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配套件質量的提升既取決于中國主機制造的整體實力,也影響著主機制造的技術升級。”馬鞍山方圓回轉支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馬鞍山方圓)余云霓副董事長(以下簡稱余董)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開門見山提出了這一命題。
“配套件”曾以醒目的字眼成為2007年度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5大關鍵詞之一;本刊也曾在2007年第8期以封面文章“配套件:呼喚春天”對我國工程機械配套件產業作了深入探討。余董在論及行業與媒體普遍提出的“軟肋論”時認為,回轉支承是連接工程機械設備底盤與上車的關鍵部件,因此有人把它比喻為“工程機械的腰”。作為工程機械回轉支承制造龍頭企業,馬鞍山方圓始終秉承“方正做人,圓滿做事”的企業宗旨,以發展和壯大民族配套件產業為已任,傾力打造中國工程機械的“硬腰”。
結成產業發展聯盟,將“中國制造”進行到底
余董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馬鞍山回轉支承廠即建成了國內第一條回轉支承數控化生產線,成功實現了單排球式回轉支承的試制和批量生產,編制了回轉支承選型設計軟件,實現了回轉支承的參數化設計,使中國工程機械開始挺起了腰板。“方圓”牌回轉支承1987年通過了建設部鑒定,并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及OHSAS18001:1999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2006年被國家科學技術部確認為“2006年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2008年被認定為第一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2003年8月,馬鞍山回轉支承廠經過企業改制,組建了馬鞍山方圓回轉支承有限責任公司,實現了企業的輕裝上陣。2006年12月馬鞍山方圓回轉支承責任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馬鞍山方圓回轉支承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8日,方圓支承(股票代碼:002147)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余董高興地認為馬鞍山方圓回轉支承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工程機械產業高速增長之際把握了寶貴的超速跟進發展的機遇。
2007年馬鞍山方圓投入約3億元技改資金,新增2萬套小型回轉支承、2千套大型回轉支承以及3萬套精密級回轉支承生產線,年產能將由2007年的4萬套增加至13萬套左右。特別是即將完成的精密級回轉支承生產線技改項目,馬鞍山方圓產品結構與品質將大為優化,高端精密級產品產量將達30%,精密級產品產值貢獻率將超過50%。全部技改項目達產后,馬鞍山方圓將更好地滿足客戶從風電設備、中小型挖掘機、港機到隨車吊、高空作業車和國外廠商等多方面對工程機械回轉支承的需求。
據余云霓介紹,目前馬鞍山方圓在國內回轉支承市場份額已超過30%;同時,在工程起重機、建筑起重機、平地機、樁工機械以及旋挖鉆機市場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并與之同行”。余董非常強調與主機制造企業結成產業發展聯盟,從而推動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全面提升。目前,馬鞍山方圓已成為徐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柳工、廈工、玉柴、川建等國內著名工程機械主機制造企業的配套合作伙伴,余董認為這是配套件企業通向中國乃至世界一流企業殿堂的一條光明大道。“只有當中國工程機械配套件做強做大做精之際,也才是中國工程機械產業鼎立世界之時。”
在余董看來,馬鞍山方圓在20多年研發、制造工程機械回轉支承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始終堅持以技術進步為核心,走專業化、精品化的興企之路,努力實現技術進步、產能提高和產品品質改善等方面的全面飛躍,努力實現與主機制造企業共同承擔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發展大業的重任。
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構筑穩固的品質保障鏈
“國外在工程機械回轉支承研發、實驗、檢測、材料控制、加工工藝和質量控制等各方面都已搞了上百年,我國才三十多年,沒有差距那是假的。”余董在力陳中國工程機械配套件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時指出,為了縮小和克服客觀存在的差距,馬鞍山方圓在滿足工程機械回轉支承市場對產能需求的同時,在努力提高產品品質、完善產品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做了許多探索。
談到近幾年國內工程機械市場的繁榮給馬鞍山方圓帶來的機遇,余董說:“我們仍然要在創新中求得品質的提高。”正在申請國家級技術中心的馬鞍山方圓,除了根據市場需求設計新產品外,還得到了行業協會和主機制造廠的大力支持。通過聯合開發和共同研制新產品,對同噸位的機型進行統型,使過去的單件生產變成小批量制造、小批量制造做成大批量生產,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提高了產品質量。同時,通過聯合開發和共同研制,也使配套件企業有了開發更多新產品的能力。現在,馬鞍山方圓每月生產的不同類型回轉支承品種都在220個以上,能更好地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
余董說,為了建立產品質量保障鏈,近年來馬鞍山方圓還與上游原材料生產企業達成了戰略合作伙伴協議,上游原材料供應商按馬鞍山方圓提出的供貨類型特別要求提供回轉支承坯料,從源頭上為提高產品質量創造條件。余董認為,這種超越企業之間一般采購關系的戰略合作方式,能更好地為國內配套件企業產品升級創造有利環境和條件,并實現企業之間的雙贏。
在建立上下游企業戰略合作關系、完善配套件產業供應鏈的同時,馬鞍山方圓也開始了產學研相結合、強化配套件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探索。2007年馬鞍山方圓投資500萬元,與國內相關大專院校建立起工程機械回轉支承技術研究所,研發建立國內第一臺高性能回轉支承實驗臺。該實驗臺將于2009年5月完成,屆時將實現為回轉支承設計研發提供數據分析和理論依據,從而改變過去回轉支承只能隨主機進行試驗的無精準數據分析狀況。
2008年,馬鞍山方圓塔機回轉支承經國際著名工程機械企業馬尼托瓦克公司(Manitowoc)檢測,其質量完全達到國際同類先進產品性能要求,工作壽命甚至高于國外某品牌產品30%。
完善企業研發體系,整體提升產品質量
“打鐵還須自身硬。”余董特別強調,馬鞍山方圓在提升產品質量的過程中,更注重自身質檢體系、檢測手段及加工工藝的建設和完善。
馬鞍山方圓投資600萬元正在建設的公司檢測中心,不僅從國外引進了專用檢測儀器設備,而且還引進了國際同行業專家,實現國際人力與技術資源的共享。
產品加工、質量控制與檢測手段落后曾經是我國配套件制造企業的薄弱環節。對此,馬鞍山方圓采用和安徽工業大學聯合研發CAPP軟件,對回轉支承的加工通過輸入相關參數而自動生成工件的《工序流程卡》和《機械加工工藝卡片》進行控制,使每套產品都有可追溯性;公司自主開發出回轉支承參數化繪圖和選型計算軟件,具有應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設計、開發、研制和測試各類標準型、非標準型、異型回轉支承的綜合實力,只要輸入用戶需要的回轉支承軸向力、徑向力和傾覆力矩,就可以自動完成選型計算和圖紙設計,從而率先建成了國內第一條回轉支承數控化生產線。
在產品加工工藝控制硬件上,馬鞍山方圓進一步提高了設備、工具和刀具的保障能力,如數控鉆床使用內冷高速鉆,提高了安裝孔的加工精度和位置度;淬火機床采用數控程序控制,確保工件的淬火質量;關鍵工序使用全閉環機床,確保工件的加工精度等。公司擁有加工范圍φ80mm~φ4000mm全數控車、鉆、磨、熱處理和齒加工的小型、中型、大型及精密級四條回轉支承生產線和加工中心。
為了加強檢測,馬鞍山方圓從國外引進的專業性高精密度激光感應檢測儀,能模擬主機工況,對線長度的檢測5米內能精確到5微米,對平面度的檢測5米內能精確到2微米,馬鞍山方圓是國內第一家擁有如此精度檢測設備的回轉支承制造企業。余董告訴記者,在2008年馬鞍山方圓創新成果展上亮相的高速銑齒和回轉支承齒輪整體淬火這兩項技術全面應用也是位居國內回轉支承制造業前列。
余董談到國外回轉支承發展趨勢時說,隨著原材料質量、制造工藝和設計水平的提高,國際先進制造水平的回轉支承產品正在朝直徑小、重量輕、支承大的方向發展。如國外20噸級挖掘機,多采用φ1200mm/28鋼球回轉支承,重量只有250余公斤;而國內卻還在采用φ1250mm/35鋼球回轉支承,重量達360余公斤,相差約40%以上。因此,余董認為,國內配套件企業應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實行優化設計來為用戶提供性價比更為合理的個性化產品。
對目前部分主機企業實行的比價采購方式及部分配套件企業明顯的低價競爭現象,余董不無擔憂地說,這種價格戰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把自已帶入惡性循環的境地,既不利于配套件產業的發展,也不利于中國制造整體實力的提升。配套件企業應在“優化配套件產品設計、提高配套件產品質量、堅持合理的性價比、開展理性的市場競爭。”余董表示,馬鞍山方圓堅持在高品質市場的良性競爭,堅持為用戶創造更大價值。
“以人品制造精品。”余董最后以馬鞍山方圓的企業宗旨再次強調了他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