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民堅持認為:奧克取得今天的成績不僅僅是因為趕上了光伏產業或者高性能混凝土產業爆發期,也不僅因為他們技術有多強,甚至也不是戰略布局正確,而是他們在很早就學會了分享兩個字。這產生的重要結果就是:聚人。一個沒有人的企業,什么都不用談。有了人,一切才有可能。朱建民用兩句話總結了奧克:“共同創造、共同分享的文化聚集了人,人創造了一切,也就是奧克的綜合競爭力。”
在中國,已經無人可與朱建民的奧克股份在環氧乙烷行業抗衡。這是不爭的事實。
遭遇變故辦企業
朱建民1985年讀研究生接手的課題就是環氧乙烷。
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朱建民繼續研究環氧乙烷相關課題。1992年,朱建民和他的搭檔們搞起了校辦企業。教師辦企業,對企業經營很多都不太了解,都3個月了,還沒搞明白銷售是怎么回事。大伙兒就在一起琢磨經營計劃、費用計劃。一開始挺好,贏利了幾個月,很奇怪第5個月怎么虧損了,一看原來是沒記賬。
就這樣磕磕絆絆,到2000年,他們離開學校自己創辦了奧克公司,主打產品就是做油田助劑、洗滌助劑、紡織助劑和農藥助劑。這時候,公司產品已經有300多種了,但客戶非常分散。“銷售2000噸產品就有200個客戶。更大的困惑在于,“這么多高智商的人,就創造這么點利潤?2000年是負2.49萬,到2003年才14萬,完全沒有體現出附加值。”朱建民說。
于是他開始想辦法。
做有獨特優勢的產品
他組織全公司的人學習比爾·蓋茨的材料。通過這次學習,朱建民他們總結出做產品要眼光超前,要符合市場趨勢。而奧克的優勢在環氧乙烷領域,這是他們喜歡的事業,不會離開。
他們開始研究國內外跟環氧乙烷產品相關的大公司資料。“發現德國在太陽能光伏領域發展非常好,速度飛快。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的可再生能源,顯然是大趨勢。太陽能原材料是多晶硅,而多晶硅生產所用切割液則必須要用到環氧乙烷。按照九個字原則,我們選到的第一個產品就是切割液。然后我們去查中國海關信息,在2003年就有這種產品進口過來,可是需求量微乎其微,全年只有100-200噸,都沒有我們當時一個農藥的客戶大。但是我們還是投入非常大的精力去研究,搞開發。”朱建民說。
2003年的一天,無錫尚德施正榮的兩位朋友出現在了奧克的門前。其實,從施正榮回國創業開始,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開始發展,但光伏的上游設備企業,比如多晶硅切割機以及切割液都是國外進口,價格高、周期長,完全不能滿足生產需要。
于是,日后全球最大的切割液生產企業迎來了它的第一筆業務。接下去的故事,順理成章發生了。此時,朱建民已經在環氧乙烷行業“潛伏”了十多年。
找到公司新增長點
早在1998年,奧克股份曾經幫助過意大利一家公司加工減水劑聚醚單體,因為這個產品是環氧乙烷的衍生品。通過廣泛查詢資料,他們才知道該產品是用于高性能的混凝土,比如高鐵。
“我們2003年研究的時候,中國雖然在開發高鐵、磁懸浮,可什么都沒有定論。但混凝土,就從建筑市場看,它的市場就不得了。另外,在新型建筑材料里,添加劑也是一個趨勢。”朱建民說。
奧克幾個人分析后,認為經濟成本高用不起只是暫時的,在未來,這種產品一定會出現大市場。如今,發達國家減水劑的使用率是70%左右,而國內也接近30%。
時間并沒有讓他們等待太久,2005年起,國家開始在高鐵發力,而這些工程是一定要用到高性能混凝土的。2007年,國家鐵道部出臺了一個技術標準,強制使用這個東西。在這輪增長中,奧克抓住了機會,去年的市場占有率達到25%,全國第一位。今年上半年,減水劑聚醚單體占有率已提升至33%。如今,依靠這塊市場的拓展,奧克股份即可在未來數年保持不錯的增長。這也正是奧克股份當初的戰略意圖所在。
朱建民說,之所以能找到減水劑聚醚單體,是因為奧克股份的九個字戰略方針:大趨勢、大市場、少競爭。這也是朱建民從創業伊始就堅持的。
產品需求異常爆發
朱建民說:“我們歷來都有3-4年的提前量,實際上我們現在很多工作都是3-4年以后的事情,特別是新工廠的建設。我們都是5年規劃,我們‘十一五’規劃是15萬噸,實際上今年會達到18萬噸,所以‘十一五’目標已經實現了,‘十二五’的目標,應該是‘十一五’的3倍。如果產能和產量一樣的話,說明你沒有容納的能力了。”
這一思路尤其適合那些產品需求異常爆發的市場,多晶硅切割液和減水劑聚醚單體正符合這一特性。即便在金融危機的2008年,為規避風險,朱建民把辦公樓、技術中心等非生產設施都停建了,卻一直保持生產線的建設。隨后的2009年,奧克抓住了經濟刺激政策帶來的高鐵市場機會。由于有新增產能,公司減水劑聚醚單體銷售額從7600萬元提升至接近3億元,去年市場占有率提升至25%,成為全國第一,而之前只有幾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已經上升至33%。
懂得分享才能聚人
朱建民堅持認為,奧克取得今天的成績不僅僅是因為趕上了光伏產業或者高性能混凝土產業爆發期,也不僅因為他們技術有多強,甚至也不是戰略布局正確,而是他們在很早就學會了分享兩個字。這產生的重要結果就是:聚人。
一個沒有人的企業,什么都不用談。有了人,一切才有可能。朱建民用兩句話總結了奧克:“共同創造、共同分享的文化聚集了人,人創造了一切,也就是奧克的綜合競爭力。”
奧克從校辦企業開始就養成了分享習慣。所以很少發生因利益不均而產生的矛盾。“最初在校辦企業時,我們簽的第一個成果轉讓合同,得到了3萬元。當時首期人家付了2萬元,科研費提30%,就是6000元。最后到我們實驗室手里一人只有1000元。剩下的都分給了學校各個部門,因為考慮到做實驗要用儀器、藥品等。”公司另一位創始人劉兆濱說。
這種類似“見者有份”的分享傳統,一直跟隨奧克到今天。2000年設置有限公司的時候,全公司50來個人有一半都成了公司股東。他們把奧克的核心價值觀總結為:共同創造,共同分享。這幾個字在奧克的公司里隨處可見:門上,墻上,畫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