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偉(1918.7.20 - 2000.2.4),男,江蘇張家港市金港鎮人(原屬江陰市),國內外水泥混凝土學術界有威望的專家,我國首批材料科學博士生導師。1940年畢業于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1945年入美國丹佛材料研究所進修,1946年回國。1951年合作研制成功混凝土引氣劑。著有《膨脹混凝土》、《補償收縮混凝土》、《怎樣做好混凝土工程》、《高性能混凝土》等,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余篇。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當選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0年2月4日在北京病逝。
1954~1958年他擔任建筑材料部水泥研究院混凝土室主任,1956年被評為一級工程師,195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1959~1961年任該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他在任職期間,積極推進當時建材部領導提出的用水泥制品代鋼代木的方針,組織研究隊伍,大力研制與開發一系列水泥制品,滿足了當時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并為我國水泥制品工業的創建與發展奠定了基礎。1959年他首次發表"混凝土中心質假說",開創了通過亞微觀、微觀方法研究混凝土組分、結構對性能影響之先河。
1962年起他任中國建筑材料研究院總工程師兼《硅酸鹽學報》主編。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沖擊,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后經平反。于1978年受聘為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79~1991年任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副院長、技術顧問等。為解決混凝土的抗裂防滲問題,指導與推進膨脹混凝土的研究,他提出混凝土的補償收縮模式,結合工程實際進行推廣,成效卓著,1979年膨脹混凝土后澆縫技術成功地應用于毛主席紀念堂的防水工程。
1980年后,他在中國建材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與武漢工業大學任研究生導師,培養博士生與碩士生。
1982~1985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屆學位評審組成員。
1980~1996年被聘為國際刊物Cement &Concrete Research編委。
1997年后為該刊榮譽編委。1992年在國內首先提出研究與推廣高性能混凝土的建議。繼而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環保型膠凝材料"與"綠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新概念;針對我國水泥工業現狀提出調整產業結構,大量利用工業廢渣等建議。
1994年吳中偉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評為資深院士。他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出版專著8本與詩文選1本。共培養博士、碩士20多名。鑒于他對水泥混凝土材料和技術研究的突出貢獻,榮獲何梁何利基金1999年度技術科學獎。
2000年2月4日吳中偉因病逝世,享年82歲。吳中偉為我國無機非金屬材料科技的發展,尤其是混凝土科技的開拓創新與專業人才的培養,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