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詳細內容

    姓名:譚憶秋
    工作單位:哈工大交通學院
    職務、職稱: 
    道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研究方向: 
    道路工程;鐵道工程。
    重要學術成就: 
    專利一項; 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交通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瀝青路面高低溫性能統一設計理論的研究》; 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瀝青混合料能量損傷的研究》; 承擔黑龍江省攻關項目《新型路面填縫料》的研究。

    她年輕有為,業績斐然,3l歲被破格提為副教授,35歲被破格晉升教授,36歲被評為博士生導師,至今已門下弟子眾多…… 

    她自上研究生以來一直與瀝青和瀝青混合料打交道,先后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以及黑龍江省科技攻關等多項科研項目,參加完成了國家“八五”重點科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重點科研項目,并因此先后獲得交通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榮譽…… 

    她從同濟大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出站以后,毅然放棄了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回到了母校的懷抱,用自己的勤奮書寫著人生的輝煌…… 

    她就是被稱為中國瀝青屆五朵金花之一的譚憶秋教授。 

    譚憶秋,女, 1968年1月生,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學院道路教研室主任。她熱愛祖國,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全身心地投入到道路學科的教學、科研、管理和學科建設工作中,取得了許多優異的成績,在廣大知識女性中樹立了一面旗幟,也成為廣大教職員工學習的楷模。
 
    譚憶秋教授1986年號取哈爾濱建筑大學復合材料專業;1992年考取哈爾濱建筑大學道路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在這期間,她刻苦鉆研,獨立開發了滑板測粘系統火評價瀝青材料的低溫流變性能,獲得了國內外號家的一致認可。為了不斷擴充自己的專業知識,加深對專業方向的理解,她毅然決定攻讀博士學位,1999年,她成為自交通學院道路與鐵道工程專業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以來第一個畢業的博上生,確保本專業的博士學位授權點能繼續招生,不斷輸入新鮮血液,也為該專業的發展壯大做出自己的貢獻。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接觸專業研究的最新動向,拓寬自己的專業知識面,2000年她入駐同濟大學道路與鐵道工程專業博士后流動站工作,期間工作出色,成果迭出,受到導師、同事的一致好評。當2001年博士后出站時,大家再三挽留她留在同濟人學,面對優越的科研所環境,優厚的待遇,她毫不猶豫地推辭了,因為她深知母校是培養她、需要她的地方,東北的交通發展更需要她。回到母校后,她工作努力,成績突出,于2003年被破格提為教授,擔任道路教研室主任一職,并于次年取得了博士生導師資格。2004年她又以公派訪問學者的身份,參加德國慕尼小大學的培訓和學習。她的導師曾這樣稱贊她,“這么年輕就成了專家,真是讓人羨慕”她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一個人家都認為女性不太適合的專業,她卻做得出類拔萃,改變了人家對該專業女性的一貫看法。
 
    作為一名教師,譚憶秋教授對教育事業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學生知識和學習方法,更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在她眼里:“人無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各成其才”。因此,她結合青年人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注重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潛能,注意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結合,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藝術水,給學生以鮮活的知識,還學生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啟迪學生去探索和創新。教學過程從傳統的邏輯分析講授轉變為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意義建構過程,極大了調動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從根本上轉變了學習態度,在大家的眼里,聽她的課是一種彼此之間的交流,是一種學習的快樂。就拿她的研究生課程《實驗粘彈原理》和《瀝青與瀝青混合料》來講,她結合自身的教學、科研及工程經驗,廣泛收集相關資料,采用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同學調研匯報為輔,兼以實際參觀和親自動于,使得教學內外豐富多彩,課學教學氣氛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學生和專家的一致好評。同時,為了擴大大家的專業知識面,她多次邀請國內外的有關專家來學院講學、授課,使本專業的研究方向能夠始終跟上專業研究的最新動態,也因此極大的提高了大家的科研積極性、創造性,引發了很多奸的科研想法和思路,在加強國際合作的同時,促進了本專業的自身發展和提高。 

    她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她深情熱愛學生,愿意傾聽學生心聲。在本科生眼里,聽她的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在研究生的眼里,成為她的弟子是一種榮耀。她善于用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化,善于用高超的教育藝術去熏陶學生,把滿腔心血傾注給了莘莘學子,將美麗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以燃燒的熾熱鑄就了青春的輝煌。
 
    作為道路建筑材料方向的學術帶頭人,譚憶秋教授主要從事道路建筑材料功能特性與應用研究,系統地將粘彈力學、損傷力學理論應用于道路瀝青與瀝青混合料特性研究領域,其中包括:基于粘彈本構理論的瀝青及瀝青混合料建模和評價方法及設計方法的研究、基于寒冷地區長期使用性能的改性瀝青性能的研究、基于物相分析技術瀝青及固體材材作用的機理分析等。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以及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文通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結合科研工作研制開發的滑板粘度計獲得國家專利。她承擔的交通部丙部推廣項目《橡膠顆粒路面的應用技術的研究》是利用廢舊汽車輪胎生產的橡膠顆粒鋪筑橡膠顆粒瀝青路面,以此起到抑制路面結冰的作用,首次提出了橡膠顆粒路面除冰雪的思想為提高寒冷地區路面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研究經費不到位的情況下,自籌資金,東拼西湊確保項目能夠順利進行;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她注意科研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結合科研在新疆和哈爾濱等地鋪筑了試驗路段,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在變廢為寶的同時,也給國家經濟建設節約了資金。該項目得到了評審團專家的一致好評。她在孜孜不倦的同時,也取得了累累碩果,先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0余篇,并且,其中幾篇被國外權威刊物收錄和引用。
 
    作為道路教研室主任,譚憶秋教授始終以高度的責任心和百倍的工作熱情投入到教研室的工作和學科的建設中。在2002年博士后出站后,毅然放棄了許多待遇優遇的邀請,全身心地致力于道路學科的發展和學術梯隊的建設,努力為教師創造一個良奸的工作環境。為了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的全面發展,自2002年起將該學科細化為四個研究方向,每個方向行相應的學術帶頭人。這樣不僅調動了每個人的積極性,增強了主人翁的責任感,更重要的是使得本學科的研究水平大大加強,在國內的學術地位也日益提高。如她帶領的材料方向不斷的提出新的研究課題,新的技術方案,僅2003年就獲得了近300萬的研究經費;如路面管理方向,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自行開發了道路監測車,為路面科學的養護和管理提供了基礎。在上任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教研室就被管理得井井有條,工作環境和學術氣氛得到很大的改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許多青年教師在剛開始起步時,常常遇到很多困難,為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中,她一方面積極組織教學、科研討論,請經驗豐富的老教授介紹學科發展,教學和科研經驗,對青年教師作出指導;另一方面為了培養青年教師的獨立工作能力,從自己有限的科研經費中擠出部分資金,積極支持青年教師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這種想年輕人所想的做法贏得丁大家的一致贊揚,極大地調動了青年教師的積極性,使他們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同時,許多優秀的人才紛紛留校和來本校工作,先后有3名博士和博士后到道路教研室工作,緩解了教師隊伍嚴重不足的問題,穩定了教師隊伍,使本學科的力量日益壯大。在她的帶動下,通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教研室的教學水平在國內同行中都得到了肯定。
 
    譚憶秋教授以其優異的成績和極強的專業能力給知識女性樹立了榜樣,成為當之無愧的青年骨干力量:她以其堅忍不拔的性格、包容天地的胸懷、無私奉獻的粘神,深刻影響著她周圍的每一位同志,繼續著她“知識擺渡人”的職業生涯。

更多»推薦精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