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歷經十年高速增長后,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晴雨表”,因此自2011年下半以來行業出現的增速放緩和市場萎縮,一度牽動著所有人的神經。而近期一則關于“三一裁員”的新聞在社會上掀起軒然大波,迅速占領了各大主流媒體版面頭條,甚至有經濟學家撰文指出,中國經濟正迎來“三一時刻”。
誠然,記者和所有媒體同行一樣,高度關注事件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三一的問題,還是我們的經濟生態和評價標準出現了問題?帶著以上疑問,記者專訪了三一重工副總裁賀東東先生,試圖透過此次“三一裁員”事件,探討和分析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
“被風向標”的裁員事件
其實,自年初收購普茨邁斯特起,三一就從來沒有離開過輿論的視線。而此次三一“裁員”風波,除了行業媒體外,主流媒體也給予了相當篇幅的報道。對此賀東東認為,近些年三一的快速崛起和在行業中的巨大影響力,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標志性企業,因此這次事件才會引起如此廣泛關注。
“現在媒體報道中,大家都把工程機械行業發展與宏觀經濟聯系得過于緊密,這個時候,所謂‘裁員’已經淪為報道的由頭和符號,很少有人去深究事件背后的真相,比如裁員30%的數據是否屬實?這是否屬于正常的經營行為?所以我們感到,三一這次‘裁員’事件,是典型的‘被風向標’事件。”賀東東認為。
誠然,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受到宏觀調控和經濟周期發展規律的影響,目前正處于調整震蕩階段,但行情不好,并不代表企業不好。從今年上半年報的統計數據看,1-6月份,三一挖掘機市場份額由去年的12.2%增長到今年的18%,出口增長120%,起重機市場份額由去年的14%增長到21%,出口增加60%以上。可以說,在行業整體下滑的前提下,三一重工一季度依然實現了4.9%的增長,遠遠好于行業平均水平。因此,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持續的下行壓力,對三一的影響,并不如外界傳聞的那樣大。
而針對三一一季度財報中201.23億元應收賬款問題,賀東東認為,衡量一個企業經營狀況是否良好,現金流是否健康,除了應收賬款,還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比如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投資回報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三一目前的應收賬款周轉率為0.69,遠遠高于同行其他上市公司,這也說明三一的現金流管控和經營管理質量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投資者不應對三一這樣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失去信心,恰恰相反,按照巴菲特的投資理論,當大多數人都對投資前景表示悲觀時,正是以合適價格買進績優股的良機。因此,越是處于行業淡季,像三一這樣的龍頭企業的價值越能充分體現出來。
三一發展僅僅依賴4萬億?
回到事件本身,三一集團高層已經在多個場合澄清,裁員30%的傳聞并不真實,但還是有媒體高調宣稱,三一的高速發展模式即將終結。就連許多業內人士也認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就是吃“房地產”飯和“高鐵”飯的,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特別是鐵路建設投資)放緩帶來的沖擊,導致行業正經歷最艱難時期。更有經濟學者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說,三一面臨的挑戰,是中國經濟模式面臨挑戰的縮影;中國經濟投資刺激已難以為繼,必須尋找新的增長模式。其中,所謂“投資刺激模式”,指的就是2008年至2009年間的4萬億投資。
談到這個話題,賀東東強調:“現在很多人都說,三一的高速成長得益于4萬億,難道三一的成長僅僅是因為那4萬億嗎?”
賀東東坦承,三一的高速發展離不開中國經濟的騰飛和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拉動,但更重要的動力還是來自三一本身。眾所周知,三一自1994年進入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以來,不僅技術、經驗、人才匱乏,還面臨外資品牌大兵壓境的局面。那時,只要打開家門,90%的中國工地上馳騁的都是外資品牌,個別細分領域如混凝土市場國際品牌的占有率更是高達95%。三一依靠產業報國的強大信念,依靠身技術創新、市場戰略、對客戶的關注和綜合競爭力的提升,一步一步發展壯大。
1997年,三一在國內第一個擁有計算機控制的砼泵流水裝配線、壓路機流水裝配線,成為我國第一家砼泵出口企業;2002年,三一承擔的國內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課題通過國家“863”計劃驗收,為中國瀝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質量帶來質的飛躍;2003年9月,三一三級配混凝土輸送泵在三峽工地凌云展臂;2007年,三一銷售過百億,同年,創世界紀錄的66米臂架泵車、“亞洲第一吊”900噸履帶起重機、全球首批瀝青砂漿車、國內首臺全巖掘進機相繼問世;2009年,三一72米臂架泵車再次問鼎吉尼斯紀錄;同年,三一挖掘機市場份額突破6%,成為國內品牌之首。由此可見,在四萬億投資真正落地之前,三一已經做到行業領跑者的地位。
賀東東進一步介紹,三一之所以有這些成就,依靠的是企業良好的研發機制。三一每年都將銷售收入的5%-7%作為研發經費,約為同行業平均水平的3-5倍,2011年三一研發投入近50億元。除了人員和資金上的投入,三一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允許犯錯。據賀東東透露,三一其實也有過失敗或者暫停的項目。但三一認為一兩個產品線的失敗是正常的。因此,三一不斷開拓新的產品線,從混凝土、挖掘機到履帶吊,不斷接受挑戰,實現企快速而健康的內生增長。
正確衡量中國企業價值
透過此次“三一裁員風波”,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出媒體和經濟學家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本身的擔憂。對此,賀東東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不是富二代。像三一、徐工、中聯重科、柳工這樣的龍頭企業,哪個不是依靠自身努力發展起來的?一個四萬億,能造就這么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并能收購世界一流的品牌嗎?”
賀東東認為,如果將視野放到更廣闊的層面上,會對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有更多新的認識。以前在混凝土泵送行業,1995年國產品牌市場份額還不到5%,如今中國企業不僅收復95%的失地,并且走出國門,并購了大象、施維英、CIFA等世界混凝土頂級企業,中國軍團的成長速度和質量,連競爭對手都驚嘆不已。小松就曾經表示,以前他們把卡特彼勒作為最大的競爭對手,現在又加上三一。而三一收購德國大象后,普茨邁斯特的董事長施萊希特在參觀三一的研發車間后,對其控制器、新材料技術、零部件技術贊不絕口,并感慨道:“即使三一不收購大象,大象也不是三一的競爭對手”。
“中國自加入WTO之后,從奢侈品業到汽車工業,真正做能到讓外國競爭對手肅然起敬的制造行業有幾個?像三一、中聯重科、徐工、柳工、廈工這樣在世界上揚眉吐氣的中國企業有幾個?如果放在世界這個更大的舞臺上比較,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像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這樣,從世界一流品牌手里搶回市場,并且實現出口創匯的行業又有幾個?現在,連外國競爭對手都對我們表示尊重,我們國內的輿論,為什么不能多給‘中國制造’一點掌聲呢?”
賀東東最后表示,現在應該將企業放在全球化視野和整個行業發展的歷程中綜合評價一個企業,從橫向和縱向的對比中看待一個企業的發展,真正客觀公正地評價企業。同時,深入思考,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真正風險究竟在哪里,如何去解決和防范,這是所有企業都應重點關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