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臺泥70歲生日。古人云:人生70古來稀。然而,對于臺泥來說,70歲才開始,臺泥要向世人呈現一個嶄新的面貌。”在臺北君品酒店,溫文爾雅的臺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臺泥將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傳統水泥企業,而將是一個全新的、服務于永續地球、永續發展的環保企業。”
在臺灣百年近代史中,鹿港辜家與板橋林家、高雄陳家、基隆顏家和霧峰林家并稱“臺灣五大家族”。其中,鹿港辜家先后對臺灣的政治和商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身為辜振甫與辜嚴倬云的孩子,辜成允是標準的世家子弟:外曾祖父嚴復是清末著名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北京大學首任校長;父親辜振甫是縱橫政商兩界的“紅頂商人”,作為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首任董事長,是兩岸關系奠定重要里程碑的“汪辜會談”的兩位主角之一、“九二共識”的重要推手。
由辜振甫創建的龐大企業王國的第一塊磐石—臺泥,是臺灣支柱企業之一。以臺灣水泥業務為基點,辜家事業遍及工業、金融、租賃、地產、高科技以及媒體等眾多領域,是臺灣第一財團。在臺灣股市17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連續獲利長達20年以上,臺泥作為臺灣第一家上市企業,是蟬聯上市獲利最久的“贏利之王”,上市54年來連續獲利,沒有一年虧損。
辜成允謹遵老董事長辜振甫“環保不是成本,而是責任”的庭訓,在跨界環保中更注入新的理解,“環保更是商機”。在他的率領下,臺泥已經成為臺灣最大的環保服務公司,全臺灣每5個人就有一人家里的垃圾是臺泥在處理。另外,臺泥也是新竹科學園區包括臺積電在內,最主要的廢棄物處理廠,晶圓廠和面板廠難以處理的廢溶劑、廢水、污泥等,都是送到臺泥的水泥廠處理。臺泥每年為臺灣減碳相當于100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位于花蓮和平廠的鈣廻路碳捕捉工廠,把水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做為養殖藻類的原料,進而提煉成生物能源及化妝保養品的蝦紅素原料。這項與工研院合作的技術還拿到了美國100大未來科技獎。
在環保路上辜成允不僅走得更遠,而且更加純粹。在他看來,永續經營的最終指向是永續地球。以母親辜嚴倬云命名的亞洲植物保種中心,正是他超越傳統水泥產業后升華的真實體現。辜成允在為傳統的高污染、高耗能的水泥業尋找到循環利用、零排放的閉環鏈條后,又打開了通往未來的綠色通道。辜成允的環保逆襲,成就了臺泥和它的未來,也為永續地球找到了一個真實的可能。如此看來,辜成允最想與這個時代分享的已不單單是環保態度,更是一種情懷。
如今已62歲的辜成允以極大的熱情擁抱互聯網時代,他認為,傳統企業既要履行好社會責任,還要運用“互聯網+”的思維,站在更宏觀的角度思考產業發展。“讓大中華地區的水泥行業引領世界水泥業風騷,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機遇。我們的角色演好了,這臺戲就會很精彩。”
顯然,辜成允和臺泥已經做好了準備,以儒家思想為根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臺泥,將在未來的70年,以君子之道,繼往開來。
記者:目前大陸已經步入“十三五”時期,臺泥將如何利用這一契機加強兩岸在產業方面的合作?
辜成允:我想最迫切的應該是讓中國的企業家了解,大陸的經濟發展與整合速度是全世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這是最好的機遇。因為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加之工業累積大量的技術,人口又非常的稠密,所以環境、服務、水、空氣的問題所帶來的沖擊都是遠超過過去所謂傳統企業或傳統企業家的經驗所能解決的。
創業70年,臺泥也曾經歷臺灣水泥業高速發展和快速衰落的變局,最高峰時年水泥需求量達2700萬噸,快速衰落后只有1200萬噸,可謂攔腰斬。大陸水泥業也面臨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所以,臺泥因應大陸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去產能、供給側改革等經濟新常態下,在大陸的發展進行了及時的調整。
首先調整產能目標。大陸的“十三五規劃”正好與臺泥發展的五年規劃重合,臺泥過去的規劃中提出,到2016年年底臺泥在大陸的產能要達到1億噸的規模,在大陸當前產能過剩和市場下行的環境里,一味追求產能擴張已不切實際,側重點應該是優化現有產能。
同時實現信息化管理。我認為,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一定要用“互聯網+”的概念去考慮整個產業的發展。市場下行,企業要立足于提高營運績效,靠“互聯網+”提高產品質量,做好客戶服務,提高品牌的影響力。
在臺泥總部已經建成一套智慧管理系統,臺泥分布兩岸的所屬企業,無論是生產、銷售、采購,還是運輸環節、管理環節,甚至細微到某個巡檢員巡檢不到位這樣的細節都能在這個系統中顯示出來。管理者和執行者可以實時掌握企業的運營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搭建電商平臺,通過APP能夠把客戶和中間商更緊密地連接起來。管理者通過手機APP就可以一清二楚地了解臺泥包括臺灣和大陸所有工廠的整個營運情況,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這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實力的表現。
記者:2016年4月18日,國家工信部會同財政部聯合印發《綠色制造2016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鼓勵推動水泥窯協同生活垃圾處置項目。臺泥在協同處廢棄方面一直走在行業的前頭,是否考慮將經驗帶到大陸?
辜成允:沒錯,在這方面臺泥已經在大陸推進綠色環保價值鏈戰略,2016年7月1日,今日臺泥(韶關)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泥韶關”)與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人民政府就水泥窯協同生活垃圾處理線項目正式簽訂合作協議。此舉不僅是臺泥進一步落實“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理念的又一次實踐,也將成為曲江區乃至韶關市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大亮點。
垃圾焚燒是國內各大城市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但垃圾焚燒發電所產生的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質,以及對土地占用的依賴已逐漸成為這項技術的瓶頸。面對“垃圾圍城”的困境,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因其高溫充分燃燒被視為目前解決生活垃圾最徹底、最安全、最有效的辦法,并憑借獨有優勢引起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2016年5月30日,臺泥安順等8家單位率先入選2016年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試點示范項目。
面對水泥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挑戰,臺泥韶關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項目的啟動順應了這一發展趨勢。新建的一條日產熟料6000噸水泥回轉窯對曲江區生活垃圾進行處理,預計垃圾日處理量可達200噸以上,可有效實現變廢為寶,將垃圾等雜物轉化為水泥原料,同時又可減少因垃圾排放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從而實現企業與政府的雙贏。
臺泥期望通過該項目,將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大陸,并致力于與更多的地方政府聯動,共同推動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
同時,我看到目前大陸工業垃圾的處理多數還是用傳統的方式,臺泥在這方面有成功的經驗和教訓可以跟大陸分享,以盡身為一個水泥行業者的一份力量。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