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節能減排,今年7月31日-8月1日,商務部在京召開“全國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現場攪拌砂漿工作現場會議”,動員和部署禁止現場攪拌砂漿工作(以下簡稱“禁現”)。要求北京等10城市從今年9月1日起正式啟動禁止在施工現場攪拌砂漿工作,其他117個城市也將于今后兩年分期分批實施“禁現”。
禁止現場攪拌砂漿,就是要求使用預拌砂漿,也就是要大力發展散裝水泥。記得2005年12月31日之后,商務部、公安部、建設部、交通部《關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區現場攪拌混凝土的通知》禁止在所有的地級市市區現場攪拌混凝土,如今在“禁現”工作啟動后,城市散裝水泥工作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禁止現場攪拌砂漿與散裝水泥工作構成了“三位一體”的城市發展散裝水泥工作新格局。
什么是散裝水泥?國家為什么如此大力推廣散裝水泥的應用呢?散裝水泥是指在工廠生產出來后,直接用專用設備或容器比如散裝水泥罐車輸送給中轉站或用戶的水泥。據初步測算,2006年發展散裝水泥,減少包裝袋94億只、節省包裝費用211.5億元。由此節約包裝紙282.6萬噸,折合木材1554.5萬立方米;節約電力33.9億千瓦時,節約水資源7.1億噸,節約燒堿103.6萬噸,節約燃煤367.4萬噸,綜合能耗節約達807.4萬噸標準煤。在流通過程中,散裝水泥可以避免包裝破損,減少水泥損耗,僅此一項,2006年就減少水泥破損2119萬噸,減少經濟損失約55億元,節約能耗307.3萬噸標準煤。在預拌砂漿生產過程中還可減少水泥、石灰用量。以2006年全國城市3.5億噸砂漿需求量計算,如果全部使用預拌砂漿,每年因此而節約能耗就達315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150萬噸。發展散裝水泥改變了過去靠人拉肩扛、人工裝卸的落后作業方式,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避免了工作人員在充滿粉塵的惡劣環境下吸入大量粉塵而患上矽肺病導致死亡的情況,從而有效地改善勞動環境,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構建和諧社會將做出積極貢獻。
施工現場攪拌砂漿,這是中國人多少年來的習慣,隨著人們科技水平和科技意識的提高,如今成為推廣散裝水泥的大敵,進而成為節能減排國家戰略的大敵——這是國務院六部門強制要求從“施工現場攪拌砂漿”轉向“預拌砂漿”的要害所在。自1985年起,我國水泥產量已連續22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水泥大國,目前水泥產量已占世界水泥總產量的48%左右。但是,發達國家大致在上世紀70年代初已實現了水泥散裝化的供應使用,水泥散裝率達到并保持在80%左右。我國發展散裝水泥幾乎與發達國家同時起步,但水泥散裝率2006年才達到39.1%,超過60%的水泥仍用紙袋或塑編袋包裝出廠、儲存、運輸和使用。若不采取有力舉措加快發展散裝水泥,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在水泥生產、流通、使用領域的實施就將成為空話,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負面影響難以估量。
當前“禁現”工作已成為我國散裝水泥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此次列入 “禁現”范圍的127個城市,涵蓋了全國除福建、西藏外的29個省(區、市),可以使國家“限制袋裝,鼓勵散裝”政策在城市得以全面落實。據測算,在全國中心城市全面禁止現場攪拌砂漿后,可增加散裝水泥用量1億噸以上,帶動我國水泥散裝率提高8-10個百分點。
我們看到,國家相關部門正在努力創造一個適宜有效的法制環境和經濟機制,體現了國家“鼓勵散裝、限制袋裝”的政策導向。但是能否明確袋裝水泥的生產和使用者對消耗資源、排放污染物應負的責任?能否建立和完善經濟調節機制,通過運用經濟杠桿加大袋裝水泥的使用成本,拉開散裝水泥和袋裝水泥之間的價格差,鼓勵用戶使用散裝水泥?對于這些問題,從國家有關部門文件中,我們還沒有得到明確答案。這從一個側面提示我們,提高水泥散裝率和節能減排一樣,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