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中聯觀念——中聯重科創新發展解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7-05-21  來源:中聯重科  作者:中聯重科
核心提示:中聯觀念——中聯重科創新發展解讀

     脫胎于工程機械科研院所,15年保持銷售收入和利潤年平均增長率60%%;科技部稱: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樣板,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典范;媒體稱:科技孵出來的“金蛋”,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神話。

     4月25日,德國慕尼黑,世界行業頂級展會———BAUMA展。中聯重科人的心情如同他們頭頂的天空一樣,明媚、晴朗、喜悅,他們拿下了展會上最大的一筆銷售訂單:價值5000萬元的中聯塔機。這批設備將通過印度最大的全液壓移動式起重機生產企業及代理商之手,走出國門。

     就在3月末,中聯重科剛剛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跨越:公司擬以自籌資金4.48億元收購大股東旗下經營性資產和投資性資產的部分股權,大股東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將實現整體上市。

    15年前,中聯重科只是建機院的一個“院辦實體”;15年后,“兒子變老子”,業績一路飄紅,年產值近50億元,躋身中國企業500強……

     溯風起航,扶搖直上,是什么支撐了中聯重科的飛速發展?

    “關鍵是觀念!”

     中聯重科工業園,董事樓會議室。面容略顯清癯、濃眉、目光如電,已過知命之年的中聯重科董事長兼CEO詹純新,沉穩地坐在進門的第一個座位上,面對記者,語氣肯定:“最重要的是觀念。中聯的發展經歷了一些關鍵點,左右我們選擇的,是觀念,或者說是價值觀。”

     上世紀90年代,在計劃體制中成長起來,具有深厚科研積累的長沙建機院遭遇國家“斷奶”政策,面對市場,入不敷出。1992年9月,時任建機院副院長的詹純新頂著“不務正業”的巨大輿論壓力,帶領7名職工借款50萬元創辦中聯公司。第二年7月1日,我國第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凝土輸送泵由中聯技術人員試制成功,當年生產的10臺設備創利稅230多萬元,久旱逢雨,全院一片沸騰。

     仿造、借鑒歐洲“洋”經驗生產的設備,很快出現“水土不服”,施工中問題不斷,中聯的技術人員像救火隊員一樣,穿梭于各地。一邊是供不應求,產品利潤豐厚,一邊是技術硬傷,質量亮起紅燈。兩難之間,詹純新果斷抉擇:“停產!停售!靜下心來搞第二代!”

     1994年7月,適應國情的第二代混凝土輸送泵下線,并迅速打開市場。

    “觀念決定行動。一開始中聯的定位就是產業科技化,科技產業化,做行業中科技產業開發的龍頭,推動整個行業的進步。所以,我們絕對不會為了一時之利把牌子砸了,把發展的路堵了。”

     從觀念創新開始,以改革成功落幕,中聯一直走在前面。1997年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股份制,2000年成功上市,打造治理結構完善、融通渠道順暢的資本營運體系;1999年,開始國有體制改革,2002年兼并湖南機床廠,2003年重組并購浦沅集團,迅速做大做強主業,實現規模化發展;2003年實施“核裂變”,以產品組團,裂變出的多個專業化公司,引入品牌、技術、資本,進行多層級股份化改造和國際化運作,構建一個產權體系科學的工程機械企業群,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領軍企業和湖南省工業化標志性企業。

     今天的中聯在很多人看來已經很輝煌,但中聯的管理者似乎仍然和“快樂”無緣。詹純新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對工作要求嚴格,他說:“中聯現在只是在一個騰飛的起點上,就像起飛的飛機剛剛騰空離開跑道,她真正的騰飛應該是今后的五到十年———這是一個痛苦并快樂的過程,因為中聯的路是一條披荊斬棘的開創性道路,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我們都得做‘思考者’。”

    “我們的目標是:用三到五年,做行業國內第一;用十年時間,進行業世界前十!”說這些話時,詹純新神情嚴肅,底氣十足。

    “貼近市場搞創新”

    中聯麓谷園,成品陳列場。足足兩個標準足球場大的場地上,整齊的排列著各種工程機械產品。

    科技管理部的甄彧主管介紹,中聯現擁有“中聯”、“浦沅”、“中標”、“湖機”等著名品牌,生產十三大系列、350多個品種規格的主導產品,不僅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而且許多都是“國內首創”、“替代進口”、“國內領先”甚至“世界領先”的新成果。

    “在科研創新上,我們毫不吝嗇。2006年共投入研發經費2.76億元,占全年銷售收入的5%以上。”中聯高管層的“三駕馬車”之一,前總工程師、主管科研的董事劉權說,“市場遲早會飽和,不開發新產品,企業遲早會走進死胡同。”

    實行“評聘分開,競爭上崗,末位淘汰”的用人機制,實行“薪隨崗走,定崗定薪”為基礎、以績效考核體系為標準的分配體制,鼓勵科研人員沖擊前瞻性、高難度的研發課題,科研與生產、市場實現無縫鏈接。“只有被市場認可的技術創新才能在公司內部獲得認可,才能在分配機制中充分體現。”劉權介紹。在這樣的機制下,企業科研后勁極大增強。

    近年來,中聯先后完成重大科研課題645項,制(修)訂國家(行業)標準294項次,獲國家專利163項,其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專利技術16項。先后與國內近千家企業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科技成果轉讓項目達400余項次,在全國建機行業的技術覆蓋率超過75%。成為國內產品型譜最完備的混凝土設備制造商,打造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最具影響力的自主品牌。

    2004年,中聯的產品第一次參加全球規模最大的德國慕尼黑國際工程機械博覽會。參展產品質量、智能化程度及外觀造型等引起歐洲同行的高度關注。一位法國同行留言:“睡獅已醒”。

    中聯的成長,也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前行。1992年前,國內不能生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凝土泵送機械產品,現在,國產品牌不僅奪回95%以上的國內市場,而且已銷往海外市場,與國際知名品牌一較高下。

    以創新作為支撐,在國內工程機械市場行情持續低迷的形勢下,中聯重科產銷兩旺:中大噸位塔式起重機、環衛機械、鋸床、鋸帶等機械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混凝土機械、汽車起重機等全國市場占有第二;2006年,銷售收入近50億元,實現利潤總額近5個億,同比增長了58%。

    “貼近市場搞創新,做出來的產品就有競爭力!我們的新產品產值要占整個銷售額的一半!”市場部的主管感慨道。

    “這里的企業文化適合我!”

    在市區,可能你某一天下午下班時,還在為路的坑洼不平而煩惱,第二天早上一出門卻驚喜地發現,腳下已是一條嶄新平整的新路———高速公路出現了破損,不用全路段封路,中聯重科自主研發的高等級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成套設備能在原有路面上就地加熱、耙松、攪拌、攤鋪、碾壓,獲得一條新路面,一個晚上全搞定!

    該產品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申請了5項發明專利,此前,這一技術僅為德國等4個發達國家所掌握。2006年,當中聯員工開著它與德國、日本、芬蘭等國生產的同類產品在京津塘、成渝高速公路上進行同路段施工時,其各項指標讓外國同行欽佩地豎起了大拇指。

    項目的負責人叫付玲,吉林工業大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后。

    2002年,付玲在全國工程機械年會上認識了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原副院長龍國健,第一次知道中聯重科。博士后出站后不久,她再次來到長沙,找到龍國健:“談了一會,‘龍頭’說,你坐會兒,我去跟詹總匯報一下。幾分鐘后,詹總就跟著‘龍頭’過來了。他搬了個椅子坐到我跟前,問我,你來想做什么?我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腦兒都說了出來。詹總聽完說,行,你來做!”

    半個月后,付玲婉拒了其他企業更優厚的待遇,直奔中聯,成為就地熱再生成套設備的項目負責人,隨后被聘為首席研究員,薪酬待遇等同于副總經理。

    野外試驗,住帳篷,吃盒飯,早出晚歸,腰酸腿疼……項目做得再艱難,付玲也沒有萌生過一絲退意:“我們經過無數次討論和修訂拿出去的、自以為比較完美的方案,曾經兩次被客戶否定———當時真是感到有些懊喪,但領導安慰我們說,‘為創新付出這些代價是值得的!’”

    “我覺得這里的企業文化適合我———很踏實、內斂,但張力大。只要你想做事,她就給你舞臺!”當被問到在中聯工作的感受,付玲如是說。

    人力資源總監李江濤說:“鼓勵開拓創新,‘英雄不問資歷’,公開、公正、公平,誠信,企業利益至上……這種企業文化已經融入到中聯各項制度中。對內,這是凝聚人心,促進發展的無形力量;對外,她又成為了一種感召力,讓人才和合作伙伴慕名而來。”

    中聯重科現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4人,博士10人、碩士81人,國家及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9人。全公司現有科技人員占全體員工近40%,其中具有中、高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就有1100多人。該公司法務部年輕的碩士吳征說:“中聯,是一個值得我為之奮斗的地方!”

    鏈接

    2006年,中聯重科共完成科研項目245個,同比增長20%;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近50億元,同比增長近52%,實現利潤總額近5億元,同比增長近58%。

    被確定為多個“十一五”國家科技項目的承擔單位。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3項;年度湖南省優秀新產品3項。

    “中聯”牌混凝土泵車系列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名牌產品;“中聯”牌混凝土泵系列被2006年度國家免檢產品;“中聯”品牌被評為國家馳名商標。

    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也得到大幅提高,發明專利增長350%。2006年主持制修訂了7項國家、行業標準,并獲得了2007年度5項標準起草權。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