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關于2009年全國建設領域節能減排專項監督檢查建筑節能檢查的通報》,公布了對全國開展建筑節能工作的檢查情況,認為重慶市建筑節能工作目標明確、責任落實、政策配套、措施扎實具體、成效明顯,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局面,予以全國通報表揚。據悉近年來,重慶在大力推進綠色建筑的同時,通過頒布施行建筑節能法規、建立實施建筑能效測評標識制度等四個“全國率先”的措施,使重慶建筑節能走在西部前列。
率先頒布施行建筑節能地方性法規
2008年1月1日,重慶市在全國率先頒布施行建筑節能地方性法規《重慶市建筑節能條例》,《條例》對新建建筑節能、既有建筑節能、激勵措施、法律責任等內容做了明確規定,體現了五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建立了建筑能效測評標識制度,規定建筑工程項目未經建筑能效測評或經測評不合格的,不得組織竣工驗收,不得交付使用,不得辦理竣工驗收備案手續,實現了建筑節能的閉合式管理,同時解決了消費者和開發商節能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二是進一步明確了建設各方主體的責任和義務;三是規定了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原則、重點和管理要求;四是加強了對既有公共建筑的運行節能管理規定;五是明確了推行建筑節能的激勵措施,要求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安排專項經費支持建筑節能工作,新型高效的建筑節能技術、產品也將享受國家的相關優惠政策。《條例》的頒布施行,使重慶市建筑節能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率先建立實施建筑能效測評標識制度
2008年2月13日起,重慶市在全國率先施行建筑能效測評與標識制度,明確規定建筑項目在竣工時要進行建筑能效測評,檢測采暖、照明系統以及幕墻、屋面、外窗等節能情況以及墻體的保溫隔熱、外窗的氣密性等。建設主管部門根據檢測結果,發放建筑能效標識,張貼于建筑的顯著位置。此項制度可方便購房者認清所購房屋是否節能建筑。如果開發商偽造相關節能證書和標識,將受到嚴厲處罰。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總工程師吳波認為,此項制度的建立實施,實現了建筑節能的閉合管理,大幅提高了政府主管部門對建筑節能的監管力度。
率先研究推廣墻體自保溫技術體系
2008年起,重慶市結合自身氣候特征、產業現狀,在全國率先研究并推廣了墻體自保溫技術體系,作為建筑節能的主要技術路線。重慶推廣的墻體自保溫技術體系,可大大提高建筑物的隔熱、保溫及防火性能,降低能耗30%左右。
截至目前,重慶已有頁巖空心磚、頁巖多孔磚等10多項墻體自保溫技術獲得國家專利。通過100余個項目近1000萬平方米的工程實踐,節省工程造價近4億元;并培育形成了年產節能型頁巖空心砌塊120萬立方米、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210萬立方米、新型高效無機保溫砂漿500余萬立方米、節能彩鋼門窗20萬平方米的地方建筑節能產業,為實施建筑節能提供了物質支持,又逐步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率先開發推廣淡水源熱泵“水空調”
重慶在全國率先規模化推廣淡水源熱泵建筑應用技術,俗稱“水空調”,在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和建筑節能上,走出了一條具有重慶特色的路子。顧名思義,“水空調”就是以水作為空調系統的冷熱源,通過輸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電能),實現低溫位熱能向高溫位轉移,把熱量從低溫端轉移到高溫端,在夏季利用制冷劑蒸發將空調空間中的熱量取出,放熱給封閉環流中的水,實現對建筑物的空調,而冬季,利用制冷劑蒸發吸收封閉環流中水的熱量,放熱給空調空間,實現對建筑物的采暖。
另外,用“水空調”代替傳統中央空調,還免去了我們常見的樓宇中央空調的冷卻塔,省去了其噪音及霉菌污染和向大氣中排放熱量而造成的熱島效應。目前,重慶市已組織建成了重慶大劇院和開縣人民醫院兩個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運行效果良好,經測試節能率達30%以上。
率先頒布施行建筑節能地方性法規
2008年1月1日,重慶市在全國率先頒布施行建筑節能地方性法規《重慶市建筑節能條例》,《條例》對新建建筑節能、既有建筑節能、激勵措施、法律責任等內容做了明確規定,體現了五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建立了建筑能效測評標識制度,規定建筑工程項目未經建筑能效測評或經測評不合格的,不得組織竣工驗收,不得交付使用,不得辦理竣工驗收備案手續,實現了建筑節能的閉合式管理,同時解決了消費者和開發商節能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二是進一步明確了建設各方主體的責任和義務;三是規定了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原則、重點和管理要求;四是加強了對既有公共建筑的運行節能管理規定;五是明確了推行建筑節能的激勵措施,要求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安排專項經費支持建筑節能工作,新型高效的建筑節能技術、產品也將享受國家的相關優惠政策。《條例》的頒布施行,使重慶市建筑節能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率先建立實施建筑能效測評標識制度
2008年2月13日起,重慶市在全國率先施行建筑能效測評與標識制度,明確規定建筑項目在竣工時要進行建筑能效測評,檢測采暖、照明系統以及幕墻、屋面、外窗等節能情況以及墻體的保溫隔熱、外窗的氣密性等。建設主管部門根據檢測結果,發放建筑能效標識,張貼于建筑的顯著位置。此項制度可方便購房者認清所購房屋是否節能建筑。如果開發商偽造相關節能證書和標識,將受到嚴厲處罰。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總工程師吳波認為,此項制度的建立實施,實現了建筑節能的閉合管理,大幅提高了政府主管部門對建筑節能的監管力度。
率先研究推廣墻體自保溫技術體系
2008年起,重慶市結合自身氣候特征、產業現狀,在全國率先研究并推廣了墻體自保溫技術體系,作為建筑節能的主要技術路線。重慶推廣的墻體自保溫技術體系,可大大提高建筑物的隔熱、保溫及防火性能,降低能耗30%左右。
截至目前,重慶已有頁巖空心磚、頁巖多孔磚等10多項墻體自保溫技術獲得國家專利。通過100余個項目近1000萬平方米的工程實踐,節省工程造價近4億元;并培育形成了年產節能型頁巖空心砌塊120萬立方米、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210萬立方米、新型高效無機保溫砂漿500余萬立方米、節能彩鋼門窗20萬平方米的地方建筑節能產業,為實施建筑節能提供了物質支持,又逐步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率先開發推廣淡水源熱泵“水空調”
重慶在全國率先規模化推廣淡水源熱泵建筑應用技術,俗稱“水空調”,在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和建筑節能上,走出了一條具有重慶特色的路子。顧名思義,“水空調”就是以水作為空調系統的冷熱源,通過輸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電能),實現低溫位熱能向高溫位轉移,把熱量從低溫端轉移到高溫端,在夏季利用制冷劑蒸發將空調空間中的熱量取出,放熱給封閉環流中的水,實現對建筑物的空調,而冬季,利用制冷劑蒸發吸收封閉環流中水的熱量,放熱給空調空間,實現對建筑物的采暖。
另外,用“水空調”代替傳統中央空調,還免去了我們常見的樓宇中央空調的冷卻塔,省去了其噪音及霉菌污染和向大氣中排放熱量而造成的熱島效應。目前,重慶市已組織建成了重慶大劇院和開縣人民醫院兩個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運行效果良好,經測試節能率達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