生產線了。

  歷經了中國建材所推動的聯合重組,水泥行業集中度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還遠遠不夠。到去年年底,行業前10強企業的集中度由2005年的15%增長到26%,“十二五”規劃提出力爭在2015年做到35%,但這個數字只有除中國以外全球前十家集中度70%的一半,因而,中國建材希望“十二五”要將我國水泥集中度提高至50%以上。

改變競爭的心智模式

  記者:三年前您提出限產穩價、市場協同、共生多贏的水泥行業發展思路,現在從去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正反兩方面證明這條路是對的。面對今年的嚴峻形勢,您是否又有更新的想法?

  宋志平:在中國經濟中速增長的時代,水泥行業通過怎樣的結構調整來實現水泥科學發展,要求行業有大思路、大智慧。

  水泥行業轉變發展方式,首先要改變行業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也叫定勢思維,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模式。我們以前常講“量本利”,就是在銷量能充分增加的情況下,通過增加規模,降低單位固定費用而取得利潤的經營模式。但在過剩經濟下,產品賣不出去,再去多增加產量,不但無法降低固定費用,還增加了變動成本,使流動資金緊張。在這種情況下,主要矛盾不再是量,因為量已經沒有彈性了。所以我們提倡“價本利”,一方面保證合理的價格,另一方面降低成本,取得經濟效益。

  建材行業對規模和競爭的理解也應該改變,因為大環境變了,我們必須面對多家水泥企業存在的現實,而且絕大多數又都是五千噸的新型干法線,所以我們必須倡導共生多贏的包容性競合模式。共生多贏,也就是“大家都賺錢”,這種思路被事實證明是可行的,去年在鋼鐵和玻璃等其他建材過剩行業都虧損的情況下,水泥行業可謂一枝獨秀,不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賺了錢。

  從今年初到現在,行業出現的問題又從反面證明如果不這樣做,行業里不會有真正的成功者,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記者:限產穩價應該不是新的概念,其他行業都有過這樣的做法。這個做法對水泥行業是不是更有針對性?

  宋志平:水泥行業有兩面鏡子,一面是鋼鐵行業,一面是煤炭行業。大家覺得鋼鐵行業很強大,可是去年因為市場和鐵礦砂采購均無法協同的原因,規模如此大的鋼鐵行業居然全行業虧損,是一面失敗的鏡子。相反,煤炭行業這些年用安全標準進行限產,煤炭價格一直堅挺,是協同和限產穩價的一面成功的鏡子。煤炭行業都知道少挖煤賺錢、多挖煤賠錢這個簡單道理,將這個經驗引用到水泥行業,就是以銷定產賺錢、盲目生產賠錢。

  一個行業如果沒有定價實力,或者沒有價格話語權,不能把成本的上升傳遞出去,這個行業就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水泥行業、水泥企業必須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依靠他人,對此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這個信心來源于我們多年來在惡性競爭中嘗到的那些痛苦及痛定思痛的思考。過去一年多,大家通過市場協同、限產穩價,取得了初步效益和階段性成果,今年仍要堅定信心。

  中國建材希望水泥行業像煤炭行業一樣,大煤礦多賺錢,小煤礦少賺錢,但無論大小,大家都有錢賺,使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有一句老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行業做垮了不會有受益者,誰都不應該心存僥幸。所以我們要摒棄過去那種你死我活的無序惡性競爭的叢林法則,換一個活法,帶領大家一起走出惡性競爭的叢林,從紅海到藍海,達到均富和共富。

  說水泥行業壟斷是偽命題

  記者:行業里有些人,包括一些媒體,都有一個疑問,“協同”是否是一種壟斷,是否有悖于市場經濟的真諦。對此您有何見解?

  宋志平:我們要破除幾個迷思。首先,協同到底是不是壟斷?我認為不是。

  行業里有些人不敢說“協同”這個詞,認為協同就是壟斷,是價格串通。我覺得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壟斷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行政壟斷,通過行政手段限制進入,這是典型的壟斷;第二種是自然壟斷,比如南非出鉆石,別的地方挖不出來;第三種是經濟壟斷,這是市場自然形成的格局。全世界的工業都會經歷市場發育、市場整合、寡頭壟斷的過程,這是正常的市場經濟行為,也是市場化充分競爭的必然結果。現在發達國家水泥行業集中度在60%~70%,我國到“十二五”末期的目標僅是35%,這樣看來我們何來壟斷?再看水泥這個產品,從原料上就無法形成壟斷,我國石灰石資源十分豐富,又是個富煤國家,很難形成壟斷。所以說壟斷對于有四五千家企業和近30%過剩產能的我國水泥行業來說是個偽命題。

  因此,我認為行業的主要矛盾不是“壟斷”,而是無序競爭。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希望通過行業自律、市場協同來實現行業有序發展。我國的水泥價格在全球都屬于超低,國際水泥平均價格在100美元左右,我們只是這個數字的一半。全世界鋼材和水泥的比價是3:1,而我國即使按今天鋼鐵的價格來看,仍是10:1以上。所以說我國水泥價格處于嚴重的結構性偏低,價格嚴重背離價值。

  不少西方國家只有一家水泥公司,你看看人家有沒有漫天要價,有人說他壟斷了嗎?我們的自律和協同并非為了取得不正當的利潤,而是為了行業取得合理利潤,為了健康發展,這是行業自律和市場協同的根本出發點,并且只有追求合理的毛利率和利潤,才能保證行業的健康發展。如果有一天價格真的高出合理的范疇,我們也會去平抑。專家們擔心,水泥價格一壓再壓,會導致廠家加大混合材比例而使水泥質量下降甚至出現劣質水泥。為什么會出現毒膠囊事件,為什么國產奶粉出現信任危機?誘發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斷壓低價格的惡性競爭最終將行業帶入了死胡同,而受危害的恰恰是廣大的消費者。

  中國建材在行業里推動的自律,包括限產穩價,包括市場協同,都是市場健康化的重要手段,和壟斷毫不相干。我們的所作所為絕不是壟斷,這個話我們行業應該勇敢地說出來,用不著羞羞答答。

  記者: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水泥市場無限大,基本建設還會一直大規模投入。您怎樣認為?

  宋志平:這也是行業發展中的一個迷思。確實有人非常樂觀地認為水泥市場大得很,今后還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我認為現在水泥行業的總量已經足夠大了,前面講過已經接近拐點,我們不應該把希望寄托在市場的無限膨脹,我也不認為市場可以無限膨脹。最好的狀態就是我們能夠保住這個市場,讓行業的總量在一個高位平臺上,這種現狀多延續些年,為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贏得時間。從另一方面講,生產20億噸熟料將會排出14億噸二氧化碳,這個數字占到我國工業排放的1/10。從這個角度來看,水泥的產量也不能無限增加。水泥高增長的時代結束了,不能再用過去高增長的模式去套未來。所以,落后產能要堅決淘汰,新增產能要堅決控制,在量上我們不能心存僥幸。

  限產穩價將是長期運行模式

  記者:從過去看,限產穩價已經讓水泥行業和企業嘗到了甜頭,未來這個模式還會繼續嗎?

  宋志平:我們在限產穩價的問題上要不動搖、不猶豫、不含糊、不僥幸,大企業要帶頭執行。去年,南方水泥、中聯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和一些區域龍頭企業共同在市場協同方面付出艱苦努力,取得很大成功。我們限產的依據是以銷定產,并沒有造成水泥需求的短缺,也不曾有任何一個項目因缺水泥而影響施工。前不久,一位朋友從南非回來和我說,去年南非的基建形勢不好,水泥市場萎縮,它的四家水泥企業按市場需求的節奏進行生產安排,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現在國際上產能利用率一般是60%~80%,我們也要認真思考降低產能利用率,現在不是短缺經濟時代,市場就這么大,生產太多又有什么意義呢!

  過去是規模導向,大家認為多開機可以平抑成本,降低固定費用和單位成本,這種思路的前提就是市場在持續增長。但在過剩的情況下以這種思路來經營,不但無法平抑固定成本,還會增加變動成本。所以我們提倡從量本利轉變到價本利。

  記者:限產意味著員工要放假,涉及到眾多企業的傳統生產觀念,他們能心甘情愿嗎?

  宋志平:我們的產能已經超出需求30%,意味著水泥企業全年應有100天左右時間限產才能保證供需平衡。這就相當于在南方種水稻,不夠吃就種三季,夠吃就種兩季,而且兩季稻要比三季稻好吃。水泥也是,不夠用就開足,過剩了就停窯。這個邏輯就引出了水泥行業的例行長假制度。水泥企業放長假不是玩笑,是直面現實最有效的辦法,要讓限產穩價成為一種長期運行模式。

  過去建設高速增長時期,建材供應又很短缺,建材行業的工人很辛苦,節假日都要堅持生產。今天我們沒有必要這樣做了,在冬季、雨季、寒暑假和市場不好時,可以讓工人放假調整,職工也可以安排一些自己的事情。這是在過剩情況下的一個必然選擇。去年我到南方水泥調研時,看到一個工廠三條生產線停了兩條,我問廠長生產線停下來有什么感受,他說挺難受的,工廠里的人自然希望生產線都運行著,但他又說,雖然兩條線不轉了,企業卻賺了錢,所以現在看板上的產能利用率指標已經變成了凈利潤指標。其實,市場需求量是個定數,對水泥企業來講,無非是根據市場需要合理均衡生產而取得較好利潤,還是盲目生產中途不得不停產,產量實際上是定值,但不同的方法帶來完全不同的企業效益。

  記者:為什么新增產能總是控制不住?

  宋志平:多年來,地方政府總是習慣于支持新上水泥項目,因為他們過多地只看自己區域的需求,或都異想天開地想把水泥運到別處去銷售。可是水泥的市場區域是按地域劃分而不是按行政區域劃分的,所以地方政府和行業應該從大局、全局去系統地考慮問題。

  行業利益至上

  記者:現在來看,您的共生多贏贏了叢林法則。

  宋志平:水泥行業到底是用叢林法則進行結構調整,還是用共生多贏進行結構調整,這也是困擾行業的一個迷思。我認為應該用共生多贏和聯合重組的方法來進行調整。

  叢林法則是市場競爭的極端行為,具有很強的破壞性,是西方成熟市場國家都極少使用的競爭手段。我們用產業政策把小水泥淘汰掉,由大企業集團相對集中地進行區域市場控制,使大型企業成為穩定區域市場的健康力量,實現水泥行業的合理布局。水泥行業不是必須通過惡性競爭的叢林法則才能實現發展,而是要從“紅海戰略”走向“藍海戰略”。按照紅海戰略是“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可按照藍海戰略“我們必須和‘敵人’一塊好起來”,也就是說大家真正做到良性競爭,共生多贏。

  現在行業里的惡性競爭又重新抬頭,烽煙再起,要回到“叢林”,這也引發了我們對原始競爭理論的再探索。實際上,即使西方國家的市場競爭也是在有節制的理性范圍。一些跨國公司對中國水泥企業的惡性競爭和盲目新增產能看不懂。市場競爭是對低效的計劃經濟的一場校正,而自律和協同又是對過度競爭的一場校正,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在一個過剩行業里,不應該再以種種原因增加大規模的投入。

  應該說,過去這些年,水泥行業一直在打仗,但過去水泥總量少,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大背景下行業勉強維生。而今天我國的水泥量已經足夠大,市場又沒有更多的空間,行業如果不進行市場協同、不限產穩價,再退回去“打仗”,只能是打比以前更惡的仗,只能使行業陷入比鋼鐵和玻璃等行業更長的低迷。一旦這種局面再次出現,大家這幾年的努力就會功虧一簣,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會前功盡棄。看看今天的鋼鐵工業,不能說行業中沒有強手,但在紅海競爭中,他們并沒有一個成功者,而且也看不到戰爭結束的曙光。我認為,水泥行業只有大家以合作的心態擰成一股繩才能渡過難關。

  中國建材的聯合重組不是零和游戲,是共生多贏,我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利。一個良好的社會應是一個沒有窮人的社會,一個良好的行業應是一個沒有虧損企業的行業。

  記者:您講過“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企業利益孕于行業利益當中”,就要吃得了虧,受得了委屈。

  宋志平:我一直主張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企業利益孕于行業利益當中,企業個體的小道理應該服從于行業整體的大道理,我也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認同我的想法,但我會像一只啼血的杜鵑那樣不厭其煩地講道理給大家聽。

  中國建材現在有四家水泥企業,產能達3億噸,各水泥公司都是區域內協同的促進者。中國建材上下形成共識,不等不看,不怕犧牲,不計較得失,在市場協同、限產穩價上堅定不移、以身作則。

  我給總部的員工發過兩本書,一本是松下幸之助的《經營的本質》,一本是稻盛和夫的《經營為什么需要哲學》,無論松下幸之助還是稻盛和夫,其核心思想都基于儒家文化,他們的人生觀都是“利他”主義,就是處處為他人著想,為社會著想,在社會進步、集體成就中實現自身價值。我們建材企業也應該樹立為社會服務、為行業健康發展做貢獻的價值觀,保持積極正面的良好心態。

  希望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水泥行業能實現良性、健康、可持續發展。當然,這需要全行業、特別是行業中的大企業來共同推動和擔當。 


中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

更多»推薦精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