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壯:1999年,于天剛帶領職工,在國有企業改制中成立了濟南魯冠混凝土有限責任公司。在企業一無流動資金,二無生產車間的情況下,他以敏銳的戰略眼光、清晰的發展思路、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帶領員工艱苦創業,先后建成3座現代化混凝土攪拌站,形成了覆蓋城區、輻射周邊縣市的混凝土供應網絡,企業發展成為固定資產5000多萬元、年產值1.5億元的省內混凝土行業的龍頭企業。
那年,他45歲,一個尋求安穩的年紀。他卻摔掉鐵飯碗,毅然帶領200多工人出走單干。企業初建,流動資金幾乎為零,連運貨車輛的養路費都繳不起。現在,他旗下的混凝土公司堪稱齊魯之冠、山東建材行業的龍頭老大!于天剛,這個54歲的漢子娓娓道出魯冠的9年艱辛發展之路。
1970年,16歲的于天剛進入濟南第一建材廠,當了一名技術員?!皬膰鵂I磚瓦廠的技術員,到公派伊拉克搞援建,再到籌建熱電廠,我都干過。”于天剛回憶說,在創業之前,他拉過大板車,幾乎天天泡在建筑工地上,臟活累活沒少干。
1986年,對于天剛來說,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機會悄然而至。
當時,上海、廈門、杭州等城市都建起了商品混凝土攪拌站,但這在我省還是空白。為加快我省散裝水泥的發展,有關部門開始動員有條件的企業上馬這個項目。
建一座攪拌站要投資上千萬元,商品混凝土在濟南有沒有市場?多長時間能夠收回投資?這些都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現實問題。可于天剛認定,商品混凝土將來的市場潛力不可估量,即使冒點風險也是值得的。
這一年,濟南市第一建材廠成立了全省第一座預拌混凝土攪拌站。在濟南大街上,人們第一次看到邊跑邊旋轉的橄欖形混凝土攪拌車。當年,攪拌站銷售商品混凝土4000立方米。這個數字在今天看來有些微不足道,但它卻是我省商品混凝土零的突破。
發展到1999年,原濟南第一建材廠混凝土分廠由于資金缺乏,發展緩慢,看著曾經一手建立起來的預拌混凝土攪拌站走向末路,這位鐵錚錚的漢子流下了眼淚?!斑@個行業潛力很大,市場前景不錯。所以,我不能舍棄它。”于天剛說。時值國家發出了“有進有退,國退民進”的企業改制號召,年過不惑的于天剛毅然抓住機遇,帶領200多名工人扔掉鐵飯碗出走單干。憑借國家扶持政策,這些工人以工齡買下原廠的攪拌機,建立起原國有企業職工參股組建的現代化民營公司——— 濟南魯冠混凝土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從原企業以工人工齡“換來”的不到300萬元的固定資產,連一分錢的流動資金都沒有。由于老廠房要上交,于天剛只得用東挪西湊的10萬元錢租了10畝地,總算有了個落腳的地方?!肮咀罾щy的時候,不僅連進材料、發工資的錢都沒有,就連養路費都交不起。那些日子,我的工作就是四處籌錢。因為發不下工資,有些職工扛不住了,要求把按工齡折算的股份退回來。公司根本拿不出錢來,只好誰想走就給誰打張白條?!庇谔靹傉f。
最后,由于看好混凝土市場的發展,于天剛終于成功融資100多萬元,并用這筆錢購置了新的攪拌機,度過了這場“斷糧”危機。此后,企業的發展逐漸步入正軌。
經過幾年發展,市場對商品混凝土的需求越來越大,原有的攪拌站已經滿足不了發展需求,于天剛開始擴建自己的“根據地”?!拔覀兎治?,今后濟南東部要進行大規模開發,商品混凝土需求量會非常大。如果能在東部建一座攪拌站,既可以占領東部市場,又可大大縮短混凝土的運輸距離,提高經濟效益?!?002年,于天剛在臨港開發區征地50畝,建立年生產能力50萬立方米的攪拌站。隨后,市政府又提出大跨度東擴,市區和章丘實現對接。于天剛又抓住這一契機,2004年底在章丘市明水開發區征地55畝,建成又一座攪拌站。接著,他又把目光轉向西部,新上馬了一條生產線。
于天剛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遇到過他們不敢接的活兒。幾年來,他們承擔施工難度大的省體育中心、山東大廈、泉城廣場、長途汽車總站、舜耕國際會展中心、齊魯軟件園等數百項省、市重點建筑工程,全部達到優質工程標準。
經過連續幾年的打拼,公司已經發展成年產值過億元,規模、產量、效益一直穩居濟南市和山東省同行業之首的民營企業。如何將企業在山東建材行業的領頭羊地位繼續下去并使企業取得更好發展?于天剛說:“一個企業的發展需要創新。”
目前該公司正在引入預拌砂漿項目,這在山東尚屬首家。預拌砂漿是一種運到建筑工地現場即可直接使用的砂漿。既節約資源、改善環境,減少施工現場粉塵排放,多品種、大量地使用工業廢料,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又可大大提高建筑工程質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綜合造價,同時促進實現施工技術的現代化和物流的現代化。這條年產20萬噸預拌砂漿生產線,可同時生產普通砂漿和特種砂漿,干粉砂漿和濕拌砂漿預計明年4月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