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擬向徐工機械非公開發行股份,購買徐工機械擁有的重型公司及相關的工程機械類經營資產,主要包括重型公司90%股權、液壓件公司50%股權、專用車輛公司60%股權、進出口公司100%股權、隨車起重機公司90%股權、特種機械公司90%股權,以及試驗中心資產和徐工機械擁有的相關注冊商標所有權。本次交易后重型公司、進出口公司、液壓件公司、專用車輛公司、隨車起重機公司、特種機械公司將成為徐工科技直接或間接持有100%股權的公司。
本次交易標的資產預估價值約56億元,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發行價為董事會決議公告日前二十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即16.47元/股,預計非公開發行股份數量約3.40億股。
●此次重大資產重組將明顯改善上市公司資產質量,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明顯增厚每股收益。2007年徐工科技的每股收益僅0.05元,而根據公司測算,擬注入資產的估值約為56億元,假定本次重組在2007年1月1日前完成,則2007年徐工科技合并備考財務報表實現的凈利潤約為7.90億元(未經審計),每股收益約為0.89元。
●此次收購有利于公司在資本市場樹立“徐工”品牌,實現協同發展。本次資產重組將徐工集團、徐工機械優質的工程機械資產整合進入上市公司,可壯大上市公司規模、豐富產品系列、發揮“徐工”品牌優勢,改善徐工科技在資本市場的形象。
●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徐工放棄外資收購而通過資本市場發展壯大是明智的選擇。回顧中國制造業“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之路并不順暢,常常是丟了市場也沒換來先進技術,相反一些民族制造品牌的崛起更令人振奮,民族品牌替代進口已是大勢所趨,并帶動了上下游行業和配套體系的發展,走“自主之路”即占領了市場又實現了中國機械制造水平的真正提升。
●我們認為此次重組是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投資者關系的新起點。我們預計在新的平臺搭建好后,公司將會利用資本市場再融資來擴大關鍵零部件如大型驅動橋、變速箱的生產能力,提高產品的盈利水平,擴大全球市場份額。隨著集團改制、上市公司重組明朗化后,股權激勵自然也在預期之中。
●此次資產重組時間短動作快,顯示了地方政府對徐工改革重組的堅定信心。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將成為徐工科技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收入實現持續增長,汽車起重機競爭優勢明顯。2007年徐重實現銷售收入108億,銷量跨越萬臺,利潤超過10億,比2006年同比增長71%、42.8%和98%,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家超百億的企業。2000年以來,公司從一個虧損企業成長為起重機行業龍頭,生產面積擴大2.6倍,收入規模增長33倍,人均收入增長7.6倍,資產增加3倍,2008年上半年,徐重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接近60%。根據行業新聞,徐重上半年收入突破87億,利潤達到9.3億元,完成60%的全年銷售目標。
系列化、多元化、高端化產品群正在形成。三年前國內汽車起重機的市場需求以16噸為主,兩年前以25噸為主,目前以50噸為主,重型化趨勢明顯。公司的產品系列與時俱進,由原來50噸以下的起重機,發展到400噸、500噸全地面起重機、350噸、650噸履帶起重機,28米、30米高空作業車、56米混凝土泵車相繼投產,34米登高平臺消防車及一批填補市場空白的新型泵車也陸續推出。
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徐重連續實現了“超起裝置、底盤懸架”等重大突破,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七年間共獲得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獎五項,被政府認定的高新產品數量已增長10倍多,銷售貢獻率高達60%。2007年公司申請專利45件,同比增長29件,共擁有專利133件。
●徐工集團海外市場開拓遙遙領先于行業。
2008 年徐重選擇了36個重點海外市場,今年上半年,徐工重型海外市場銷售1377臺,實現收入達18.5億元,同比雙增50%,占國內同類產品出口比重的79%。從出口市場的地域分布來看,徐重獲得澳大利亞65%,中東市場38%、亞洲周邊市場35%、哈薩克斯坦市場65%,非洲市場40%的份額,海外銷售收入占比達到了30%,上半年北美市場訂單已經達到7500萬美元。
根據行業網站新聞,上半年徐工科技出口裝載機達到2600臺,同比增長49%,出口量也居行業第一位。
●業績預測。由于公司只公告了重組預案,沒有詳細的財務報告,我們僅能做個簡單的業績預測。我們暫不考慮收購春蘭汽車帶來的虧損,假設增發后徐工科技的總股本為8.85億股,所得稅率為25%,我們預計徐重全年凈利潤總額可以達到10.7億元左右;液壓件公司新廠今年投產可以實現凈利潤6000萬元;專用車輛廠可以實現7000萬的凈利潤,進出口公司凈利潤為3000萬元左右,預計徐工科技2008年每股收益為1.4元。
●投資評級為“強烈推薦-A”。我們比較了與徐工科技具有可比性的四家工程機械上市公司的估值,這四家公司2008年平均PE 為13倍,我們認為目前工程機械行業的股價對悲觀預期已做出充分反映,明顯低估。重組后的徐工科技未來業績改善空間大,成長確定,因此我們用2008年15倍PE 估算,徐工科技的合理估值區間為19-23元,首次給予“強烈推薦-A”的投資評級。
本次交易標的資產預估價值約56億元,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發行價為董事會決議公告日前二十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即16.47元/股,預計非公開發行股份數量約3.40億股。
●此次重大資產重組將明顯改善上市公司資產質量,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明顯增厚每股收益。2007年徐工科技的每股收益僅0.05元,而根據公司測算,擬注入資產的估值約為56億元,假定本次重組在2007年1月1日前完成,則2007年徐工科技合并備考財務報表實現的凈利潤約為7.90億元(未經審計),每股收益約為0.89元。
●此次收購有利于公司在資本市場樹立“徐工”品牌,實現協同發展。本次資產重組將徐工集團、徐工機械優質的工程機械資產整合進入上市公司,可壯大上市公司規模、豐富產品系列、發揮“徐工”品牌優勢,改善徐工科技在資本市場的形象。
●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徐工放棄外資收購而通過資本市場發展壯大是明智的選擇。回顧中國制造業“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之路并不順暢,常常是丟了市場也沒換來先進技術,相反一些民族制造品牌的崛起更令人振奮,民族品牌替代進口已是大勢所趨,并帶動了上下游行業和配套體系的發展,走“自主之路”即占領了市場又實現了中國機械制造水平的真正提升。
●我們認為此次重組是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投資者關系的新起點。我們預計在新的平臺搭建好后,公司將會利用資本市場再融資來擴大關鍵零部件如大型驅動橋、變速箱的生產能力,提高產品的盈利水平,擴大全球市場份額。隨著集團改制、上市公司重組明朗化后,股權激勵自然也在預期之中。
●此次資產重組時間短動作快,顯示了地方政府對徐工改革重組的堅定信心。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將成為徐工科技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收入實現持續增長,汽車起重機競爭優勢明顯。2007年徐重實現銷售收入108億,銷量跨越萬臺,利潤超過10億,比2006年同比增長71%、42.8%和98%,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家超百億的企業。2000年以來,公司從一個虧損企業成長為起重機行業龍頭,生產面積擴大2.6倍,收入規模增長33倍,人均收入增長7.6倍,資產增加3倍,2008年上半年,徐重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接近60%。根據行業新聞,徐重上半年收入突破87億,利潤達到9.3億元,完成60%的全年銷售目標。
系列化、多元化、高端化產品群正在形成。三年前國內汽車起重機的市場需求以16噸為主,兩年前以25噸為主,目前以50噸為主,重型化趨勢明顯。公司的產品系列與時俱進,由原來50噸以下的起重機,發展到400噸、500噸全地面起重機、350噸、650噸履帶起重機,28米、30米高空作業車、56米混凝土泵車相繼投產,34米登高平臺消防車及一批填補市場空白的新型泵車也陸續推出。
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徐重連續實現了“超起裝置、底盤懸架”等重大突破,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七年間共獲得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獎五項,被政府認定的高新產品數量已增長10倍多,銷售貢獻率高達60%。2007年公司申請專利45件,同比增長29件,共擁有專利133件。
●徐工集團海外市場開拓遙遙領先于行業。
2008 年徐重選擇了36個重點海外市場,今年上半年,徐工重型海外市場銷售1377臺,實現收入達18.5億元,同比雙增50%,占國內同類產品出口比重的79%。從出口市場的地域分布來看,徐重獲得澳大利亞65%,中東市場38%、亞洲周邊市場35%、哈薩克斯坦市場65%,非洲市場40%的份額,海外銷售收入占比達到了30%,上半年北美市場訂單已經達到7500萬美元。
根據行業網站新聞,上半年徐工科技出口裝載機達到2600臺,同比增長49%,出口量也居行業第一位。
●業績預測。由于公司只公告了重組預案,沒有詳細的財務報告,我們僅能做個簡單的業績預測。我們暫不考慮收購春蘭汽車帶來的虧損,假設增發后徐工科技的總股本為8.85億股,所得稅率為25%,我們預計徐重全年凈利潤總額可以達到10.7億元左右;液壓件公司新廠今年投產可以實現凈利潤6000萬元;專用車輛廠可以實現7000萬的凈利潤,進出口公司凈利潤為3000萬元左右,預計徐工科技2008年每股收益為1.4元。
●投資評級為“強烈推薦-A”。我們比較了與徐工科技具有可比性的四家工程機械上市公司的估值,這四家公司2008年平均PE 為13倍,我們認為目前工程機械行業的股價對悲觀預期已做出充分反映,明顯低估。重組后的徐工科技未來業績改善空間大,成長確定,因此我們用2008年15倍PE 估算,徐工科技的合理估值區間為19-23元,首次給予“強烈推薦-A”的投資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