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給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同等的發展機會,就不要擔心國進民退,還是民進國退,不要做過多意識形態的劃分。
國際化是必須做的,不是可做可不做。一個龐大的企業,市場過分集中,抵御風險的能力就不行,我們希望把三一打造成世界品牌,就必須國際化。同時,我們的并購、出海都是牢牢專注于工程機械,沒有過度多元化。”
全國人大代表、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是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專家。兩會期間,這位來自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企業的民企掌門人,接受了媒體記者采訪。
媒體記者:三一是一個很大的企業,也很有錢,溫總理曾多次提到要鼓勵和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會事業等壟斷行業,您對此怎么看?
向文波:三一的錢多,事也多,目前對于其他領域還不是很感興趣。因為,工程機械行業還有很大的空間。不過,三一現在也有個汽車金融公司,叫做非銀行金融機構,從世界上其他大企業的經驗來看,將來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進入金融行業是必然。
我覺得壟斷行業放開是個大方向,除了軍事等個別行業,其他都應該允許民營經濟進入,讓大家來看看是壟斷好,還是市場化好。
只要給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同等的發展機會,就不要擔心國進民退,還是民進國退,不要做過多意識形態的劃分。中國發展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過分的意識形態劃分,二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問題,要更多強調市場經濟的作用,競爭中最大的受益者是消費者。
媒體記者:郭樹清主席履新證監會后,在多個場合提到要研究如何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服務于中小企業,您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民企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還存在哪些方面的制度性障礙?
向文波: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沒有資本市場,中國經濟不會發展到這樣的水平。三一也是,上市的時候募集了9億元資金,對公司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獲得了9億元資金后,三一發展成了全球市值500強的上市公司,還分配了12億元紅利給投資者。上市促進三一成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最好的公司,從凈資產收益率、現金流、成長性等多方面來看都是。
我希望國家能夠給中小企業上市提供更寬松的環境。當然,資本市場也有它的難處,中國企業太多了,擴容太快了,投資者也不高興。另外,我覺得企業家本身獲取資源的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不能跟政府進行有效的溝通,讓自己上市,說明企業家的能力不夠。
要解決融資難的問題,與企業家的能力和大環境都有關系。環境方面,每一次調控,我都看到國有經濟做大,比如,銀行賺錢很多,浙江的企業卻逃跑了,跳樓了。當然,也可以理解銀行的行為,它們肯定是更重視信譽好的國企。要支持小企業又要考慮信貸風險,這是一個矛盾。
媒體記者:三一重工作為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今年初以26.54億元收購有“大象”之稱的全球混凝土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90%股權。如何看待民營企業走出國門,有何建議?
向文波:三一完全有能力消化“大象”,收購“大象”可以實現三一戰略化互補。普茨邁斯特用了52年時間在全球建立了國際化的銷售和服務體系,他們的體系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擁有了“大象”,毫無疑問地確立了三一重工在世界混凝土行業的地位。
企業國際并購最大的挑戰是文化上的融合,解決的問題就是本土化。我們會盡量少派甚至不派去我們的管理團隊,普茨邁斯特仍會由德國的管理團隊來經營。
國際化是必須做的,不是可做可不做。一個龐大的企業,市場過分集中,抵御風險的能力就不行,一旦局部市場出現波動,就會對業績的穩定性造成影響,我們希望把三一打造成世界品牌,就必須國際化。
同時,我們的并購、出海都是牢牢專注于工程機械,沒有過度多元化。我們投資節奏的把握、投資時點的把握也是都有講究的,這控制了海外投資的風險。
我希望大家先把中國的事情做好,再去國際化,血脈相連的中國人,溝通沒問題的市場都做不好,就不要做國際化了。
媒體記者:業界有觀點認為國家投資放緩,行業冬天來臨,三一能繼續保持高成長嗎?工程機械行業未來幾年的成長性如何?
向文波:好日子大家都過習慣了,現在稍微有一點變化大家就很敏感。工程機械的增速肯定會下滑的,2008年國家4萬億元投資給工程機械帶來了超常規的發展,但是這種超常規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今年的發展增速有所下滑是回歸理性,對投資者、消費者都有好處。行業太好的時候,一些做得不好的產品也能賣好價錢,對消費者不是好事,對行業也不是好事。
工程機械服務的差異化很大,決定成敗的不是產能而是質量和技術問題。與鋼鐵行業不同,在同質化競爭中盲目擴張就是災難。世界80%的混凝土機械市場在中國,挖掘機的數量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中國的市場仍然是很好,對今年的行業發展我很樂觀。三一不擔心任何產能對我們的沖擊,我們靠的是產品和服務,不過分看重產能。
媒體記者:三一前期港股上市擱淺后,公司高管層對媒體表示,暫緩上市是因為當時不是合適的時機,要等待一個合理的價格才能上市。最近二級市場有所回暖,港股上市有何打算?
向文波:我們仍然在繼續等待一個合適的價格。我們發行的準備工作已經是非常充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