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詳細內容
  研究方向:水泥混凝土、新型膠凝材料  

  學術經歷 

  1998年 畢業于武漢工業大學硅酸鹽工程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2001年 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2004年 畢業于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獲工學博士學位; 2004.9~迄今 于華南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發表論文及成就 

  一直從事水泥混凝土、新型膠凝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以及建筑材料的耐久性與環境影響評價和工業副產品的有效綜合利用等方向的科研和學習工作,熟悉本行業的前沿領域,掌握了較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試驗技術以及現代化測試技術,具有較強的團隊協作精神和組織、參與大型科研項目的能力。 1998~2001年在武漢工業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主要從事工業廢渣-礦渣和鋼渣的利用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2篇,其中“水玻璃激發鋼渣水泥的水化機理研究”一文被多次引用;期間參加了武漢市重點工程江漢三橋鋼管混凝土的設計與施工工作,該項研究成果成為武漢工業大學胡曙光教授申請獲得的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高性能水泥基復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工程應用開發”的支撐材料之一。 2001~2004年在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為解決氯氧鎂體系膠凝材料的本征缺陷,提出了開展MgO-SiO2-H2O體系膠凝材料研究的構想,繼而與挪威Elkem公司合作,開展了常溫下MgO-SiO2-H2O體系凝結硬化性能的研究工作,并獲得成功,據此申請了二項中國發明專利,發表學術論文4篇;期間參加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高性能水泥制備和應用的基礎研究”第一子課題(項目編號:2001CB610701)的研究工作,合作發表論文3篇。 2004年于華南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間,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水泥與粉煤灰中有害組分的溶出機理、預測模型及溶出抑制材料的研究”(項目編號:5037201)的資助下,主要從事建筑材料環境影響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3篇,申請發明專利1項;同時開展了銹蝕鋼筋混凝土的電化學修復技術研究,據此,申報并獲資助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結構物中鋼筋銹蝕的電化學修復技術及工程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05B3280100),主持申報并獲資助國家自然科學面上青年基金項目“電流作用下鋼筋-混凝土界面粘結弱化機理及防治措施研究”(項目編號:50602016)、特種功能材料及其制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青年創新基金“電化學除鹽過程中離子的遷移規律及相關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0500A)、硅酸鹽材料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電化學除鹽中鋼筋-混凝土界面粘結弱化機理”(項目編號:SYSJJ2006-07),就此,已發表學術論文5篇;期間還開展了新型墻體材料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作為主要參加者已完成一項東莞市建設科技項目“夏熱冬暖地區加氣混凝土砌塊與砂漿的改性及工程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05005),研究成果受到有關專家的好評;作為主要參加者進行的另一項東莞市建設科技項目“利用廢棄EPS配制高性能輕骨料混凝土及其在屋面保溫隔熱工程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06007)的研究工作進展順利;同時還獲得華南理工大學青年基金“常溫下水化硅酸鎂鈣的合成及膠凝性研究”的資助。 在科學研究過程中,不但體現出了良好的組織能力、團結協作精神、科學素養,還展示了良好的創新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迄今為止,在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Edition),環境科學學報、硅酸鹽學報、武漢理工大學學報、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等國內外知名刊物上共發表學術論文近三十篇,申請發明專利三項。
更多»推薦精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