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詳細內容

圖為:劉琴梅在試驗室


追求極致、嚴謹創新、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加快建設一支宏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培育。今年起,省總工會每年面向全省選樹和培育100名“荊楚工匠”,到2028年累計達到1000名。記者走近在各行各業不懈奮戰的“荊楚工匠”,傾聽他們恪守“工匠精神”的故事。


小小的個頭,白皙的臉龐,燦爛的笑容。


11月19日下午,在位于武漢市蔡甸區的中鐵大橋局六公司,記者眼前的劉琴梅,讓人很難將她同混凝土聯系在一起。


可就是她,扎根試驗檢測工作16年,并憑著過硬的技術水平,先后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湖北省楚天名匠等榮譽,贏得了尊重。


不怕吃苦的“學霸”


劉琴梅在襄陽谷城長大。上世紀80年代,中鐵大橋局六公司就在谷城,離劉琴梅的家不遠,“人家小時候玩布娃娃,我小時候是玩砂子石頭”。


劉琴梅是個“學霸”,1999年中考,她考了580分,完全可以去襄陽市的重點高中,但因為“對混凝土有一種特別的情愫”,她選擇去武漢鐵路橋梁技校(現在的武漢鐵路橋梁職業學院)學習。


2002年,她被分配到中鐵大橋局六公司中心試驗室,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做試塊、拆試塊。每天拿著小錘子敲敲打打,劉琴梅干得很起勁。


拆試塊是個體力活,但劉琴梅的腦子卻沒閑著,工作之余,她經常跟著師傅到處轉,看砂石、鋼筋等原材料,到生產橋梁的車間看。


2004年4月,廣東清遠北江三橋項目部打電話來要人,劉琴梅得知后主動請纓,第一次“下項目”。


一天凌晨2時許,主橋墩開始進行混凝土澆筑。“泵送混凝土最怕堵管,沒人盯著可不行”,劉琴梅戴上安全帽,綁上安全繩,爬上鋼制腳手架。十幾米的橋墩,有些恐高的她還是爬了上去。


因為工作需要,劉琴梅經常出差,短則數月,長則數年。在赤大白鐵路(赤峰市赤峰北站-錫林郭勒盟白音華站)項目中,她頂著風沙在工地上奮戰了3年。


有“特異功能”的專家


混凝土制作,就像和面。水給多了會稀,不結實;水給少了太干,也不結實。


跟混凝土打了十幾年交道,劉琴梅練就了一個“特異功能”:只要把混凝土放在她眼前,她就能說出優劣。


由于技術出色,劉琴梅2007年開始在項目試驗室牽頭負責。


2011年,她被派往贛龍鐵路復線(江西贛州-福建龍巖)項目部擔任試驗室主任。鐵路橋的水下樁基混凝土,最怕“洗澡”——混凝土澆筑下去就散了。“那樣,整個樁基就廢了,會損失幾十萬元。”劉琴梅說。


在一處水下樁基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劉琴梅發現混凝土泵送管里的聲音有異常,急忙叫停。通過觀察和檢測分析,她發現問題出在減水劑的配方上,急忙叫來減水劑廠家的技術人員,一起做試驗、調配方。一個多小時后,聽著泵送管內壁中傳出的“沙沙”聲,劉琴梅緊鎖的眉頭才舒展開來。


2011年9月,劉琴梅進駐湖北恩來(恩施-來鳳)高速公路項目部,在她的帶領下,項目部就地取材進行機制砂在混凝土中的應用研究,節約生產成本近千萬元。


2015年至2018年,她又先后主持了武漢墨水湖北路工程、楊泗港長江大橋的原材料及混凝土檢測工作,有效地指導了現場施工,保障了工程質量。


有點厲害的“劉姐”


水泥室、土工集料室、化學分析室、力學室……


劉琴梅勞模(專家)創新工作室就在中鐵大橋局六公司的中心試驗室內,室內設備五花八門。


工作室于2017年籌建,如今有9名成員,大部分是劉琴梅的徒弟。


27歲的張慕遠,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2012年進入公司,今年1月份調來中心試驗室。“劉姐是個厲害的人,辦事麻利,雷厲風行。”文質彬彬的張慕遠笑著說。


在工作室里,劉琴梅經常“逼”著成員學習。


今年的交通部公路水運試驗檢測師考試前,劉琴梅每天下班后都會督促工作室成員學習,她會一直陪到最后一個學員離開工作室。


在今年中鐵大橋局的工程試驗大賽中,張慕遠和小伙伴拿到了團體第二名。“劉姐對你們這個成績滿意嗎?”聽到這個問題,張慕遠笑著搖了搖頭。


對此,劉琴梅說:“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不斷追求極致,這值得我們用一輩子來堅守和奉獻。”

更多»推薦精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