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解讀中聯重科的發展之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7-07-09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轉自中新網  作者:中新網
核心提示:解讀中聯重科的發展之路
    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創建于1992年,是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基礎上孵化出來的新型高科技上市公司。該公司注重培育以高新技術為優勢特征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從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等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所需重大高新技術裝備的研發制造。

    中聯重科脫胎于科研院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正是我國計劃經濟下的傳統科研院所改制、發展的歷史縮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在這里再次得到生動而又真實的驗證。
    一、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典范

    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是全國最大的建設機械綜合型科研機構。在計劃經濟時代,建機院一直承擔著我國建設機械產品開發和技術更新,全面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重任。國家建筑與城建機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部商品混凝土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建設機械協會所屬13個專業委員會的秘書處均設于此。其行業技術覆蓋率曾高達75%,每年創造的社會效益超過200億元。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打破了建機院的平靜。到90年代,人才濟濟的建機院已經舉步維艱,500多人僅僅靠著事業費撥款維持,陷入了“抱著金飯碗沒飯吃”的困境。1992年,時任研究院科技副院長的詹純新帶領7名員工,依靠50萬元借款,創立了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開始了做產業的嘗試。

    從誕生的那天開始,中聯公司就以一種全新的機制,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憑借著中聯公司這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平臺,科研院所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走進市場,研究院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斷地被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企業由此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中聯的“領路人”詹純新敏銳地意識到:科研體制改革不能是一方面少了一個計劃經濟體制下傳統的國有科研院所,另一方面卻多了一個傳統的國有企業,將中聯公司轉制為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新型科技企業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經過兩年的探索,通過引進多元投資主體,中聯公司1999年全面完成了產權結構改革,規范的股份制企業——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10月公司在深交所掛牌上市。通過股份制改造,多元化的投資主體為企業治理結構的完善和內部科學管理鋪平了道路,通過對企業進行產權結構改革,將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長遠利益緊密結合,形成一個利益的有機統一體,構筑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平臺”。公司的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

    13年的發展,帶來的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主業不斷做大做強,企業持續實現跨越式發展。從1993年到2004年,中聯公司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年均增長均超過60%。當年400多人編制、總資產僅2000萬元的研究院已經發展成今天以工程機械為主業、總資產超過50億元、年收入50多億元、員工近9000人的科技型產業集團,并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全國高新技術500強、中國機械工業100強之列。

    二、“產業科技化 科技產業化”發展之路

    長沙建機院院長、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依托國家科研院所發展產業,不僅要在市場經濟中做大、做強,做出效益,更應該肩負起提升民族產業科技整體水平,推動整個行業科技進步的重任!”為此,詹純新在1996年專門撰文闡述了“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的發展思路。“科技產業化”是指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以產生經濟效益;“產業科技化”則是指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的工業產業,推進行業技術進步,最終達到全行業的科技化、集約化發展?!翱萍籍a業化”囿于科研院所或某項科技成果本身,而“產業科技化”注重引領和推進全行業科技進步。

    2001年,中聯重科整體收購了英國保路捷公司。這次收購是中聯與國際接軌的重要嘗試,為公司搭建了外向型發展的窗口。這次收購也將我國在水平非開挖施工領域的技術水平一舉提前了至少20年。

    2002年12月,中聯以承債方式收購中國機床工具工業老牌國有企業——湖南機床廠。通過改制,湖機員工隊伍在理順勞動關系的基礎上實行了競爭上崗、優化組合。第二年即實現銷售收入、產值同比增長均超過100%,迅速實現扭虧增盈。

    2003年8月,中聯與浦沅成功重組并購,創造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重組并購的最大手筆。2004年,浦沅分公司實現的利潤,超過了其過去15年的利潤總和。

    2003年9月,中聯重科收購中標實業有限公司經營性資產,從而占據了國內城市環衛機械市場的龍頭地位。

    這些緊扣工程機械主業,涉及不同產品門類、不同產權所有制甚至不同國家的企業進行并購,達到強化主業的獲利能力, 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優化、整合了行業資源,提升行業資源利用效率和科技水平,從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在新產品開發方面,中聯重科始終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引進、消化,結合國情加以改進,成為自有知識產權;為保證產品整機性能,對世界知名品牌的配套件實行全球化采購,使開發的新產品在性能上不亞于國外產品,中聯產品的創新性與先進性,表現在濃縮了多項技術成果和高新技術系統集成的特點,綜合應用了液壓技術、傳感技術、耐磨技術、變頻技術、遙控技術、程控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在市場中具有超前性和特有性,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我國工程施工設備的整體工藝水平。

    “產業科技化、科技產業化”的發展思路,為科技成果的快速高效轉化、為促進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科研院所科技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新路子。被國家科技部兩任部長朱麗蘭、徐冠華評價為: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樣板,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典范,為傳統產業領域院所和企業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成功經驗和深刻啟示。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