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3979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個百分點。隨著經濟的迅速增長,我國商品混凝土產量達到了歷史最高點,據中國混凝土網統計,2010年我國商品混凝土產量達到11.79億方,同比增長47.8%。自頒布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政策以來,我國商品混凝土產量直線上升,年均增幅在15%以上,2010年的產量突增進一步給行業發展帶來了信心,但2011年經濟形勢不容樂觀,CPI指數一漲再漲,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等經濟問題制約著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那么在目前這樣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商品混凝土將如何發展,區域內又將如何變化呢?中國混凝土網搜集了各發達國家的混凝土相關數據,借鑒對發達國家的預拌商品混凝土發展歷程的分析,對中國預拌商品混凝土行業的發展做出預測,供關心預拌商品混凝土行業的人士查考。 從歐盟與美國混凝土近幾年產量走勢圖來看,其區域內混凝土產量的最高點發生在2006年,主要原因在于:2001年世界經濟大幅回落,受到經濟的影響,歐美國家商品混凝土產量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產量連續下降三年,2000年-2002年期間,歐盟17國商品混凝土產量下降9%,美國商品混凝土產量下降6%,2002年后國際投資逐步復蘇,給美國和西方整體經濟的回復注入了強有力的活力,同時2006年全球擺脫通貨緊縮束縛,經濟行為開始活躍,經濟的利好因素推動了建筑業良好發展,歐美兩區域商品混凝土產量均達到近年來最高點,歐盟17國在這5年期間內平均每年混凝土產量增長5%左右,而美國的年均增長率為3%,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各行各業進入了快速下滑階段,混凝土也不例外,2009年歐盟17國混凝土產量僅2.9億方,較08年下降20.7%,而2010年的數據顯示,歐盟17國中主要的國家混凝土行業仍未走出低谷期,產量2.8億方,但降幅有所減小,為4.1%;美國由于房地產次級貸款引起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自2007年起混凝土產量持續下降,至2009年的3年內商品混凝土產量年均降幅7.6%,2010年美國建筑業模式做出了些許改善,有效緩解了混凝土產量持續暴跌的趨勢,產量維持在2.4億方左右。 日本自20世紀90年代起全國經濟的持續衰退,在過去的10年間,通貨緊縮和日幣升值的困擾一直困擾著日本經濟,其國內的建筑業也受全國經濟影響持續走低,從走勢圖看,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末起,混凝土產量就持續走向低谷,僅在2005-2006年全球經濟看好的情況下,走高2%左右,最高產量1.2億方,隨后全球的金融危機使得日本混凝土產量大幅度降低。近5年內,日本混凝土產量每年平均下降6%左右,2010年產量僅為8520萬方。 從中國混凝土網整理的各國混凝土企業及攪拌站個數情況來看,在發達國家存在“拌站數量多,年產量較少”的現象,發達國家區域內單個混凝土攪拌站的年產量在3萬方左右,即使美國單站的產量較大,也僅為4萬方左右。中國混凝土網分析后得出,站多量少的分布更利于地區混凝土行業的發展,這也將是混凝土行業發展的趨勢,原因在于:單站規模類似商業網點不宜過大,需要合理布局,方能保持合理運距、及時供應、及時服務等,由于預拌混凝土無法運送到較遠的地方銷售,使得單個攪拌站的輻射范圍有限,所生產的預拌混凝土基本上在本地銷售。市場需求本地化的特征十分明顯。一般來說,15公里左右的供應距離比較理想。在交通狀況較好的情況下,可以把供應半徑擴大至30公里,超過50公里,就很難有效供應。雖然,通過在預拌混凝土中加入緩凝劑可以延長初凝時間,但過遠的運輸距離會大大增加成本,而且預拌混凝土的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由于攪拌站的輻射半徑有限,未來滿足多個區域的需求,宜多點布局,攪拌站之間保持合理的距離。分散布局可以使攪拌站各自服務主要的目標市場,從而避免局部過于密集而出現惡性競爭的局面。隨著國家的發展,各區域建設、國家基礎設施等建設的不斷完善,混凝土的需求量勢必將逐年減少,合理分布有利于行業的良性競爭形成,以“站多量少”的形式將站點按區域需求分布,這樣不僅避免的各攪拌站之間的惡性競爭,也為城市環境減少了不必要污染,增加城市生活面積。 攪拌站的增加極其有利于我國混凝土設備市場,從上表中推算,2010年中歐洲國家平均每個攪拌站至少一臺泵車,在日本,這一機械工業發達的國家中,平均每個混凝土攪拌站有3臺泵車,在攪拌車方面,歐盟平均每站有攪拌運輸車7臺,日本平均每站有攪拌運輸車14臺,美國17臺,那么即使按照新增一個攪拌站需要一臺泵車及15臺攪拌車來計算,攪拌站數量翻倍的同時中國將有至少6000臺泵車以及90000臺攪拌車市場需求,市場空間巨大。…… 更多分析內容點擊:中國預拌商品混凝土發展現狀及預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