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做到了,中國的四一、五一、六一……都能做到,大家蜂擁而上,三一的啟示作用達到了。
唐修國:管理就是帶兵打仗
在三一內部,唐修國有“內當家”之稱,也是三一公認的“管理第一人”。無論是早期的ERP管理、豐田生產方式,還是后來的六西格瑪、卓越績效、精益管理等等,都來自唐修國的率先推動。
從同學、同事,到當年初創小小的焊接材料廠,再到進入全球市值500強的三一,唐修國陪創始人梁穩根一路走來,一直是最堅定的支持者。26年前,他們一起開創一個試驗田,“它要的是真正的市場化的產物”。而今天的結果讓他欣慰。
“重要的是,三一帶給大家很多啟示。”他對《中外管理》說。
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三一率先實現全流通。2006年凱雷擬以2.65億美元收購徐工,是三一的參與成功阻止了收購,為國家保留了徐工這家中國機械巨頭,而今徐工的年利潤約30億元。而到了2011年,在被稱作“工程機械領域皇冠上一顆明珠”的挖掘機領域,三一超越了日本的小松,成為世界老大。“三一做到了,中國的四一、五一、六一……都能做到,大家蜂擁而上,三一的啟示作用就達到了。”唐修國臉上掛著微笑。
并購:1+1>2
《中外管理》:1月底三一重工(微博)(14.80,-0.14,-0.94%)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迎來海內外一片喝彩。一貫堅持“自己海外投資建廠”的三一重工(微博)此次是進行了戰略轉向嗎?
唐修國:不是戰略轉向。
實際上,我想任何企業都不會只選擇內生式發展,放棄收購兼并等方式。關鍵是看對象,我們一直在尋找。普茨邁斯特是一個好的對象,它擁有全球第一品牌,曾經做到全球第一的位置,今天在中國以外的市場仍是第一。高峰時它的銷售額超過十億歐元,即使現在國際經濟形勢不太好,仍能達到5.7億歐元,保有6000萬歐元的利潤。
所以,我們收購它,等于中國第一和全球第一的聯姻,一定會1+1>2。未來,一個更加強大的普茨邁斯特將出現在中國市場之外的全球市場上,借助三一的創新活力以及來自“Made in China”的零部件,來降低成本。而在中國市場,三一也會借助普茨邁斯特更加成熟的技術和經驗,來提升我們的產品水平。這種合作,顯然可以達到雙贏。
《中外管理》:此次競購,是中聯重科(10.42,-0.06,-0.57%)先拿到了發改委的“路條”,德國“大象”為什么最終會選擇三一?
唐修國:德國“大象”的創始人施萊希特已經80多歲,他攜夫人到中國三一看過大部分工廠,最后他親自跟我講,說很高興在自己人生八十歲的時候,還能夠做出這樣正確的決定。三一同“大象”的合作,他認為“是一個必然的事件”。他說他看完三一以后才知道,同三一繼續競爭下去,實際上是一種錯誤,這是他的原話。“大象”CEO諾伯特·肖毅也說,他對中國公司是有一定了解的,他認為同三一的合作,是惟一的選擇。并且在整個過程中,他表示只同三一談判,不跟其他任何人談判,就是這樣。
三一只適合于熱血的奮斗者
《中外管理》:三一重工在國有企業占壟斷的領域內做大做強,是靠領導力的培養還是獨特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與三一的發展模式如何實現完美對接?
唐修國:這里有個玩笑:三一強調研發、服務和制造,這也是三一的三項核心能力。但我們中有個人卻說這都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是梁穩根的大方!他真的想成就一番事業,能夠懂得跟大家分享。我們很多業務的創立都類似,幾乎就是給一個人一面旗幟、一個番號、一筆資金,然后就把一個分公司做起來了。
比如沈陽重裝團隊,我們給他股份,給他最大的信任,現在他們的煤炭機械已經是全國第一。我們很多的全國第一都是這樣做起來的,這就是三一的發展模式。我們倡導的團隊文化不是空洞的,在今天這個物質決定精神的時代,金錢只有誘惑力,事業才有凝聚力,有很多人利用三一這個平臺改變了命運。一些人曾經有機會,但是沒有大膽選擇,現在后悔了。
《中外管理》:很多人將三一的一路披荊斬棘歸因于超強的執行力,這是如何練就的?
唐修國:三一的執行力來自領導和員工的共同誠信。在這里不能講假話,不能虛干,要真刀真槍實干,否則沒有所謂的速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崗位,都有一套作業標準,就像體操動作一樣,標準動作之上就可加分啦。這就是我們強調的“無功便是過,創造才是能。”
另外,三一“寬容失誤,不許重錯”,我們不怕失誤,怕的是重復出錯,不要在同一個地方摔兩次跟頭。
《中外管理》:我們知道,強調超強執行力往往難免冷血,與此同時,三一如何解決提高員工滿意度的問題?
唐修國:我們有一句話,“讓員工過上富足而有尊嚴的生活”。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們的領導者率先垂范,做好榜樣作用的同時,要幫助員工成功。當然這過程中也有人離開這支隊伍。有一部
電影叫《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真金,三一是一個有個性文化的企業,留下的是熱血的奮斗者。
三一最適應的就是奮斗者,他不適合所有人。所以三一不是提高所有人的滿意度,而是將提高骨干員工的滿意度作為我們的工作目標,三一“幫助員工成功”等做法都是在提高集團骨干員工比例。與軍隊作戰一樣,三一也是帶兵打仗,我們要帶領一支有戰斗力的團隊。
管理是改善的藝術
《中外管理》:三一始終宣稱為“締造世界第一品質”而努力。這可是您在2008年成立精益質量總部的初衷?這與之前的質量管理有何不同?
唐修國:三一幾乎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質量管理的各個階段。
精益質量管理是2008年由我主張引進落實的,那時企業生產經營處于粗放狀態,沒廠房就蓋、缺設備就買,缺人就招。當時經濟形勢好,企業發展快,盈利能力強。但我們在思考,這樣的模式能持續嗎?浪費太大了,員工不知道液壓油、刀具(相當于1000把菜刀的價格)等等多少錢,也不關心。我先是讀了《改變世界的機器》,之后是《精益思想》,最后開始落實精益制造,并非減少投入,而是消除浪費,不斷地提升品質。
《中外管理》:如果不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前走出精益質量這一步,未來的三一是否會面臨風險呢?
唐修國:我們在國際上一直沒有成為一面旗幟,我們今天所謂的企業成功,是借力國家發展的機遇而已。中國企業應該多跟美國、日本的優秀企業作比較,如果我們把自己放在它們國家,我們能生存嗎?我們能實現盈利嗎?因此超越不了它們,我們永遠不能成為一面旗幟。
《中外管理》:目前,中國房地產調控仍將繼續,鐵路等基礎設施規模較前些年有所下降,對行業和企業的未來,你可有隱憂?
唐修國:今天我們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充其量相當于日本上世紀50年代初的水平,相當于韓國、臺灣地區70年代初的水平。中國經濟增長空間還很大,還可以GDP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長20年。即使宏觀經濟不景氣,講求精益品質的優秀企業依然是缺乏的,只有粗放的企業才是過剩,容易被淘汰。就像女孩子買衣服,永遠買最漂亮的那件。這與危機無關,與企業自身管理有關。而管理就像建金字塔一樣,一點點積累而成,它不是革命性的,而是一種改善,目標是“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