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技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技樁業)自創立以來,創新開拓、飛速發展,集“預應力離心方樁”生產、研發與銷售于一體,成為國內預制樁行業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據了解,企業從2006年到2011年間資產總額增長69倍, 凈利潤增長124倍,營業收入增長89倍。企業的高速發展和空心方樁的快速崛起,面對近期媒體的關注,走進中技樁業,走近董事、副總經理朱建舟,帶來一種全新的認識。
天網地網,疏而不漏
在空心方樁出現以前,管樁在整個預制樁市場上的占有率很高。如何讓用戶在固有的使用習慣下接受空心方樁,中技樁業在市場開拓上屢出新招。預制樁行業一直習慣于“客戶招標-企業投標-中標后簽訂單-實際生產”這樣被動營銷方式,但是中技樁業跳出了這種模式,在營銷模式的創新上跨越了兩大步:
第一步,主動創造需求。作為一種預制樁領域的深度開發產品,要想獲得客戶手中的“購買券”必須讓客戶清楚認識到空心方樁的特性和優勢,在滿足客戶的需求的前提下做到“物超所值”。在產品營銷上,中技樁業一方面積極與地勘單位、設計單位溝通,推介產品的特性,突出產品的優勢,為客戶在產品選型時多提供一個選項。另一方面,則通過企業的銷售團隊直接、全面地向客戶推廣,贏得客戶的信賴。同時與用樁量大的業主方長期合作,穩步把市場這塊“蛋糕”做大。
第二步,研發團隊全力支撐。中技樁業建立了完善的研發團隊體系,自上而下分為四級:總部、省級、生產基地和一線生產崗位。總部負責把握產品的市場需求方向,不斷研發新產品;省級設計中心主要分析各地的地質結構,以滿足地方的特殊需求,如抗拔、高承載力、濱海地區耐久性等,為客戶創造更高的價值,同時推廣企業品牌,獲得回報;生產基地的研發團隊則進行實物生產,特性測試,保證產品質量;一線生產崗位的工作人員則倡導具有自主創新意識,提出小技改、小革新、小發明,也可以由其牽頭完成一些大項目。中技樁業的經營團隊在管理上屬于啞鈴型,即重點抓研究開發和市場營銷,在搞好生產管理的同時,提高市場營銷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四級的研發團隊充分體現了這點。
快速完成全國布點
中國地域面積廣,發展速度快,所以用樁量也在逐年上升。2011年,預制混凝土樁累計產量28071萬米,比2010年同期增長10.4%,形成的預應力混凝土樁產業鏈產值達到300億元,在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里屈指可數。中技樁業也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行業的高速擴張乘勢而上,其產品在工業廠房、市政建筑、交通建設等各個領域都得到廣泛的應用。隨著國家對高速公路建設要求的提高,空心方樁的優勢在高速公路的使用中也發揮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作為摩擦樁使用,空心方樁基礎承載力較大,能夠減少擠土量,降低施工對周邊建筑地基的影響。
中技樁業最初的市場主要是在長三角地區,如上海、浙江、江蘇。2010年之后,企業開始全國性布點。中技樁業將全國預制樁使用地劃為7大區域,東北、華北、華中、江蘇、浙滬、皖贛閩、華南;其次,以省為單位,從每個省預制樁用量大的核心市場逐步向周邊地區擴張,在運輸范圍150公里以內地區創建生產基地,從而覆蓋全國。
“水泥”+“鼠標”,信息化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上海中技樁業很早就提出了“水泥”+“鼠標”的理念,使信息化手段開始與傳統行業緊密結合起來。OA、EAS、CRM,SAP- ERP等信息化工具的應用,使公司的運轉效率加快,精益思想萌芽發展。2012年開始公司主推精細管理,力求不斷完善公司市場、生產、采購、信息、經營等的各環節。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80%的企業都在使用SAP系統來管理整個公司的運營。2011年8月,上海中技樁業引入SAP-ERP系統,該系統作為國際頂尖的軟件,積累了國內外企業經營的成功經驗,幫助中技學習國內外的先進做法,同時該系統對流程、合規有嚴格的要求,符合公司規范化經營的要求,能夠支持跨區域、多產品的經營,并符合國際主要國家的要求,支撐公司的高速擴張。作為軟件行業的標桿,該系統能夠實現與主要軟件的集成。
此外,總部、省級基地的服務人員也會定期回訪使用客戶,對產品使用情況、施工情況進行調研,從而不斷改進新特性,開發新產品。企業也可以清楚了解到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問題,客戶反映的問題,使企業迅速做出反應,提出解決方案。售后體系、研發系統、生產制造系統的有機結合,真正迅速高效地解決了產品的服務問題。企業的快速擴張需要信息化體系的強力支撐,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快速擴張下的管理風險,確保品質的穩定。
“造福、造星”
中技樁業雖然是個年輕的企業,但在管理上形成了一套嚴密的體系,朱建舟歸納成為--“三綱五常”。他解釋說:“三綱是指總部、省級和一線基底三條橫線,而五常包括創新、人才、資本、文化、信息五條豎線。創新就像食物,吃多了就會撐死人,少了就缺少動力,只要符合當前形勢、滿足需求,才能真正解決溫飽;資本就是血液,只有不斷循環,排除雜物,人體才能正常運作,企業也是如此;文化應該像水一樣具有柔性,企業的文化底蘊就是共同價值觀,就如一個老百姓的道德底線,盡管對政策、命令的不理解,只要不突破道德底線,就能達到理想的彼岸,但水也需要適度,猛了只留下“共性”,弱了只剩下“個性”,否則企業就會被趕進死胡同;信息比喻為神經,針一旦扎到手,就能快速反應,就像企業能夠敏銳應對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這是企業打造信息化的根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才,人才就如細胞,能夠自我復制、更新和創造,這也是企業目前迫切需要的。”
人才是細胞,是活下去的支撐,目前正處于高速發展的中技樁業對這種“細胞”極度渴求 。朱建舟認為,在人才上,新生代力量的培養和人才的引進對企業是十分必要的。中技樁業去年在全國如浙江大學、同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各大院校招募畢業生近800人,按個人能力和職業方向逐步培養成為高級技術人才、中層管理人員等,預計今年還將擴大畢業生的招聘規模。中技樁業還與武漢理工大學、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簽訂人才定點培養計劃,主動提供經費、講師,不僅提前預定了人才資源,也為畢業生今后進入企業開展工作提前做好了各項培訓。人才的來源得到了充足的保障,但是作為應屆畢業生,進入企業之后的管理也要及時跟上,否則很容易面臨流失。朱建舟表示,中技樁業制定了人才落地、三年成才計劃,并且安排“指導老師”進行后續的培養、監督,保證畢業生能夠快速成長,實現與企業的完美對接。在談到引進人才和培養內部人才哪種方式更佳的時候,朱建舟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擁有共同價值觀、企業文化價值得到認可的前提下,人才的引進能夠使企業摒棄舊的思維慣式,帶來新的理念,點燃新的火花,否則容易導致水土不服,結果適得其反。據了解,目前中技樁業人才的內部提拔和引進比例相差不大,但未來,內部提拔比例將逐步提高,給企業內部員工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此外,中技樁業還專門為人才量身定打造了一套“造福造星”計劃。“造福,除了給員工提供后勤保障、薪資福利外,為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工作環境和交流環境;造星是指突出專業水平,在技術、機械、材料、財務等各專業打造行業之星,扶持他們發揮最大能力,為他們配備資源、人員以及協調外部溝通,鼓勵出書出論文,真正重視、實現他們的職業愿望,這也是吸引力人才最主要的動力。”
在這一系列的措施之下,中技樁業的“尊重人”的文化得到了具體的體現,無論是主管經理、一線員工、普通員工甚至是保潔人員,都身處于在這種“尊重”的工作環境中。目前,新生代工人已經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主力,對這些80、90后工人來說,不僅看重薪資,對工作環境等其他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中技樁業這種“尊重人”的文化理念贏得了新生代工人的認可,在很多企業遭遇“用工荒”的同時,中技樁業一線員工節后返工率達到95.36%,創造了年后返工率的新高。雖然這樣的數字在行業內已經足以自傲,但面對80、90新生代員工,朱建舟還是謙虛地認為:“要學會與時俱進,主動適應他們的發展要求。”
在中技樁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指標--員工幸福指數,就是由每個基地的員工對后勤保障、政策、命令等40多個指標進行打分,每季度統計一次,每個月底,必須匯總到總部,這也是總部對各個基地的管理者的考核指標之一,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提高員工在企業的幸福感、歸屬感。除了員工,中技樁業也有專門針對供應商、當地政府、股東的幸福指數調查。“其他企業認為是企業給員工掙了錢,而我們認為是員工養活了老板,是員工給老板掙了錢。”
大學畢業后,朱建舟就沒有離開過水泥與混凝土行業。十余年間,他見證了我國水泥產業新型干法工藝取代立窯、濕法工藝的歷史性發展的關鍵過程。投身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后,中技樁業和朱建舟以創新為動力,憑借差異化的新產品,在異常慘烈的市場競爭中異軍突起。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徐永模對此贊賞不已,稱中技樁業是傳統產業中的“現代風景”。然而,隨著企業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他的定位也逐步從技術轉向管理,從總工程師的崗位上逐步轉變為董事、副總經理。那么他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定位呢?
“公司將我調到經營管理崗位上。從技術崗位轉型到企業經營管理,有時候思路會有沖突,因為技術人員看問題容易鉆牛角尖,但技術和管理有一點是相通的,就是注重細節。在技術上學到的嚴謹和注重細節,應用在戰略、人才上,這是我最大的優勢。企業做得越大,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外對內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細節決定成敗。”的確,雖然是技術人員出身,但朱建舟的戰略眼光并不局限于建材行業,他強調,要跳出行業看行業,借鑒其他行業企業的成功經驗,中技樁業在商業模式上要向中建材學,研發創新要向三一重工學,精細管理要向豐田、東方希望學,資本運作要向復星集團學,真正把其他行業的優秀管理理念和模式整合到預制樁行業,打造預制樁行業的先進企業。“其他行業有那么多優秀之處,我們搬過來學就行了。”在中技樁業,管理團隊里既有經驗豐富、從業幾十年的資深專家,也有思路開闊、接受能力強、具有現代化管理理念的高級管理人員,所以才善于借鑒、融合其他行業的管理優勢。
“和”共贏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預制樁行業也同樣面臨著房地產調控、經濟放緩等宏觀經濟的影響,然而中技樁業還是堅持走高速發展之路。原因是第一,目前空心方樁在整個預制樁行業的市場占有率并不高,空間還很大;第二,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客戶對產品的特性更加敏感,只要企業堅持穩定質量,凸顯優勢,客戶也愿意采購性能優越、價格合理的產品;第三,加大對產品營銷、品牌推廣的投入,把中技樁業這個品牌推到行業的最前端,為客戶提供更好的資源和服務;第四,由于商品房市場不景氣,中技樁業把市場開拓的重心分散到保障房、商業用房、工業廠房、基礎設施建設上,這也有助于平衡市場風險。
目前中技樁業正在積極籌劃上市。但對中技人而言,上市并不是一個終極目標,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朱建舟向我們提到了“和”計劃,也就是通過上市公司這個平臺,通過與行業內其他企業多種形式的合作和聯合,在資本、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合作,形成企業集群,互利共贏,協調發展,共同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接近并趕超國際先進水平,讓我國的預制樁業煥發新生。中技樁業的雄心可見一斑--不僅僅是要做好一個企業,更要成就一項產業!
朱建舟說:“放眼世界,和平和發展是主旋律;著眼行業,合作和進步是主方向!”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