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詳細內容
  ---訪上海鴻得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徐沛良先生 

  
初見上海鴻得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徐沛良先生,是在2006年的上海Bauma工程機械展會上。鴻得利展位上的三項獨辟蹊徑開發的產品:集泵車、拖泵、車載泵功能于一身的22米泵車,適用于高速鐵路工程的雙動力電動拖泵,適用于淤泥及礦山尾砂輸送工程的最大排量達到330立方/小時的淤泥泵,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海內外用戶。對于很多鴻得利的老客戶來說,鴻得利是為混凝土企業發展不斷助力的好伙伴,徐沛良先生也是伴隨企業成長的一位忠誠的老朋友。談起徐沛良先生,很多用戶最深刻的印象不僅是他隨和的性格和樂觀的精神,還有他對混凝土泵送機械前沿技術發展方向和動態的精準把握。 

    2007年第二次見到徐沛良先生,是在鴻得利公司位于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的生產研發新基地。在徐沛良先生寬敞的大辦公室里,他向我介紹鴻得利近些年穩步發展取得的成績,研發的新品。不僅為徐沛良先生長期專注于混凝土泵送機械發展,投入巨資建設混凝土泵送機械研發制造基地所折服。更欽佩徐沛良先生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看清形勢,找準位置,下定決心帶領鴻得利踏上第二次創業的征程。 

    再次見到徐沛良先生,是在溫州洞頭圍海造田的工地上,這是一次不期的偶遇。我正在組織撰寫中國圍海造田建設形勢和設備需求的文章,而徐沛良先生則是帶領他的研發團隊展開全國尋訪,聽取用戶對鴻得利設備的改進意見。非常不易!作為一位年銷售額達到3個多億的公司董事長,他仍然能夠深入一線,帶領研發團隊掌握最前沿的技術動態和設備需求。對于許多追隨徐沛良先生多年的鴻得利公司員工來說,徐沛良先生不僅是企業能夠穩步發展到今天的掌舵人,是鴻得利健康發展的規劃師,還是他們不斷奮進的精神動力源泉。 

    混凝土泵送機械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1990年至今,徐沛良先生已在砼泵送機械行業耕耘18載。 

    1990年,徐沛良先生帶著3個人和4萬元資金創辦企業,參與組建“華東混凝土泵車配件協作網”,為華東地區的進口混凝土拖泵與泵車用戶供應輸送缸、料斗、閘板閥和S閥等配件以替代進口;1992年,與當時國產品牌混凝土泵車的老大湖北建設機械股份公司合作成立上海維修站,專門從事湖北楚天泵車和大象、施維英、石川島、新瀉等進口泵車的維修和零配件的配套供應;1993年,公司又成立了混凝土泵車租賃站;1995年,公司歷時5年的艱苦奮斗,積累資金850余萬元,從單純的加工結構件發展到砼泵制造、修理、配件銷售和砼泵租賃的綜合性企業。1996年,鴻得利第一臺自主研發的拖泵HBT60A研制成功;2001年,鴻得利推出最新一代的混凝土拖泵HBC85柴油泵,并在行業內率先將PLC、泵送高低壓瞬間切換裝置和液壓支腿創新地應用在拖泵上。至此,鴻得利公司將多年來在泵送機械配件供應、整機修理、租賃的豐富經驗轉化為拖泵研發設計的基礎,并成為中國混凝土泵送機械行業發展進步的有力推動者。 

    2007年,鴻得利的拖泵、車載泵、泵車三大系列產品銷售額突破3個億,繼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兩家公司之后穩居砼泵送機械第三把交椅。 

    曾經有行業專家指出: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這兩支湘軍在混凝土泵送機械行業排在龍頭位置,這其中有著諸多因素,而資本的推動在他們的成功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鴻得利能夠不依靠資本的力量,穩居國內泵送機械三甲位置,這是鴻得利創始人徐沛良先生將混凝土泵送機械作為他和鴻得利管理團隊終身為之奮斗的目標,多年來長期根植于混凝土泵送機械行業發展與創新的直接成果。 

    “我們在混凝土泵送機械行業有著18年的專業經驗,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實用的設備解決方案,這一直是我們引以為驕傲的。”徐沛良先生堅定地認為,鴻得利之所以能夠穩居泵送機械行業第二梯隊排頭兵的位置,與其在泵送機械基礎研發領域和應用領域的扎實根基和不斷創新有著密切的關系。 

    鴻得利的管理團隊很清楚,對于鴻得利這樣以技術與研發見長的企業來說,如果無法開發市場定位準確、目標市場明確的差異化產品,而只是簡單的重復開發制造大眾化產品,那么在競爭異常激烈的混凝土泵送機械市場上,則不可避免的需要迎擊殘酷的價格戰。價格戰衍生出來的客戶付款條件的惡化,同樣是沒有公開募集資金上市的鴻得利所不愿見到的。因此,獨辟蹊徑的開發市場上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并與競爭對手展開差異化競爭,成為了鴻得利近些年來取得飛速發展的制勝法寶。 

    2002年12月,鴻得利率先在業內推出了自主研發的創新產品——“城市獵豹”車載式混凝土輸送泵,榮獲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一舉奠定了其在混凝土泵送機械行業的優勢。“城市獵豹”也成為了鴻得利混凝土拖泵之外的另一主導產品。它開創了混凝土泵送機械一種全新的應用模式,成為城市商品混凝土攪拌站和個體租賃用戶轉戰建筑工地的利器,同樣也形成了國內多家制造企業相繼開發制造車載式混凝土輸送泵的局面。 

    回想當年鴻得利公司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召開車載式混凝土輸送泵產品推介會時的情景,眾多客戶對這一新生事物能否在城市商混領域應用存在著諸多疑慮。鴻得利能夠率先在國內第一家開發制造車載式混凝土輸送泵,其膽略和眼光可見一斑。如今,鴻得利車載泵系列產品不斷改進、完善,推出各種新款產品,始終位居國內車載泵市場占有率的領先位置。 

    2006年10月份,上海baumachina2006展會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工程建設機械客戶,鴻得利公司獨辟蹊徑開發的22M中短式臂架泵車同樣成為了展會上的明星產品,混凝土出口壓力達到15MPa,集泵車、車載泵、拖泵性能于一體,適用于橋梁、隧道、高速公路、水壩和工民建等多項施工工況,鴻得利的差異化產品戰略又一次引起了客戶的廣泛關注,并且榮獲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組織行業專家評選的“2007中國工程機械年度產品TOP50”。“22米泵車走出了同質化模式,改變了國內中短臂架泵車短缺的現象。”專家評委在點評22米泵車時如是說。 

    2007年上半年,22M中短式臂架泵車迅速成為市場追捧的熱點,一次性購置成本低、使用范圍廣、投資回報快成為22米泵車的最大賣點。如今,22米泵車廣泛應用于華北、華東、華南等地區的多個工程,并承擔上海世博會展館的泵送任務。 

    37米、43米、47米泵車上裝國產化能夠在鴻得利順利、迅速地完成,同樣得益于鴻得利多年來在泵車修理和租賃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我們的研發團隊非常清楚各種形式、各種品牌泵車在使用過程中的優缺點,我們在開發新品的過程中,能夠避免走一些大家走過的彎路。”徐沛良先生如此總結到。確實,在所有中國混凝土泵送機械制造企業中,鴻得利泵車上裝國產化的過程中,走的最穩、最好。 

    2005年5月一個能見度較低的雨天深夜,重慶同舟混凝土公司砼工班長侯軍駕駛37米泵車行駛至重慶市渝北區兩路鎮一無標高人行天橋時,由于修路填土使該天橋凈空間僅剩3.7米左右(泵車高度達3.95米),臂架回轉部分重重地撞向天橋,把天橋混凝土部分撞了一個20多厘米的洞。泵車駕駛室玻璃破碎,駕駛員受傷。而泵車中心旋轉平臺沒有一點移位,臂架部分無功能性損傷,這次偶然的突發事故使鴻得利混凝土泵車臂架的可靠性得到了一次破壞性的檢驗,也使重慶的商混用戶對鴻得利的設備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2008年,是鴻得利二次創業征程開始的第二年。特種車輛改裝資質的取得,為鴻得利推出更多創新性的泵送機械產品創造了條件。如今的鴻得利,不僅產品型普更加完善,而且計劃開發制造性價比更高、更加環保節能的新型泵送機械,為能源供應緊缺的中國盡一份力。“對于我來說,在公司有多少股份并不重要,我個人賺多少錢也不重要。我熱愛混凝土泵送機械行業,我要帶領鴻得利在這個行業中做專、做強,這是我人生最大的目標。”徐沛良先生樸實的語言真切地反映出一位技術專家、一位實業家的內心世界。 

  從營銷為先到管理為先 

  對于創業型的企業,創始人的權威和精神力量往往是企業創建初期能夠迅速進行規模擴張的制勝法寶。而在企業擴張到一定階段后,現代化的企業運營體系和管理制度則成為企業適應激烈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鴻得利就是一家從創業型企業過渡來的現代化制造企業。 

    創業初期,徐沛良先生不僅要指導鴻得利研發團隊不斷適應市場需求,還要親自到各大片區為營銷將士們加油打氣。“那時候,董事長每年都要來重慶幾次,親自視察重慶市場,拜訪重點客戶,他是我們營銷將士能夠在重慶取得高市場占有率的精神動力。”鴻得利重慶片區經理黃地球談起董事長對重慶市場的關注和支持時動容地說。 

    談起創業初期的艱難,徐沛良先生釋然地說道:“那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這段歷程對我們的營銷團隊和我個人來說都是一段難忘的歷練。我很慶幸,我們鴻得利擁有一支穩定的營銷管理團隊和核心管理層,這也使我能夠有更多的精力來思考規劃企業發展的未來。” 

    目前在鴻得利公司,徐沛良先生更多的是以企業發展規劃者和精神領袖的形象出現。2002年,集體股份從鴻得利公司全部退出,鴻得利從體制上徹底解決了集體企業產權關系不明晰的頑疾,為順利過渡到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公司體制掃清了障礙;2002年公司榮獲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稱號;率先通過ISO9001:2000質量體系認證及“CE”認證,為產品的“零缺陷質量管理”提供了體系保證;2003年投資1.2個億建設鴻得利研發生產基地;2006年再次出手,在江蘇啟東又購置一塊基地,擴充混凝土泵送機械生產能力;2007年,鴻得利銷售收入達到3個億,并成功引入上海浦東新區科委和中金投資作為戰略投資者,進一步提升鴻得利資金實力并著手建立融資平臺。這些階段性的發展成果都是在徐沛良先生的親自主持下完成的。 

    目前,鴻得利泵送機械品牌已在用戶群中穩定地占有一席之地,鴻得利也由發展初期的營銷為先逐步過渡到管理為先。使鴻得利在發展的同時,不斷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同時,進一步提升鴻得利品牌的影響力是擺在徐沛良先生面前的新課題。 

    “鴻得利的發展軌跡與我個人的性格很相近,鴻得利從小到大,一步步發展起來非常不容易。我們不會貿然地進行規模擴張,還是會以求穩、求專為主。這也使我們錯過了不少發展良機,但這也是我們能夠穩步發展到今天的決定性因素。”徐沛良先生在總結鴻得利發展軌跡時不無感慨地說。 

    上海鴻得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這家創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成長于上海浦東發展沃土的民營企業,在許多工程建設機械制造企業產品朝著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仍然專注于混凝土機械的研發與制造,實屬難得。當今混凝土機械行業不斷有新秀加入,并且選擇高起點的進入泵車制造領域,相比這些企業,鴻得利的發展與產品鏈的擴充似乎相對緩慢,但正是這種專注于混凝土泵送機械的精神成就了鴻得利的今天。“品行天下專為先”這項鴻得利一直堅守的發展準則必將為鴻得利成長為世界級的混凝土泵送機械制造專家注入無窮的動力。  

 專題報道: 

    鴻得利淤泥泵創立圍海造田新工法 

    土方閉氣,這一外行人聽也沒聽說過的工程術語,卻在圍海造田工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簡單的說,就是將堤壩圍起來的灘涂區加厚、墊高,以跟得上堤壩的升高速度,而這些加厚、墊高的土方,則來自于海上施工的淤泥船。如何迅速地將淤泥填筑在灘涂區,防止壩體垮塌,這是一項圍海造田工程中傳統的難題。 

    上海鴻得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MP330淤泥泵在圍海造田工程中的成功應用,將傳統的淤泥傳輸速度由30立方/小時提高到200立方/小時,成功解決了這項阻礙圍海造田工程進度的難題。 

    5月10日,記者來到被譽為“百島之縣”的浙江溫州洞頭縣,參觀考察了浙江圍海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承建的洞頭縣狀元南片圍涂工程。洞頭的開發史就是一部圍墾史,對于一個總面積892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只有0.12畝的土地貧瘠縣來說,可圍墾造地灘涂資源80平方公里是極其可貴的。灘涂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洞頭縣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的洞頭圍墾工程,目前圍墾總面積為3.29萬畝,只占到可圍墾面積的27.8%,而制約圍墾工程進度的障礙之一就是土方閉氣工程進度無法跟上堤壩建設進度。 

    金斌,浙江圍海建設集團股份公司第一分公司的項目負責人,這位多年來工作在圍海造田最前線的專業人士,投資建造了一艘土方閉氣淤泥船,并將MP330淤泥泵安裝在淤泥船上輸送淤泥,大大提高淤泥的輸送效率,使土方閉氣工程這一阻礙圍海造田建設進度的難題轉變成了工程進度的有效推動力。 

    淤泥船上巨大抓斗將海底的淤泥一斗斗地卸入到MP330淤泥泵容量達到15立方的料斗中,直徑達到360mm的巨型淤泥泵輸送缸有力的將淤泥通過浮在海面的橡膠管輸送到灘涂區域。橡膠管出口處的淤泥看起來異常粘稠,能夠通過這么粗的輸送缸輸送過來,也得益于MP330所配置的兩臺174千瓦柴油機和高達4.2MPa的出口壓力。 

    金斌經理介紹說,之所以和上海鴻得利公司合作開發圍海造田用淤泥泵,也緣于浙江圍海建設集團公司與鴻得利多年來一直保持的良好合作關系,他們對鴻得利的混凝土泵性能印象很好。最后決定和鴻得利共同開發設計淤泥泵,由浙江圍海建設公司提出工程應用要求,鴻得利負責研發制造。68號淤泥船上的淤泥泵是他們與鴻得利合作開發的第一臺淤泥泵,從提出設計思路到設備交貨,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這也使他們更加堅信鴻得利的設計開發和制造實力。 

    事實證明,68號船淤泥泵的使用,效果非常好,平均輸送效率達到200立方/小時,與以往的30立方/小時有著天壤之別。目前,這臺淤泥泵已經連續輸送了100萬立方淤泥,為一分公司打造圍海造田工程品牌隊伍立下了汗馬功勞,一分公司也憑借著這條淤泥船和淤泥泵,又成功地承攬了一項圍海造田工程。浙江圍海建設集團股份公司也分幾次購買了5臺淤泥泵,將這種創新工法應用到更多的圍海造田工地上。 

    淤泥泵的使用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海水腐蝕性極強,對易損件腐蝕加快導致易損件更換頻率加快,而每天16~18個小時的泵送工作時間,對易損件損耗更換頻率又提出了新的挑戰。鴻得利公司研發人員又對S閥裝備系統耐磨損、自動調整間隙,保證分配閥密封性能,同時改進S閥和耐磨板、攪拌軸、料斗、密封槽等設計,使輸送缸活塞、耐磨板、耐磨環、油封、料斗及攪拌系統等易損件長期不需更換;小襯套內設雙密封、三道支撐環,種種措施延長了易損件的使用壽命。 

    MP330為分體式設計,上海鴻得利公司另外還開發了整體式淤泥泵MP210淤泥泵,這兩款淤泥泵大大擴展了泵送機械的應用領域,為海底淤泥輸送和礦山尾砂輸送等工程提供了有一種工程利器。 

    鏈接資料:圍海造田工程是指在海灘或淺海上筑圍堤隔離外部海水,并排和抽干圍堤內的水使成為陸地的工程。又稱圍涂。它為農業、工業、交通、外貿等的發展提供了場所。圍海造田可孤立淺海中形成人工島,但多數是與大陸海岸相連,或在岸線以外的灘涂上直接筑堤圍涂,或先在港灣口門上筑堤堵港,然后再在港灣內部灘涂上筑堤圍涂。沿海各省市的“十一五”規劃中,均有圍填海的計劃。從2002年到2007年,我國圍填海總面積增加了55%,從20平方公里增加到134平方公里。
更多»推薦精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