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不靠譜”的2012年,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的中國工程機械有四筆跨國并購事件值得關注:一是柳工收購波蘭HSW公司的鏟運機械業務修成正果;二是山東重工集團跨界收購意大利豪華游艇制造商法拉帝集團;三是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集團簽訂協議;四是徐工集團收購德國施維英集團運作中。
其中最值得關注是后兩筆收購,因為加上之前的中聯重科收購CIFA的成功案例,若這兩筆收購再得手,將會大為改寫全球混凝土機械的市場格局。
并購良機乍現
近些年,在國內混凝土機械市場,以三一、中聯為代表的民族品牌,經歷了引進消化和自主創新過程,產品性能質量不斷提升,雙雙推出了長臂架和超長臂架的泵車以及高端的泵送機械產品,如:中聯已研制出可泵送C100超高強度混凝土至400多米高度的拖泵,泵車的六節臂架技術更是成為引領行業的風向標。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混凝土機械技術在某些領域已經走在了全球同行的前面,至少不遜色于同行。
在這種形勢下,像三一、中聯、南方路機等產品性價比優勢突出、售后服務更有保障的國產品牌,水到渠成地在中國混凝土機械市場牢牢占據著主導地位,在本土市場逐漸將普茨邁斯特、施維英等國際混凝土機械品牌逼向尷尬境地。
如今,施維英當初在上海設立投產的工廠——上海施維英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早已“人去樓空”,門可羅雀;普茨邁斯特在上海的工廠也艱難度日,勉強維持。
與此同時,在發達國家的混凝土機械市場逐漸飽和,美債危機一波未平、歐債危機一波又起,中國混凝土機械以性價比的優勢在非發達國家市場又屢屢得手的情況下,這對以混凝土機械作為主營業務的普茨邁斯特、施維英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
“新興經濟體發展國家只受到了經濟危機的間接影響,混凝土機械需求仍然旺盛。但普茨邁斯特和施維英生產的產品高質高價,這與新興經濟體對物美價廉產品的需求不匹配。”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蘇子孟分析說。
不僅如此,三一重工在德國投資建廠的一期工程已于去年投產運營,以生產組裝三一的優勢產品混凝土機械為主,在德國本土與普茨邁斯特、施維英展開近距離正面交鋒。同時,中聯重科于2008年收購的意大利混凝土機械巨頭CIFA公司,排名緊隨普茨邁斯特、施維英之后,又從側翼夾擊,讓普茨邁斯特、施維英在家門口的市場,遭遇了兩個強有力的中國同行威脅。
屈于此種形勢,普茨邁斯特和施維英的經營每況愈下,陷入困境在所難免。此輪金融危機以來,普茨邁斯特收入急劇下滑,并出現了50年來第一次虧損,業績即便有所回升仍然緩慢。普茨邁斯特的創始人卡爾?施萊西特已近80高齡,放手對公司的管理已有12年,注意力轉向公益慈善事業,膝下子女又無意繼承父業,眼看資產日漸萎縮,老人只好把自己辛苦創下的家業尋找一個滿意
歸宿。
比其歷史更為悠久的施維英,經營情況更糟。2009年,施維英美國子公司以至于到了申請破產的地步。一位機械行業分析師稱,“2008年施維英的銷售收入大概在10億歐元,2009年降至4億歐元左右,2010年就更少。”困境中的施維英一直在尋找買家。
此時此刻,在國際同行迫于市場競爭壓力,避免品牌價值日漸縮水,急于出售公司之際,羽翼漸豐、發展勢頭正酣、正在推進國際化進程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看到了千載難逢的并購良機。
昔日黃花“三巨頭”
曾經的全球混凝土機械業界公認的三巨頭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施維英(SCHWING)和施華(CIFA),如今早已成為昔日黃花,三巨頭都有那值得回憶的輝煌歷史。
成立于1958年的普茨邁斯特,曾在全球混凝土泵送機械銷量冠軍的寶座上穩坐了20多年,被譽為“隱形冠軍”,混凝土泵車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暢銷全球,在70年代就通過香港的代理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市場上的占有率一度超過50%。由于其品牌“PUTZMEISTER”在德文中譯為“大象”,“大象”便成了普茨邁斯特的代名詞,“大象泵”也問鼎為全球混凝土機械的頂級產品。早在1967年,普茨邁斯特混凝土泵就已占據了德國市場40%的份額,海外銷售收入更是占總收入的90%。
普茨邁斯特在全世界擁有銷售和服務網絡,在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中國等13個國家建立子公司。普茨邁斯特于1995年在中國上海松江工業區獨資成立普茨邁斯特機械(上海)有限公司,作為中國和亞太地區的管理、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中心。
2010年,普茨邁斯特總資產40.8億元人民幣,凈資產14.7億元,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5.7億元,凈利潤1245.8萬元。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這家公司的營業額再也沒能恢復到危機之前的水平。2009年,普茨邁斯特的混凝土泵車銷量長期居于世界首位的紀錄終于被三一重工超過。2011年其營業額為5.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7.1億元),僅相當于三一重工的1/16。
比普茨邁斯特的歷史還要悠久的施維英創辦于1934年,其創辦者施維英先生早在1927年就發明了第一臺機械式柱塞泵;1957年,施維英創造了第一臺雙缸液壓柱塞泵,并在1960年開發了第一臺車載式柱塞泵。其引以為豪的裙閥結構在1982年獲得專利,國內普遍使用的S閥也屬于施維英的專利,只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施維英放棄了S閥的專利保護。
作為一家客戶遍布全球的混凝土機械企業,施維英在德國、美國、巴西、法國、中國等設有8個生產基地和10個服務公司,在100多個國家設有銷售代理商。施維英先通過香港維昌洋行設在中國的分支機構代理銷售產品,后來在中國投資建立了獨資工廠——上海施維英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于1995年10月正式投產,主要生產組裝各種混凝土機械產品。
施維英集團2008年產銷規模將近10億歐元,主要分布在德國、美國和印度。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兩年銷售收入下滑比較明顯,公司走到了掛牌出售的境地。
CIFA是意大利一家成立于1928年的家族企業,起初主要從事用于鋼筋混凝土的鋼制模具等產品的制造和銷售。上世紀50年代,CIFA將其業務拓展為混凝土機械制造設備。據悉,CIFA的輝煌鼎盛時期總資產達100億美元之巨。
對于中國市場,CIFA雖未像普茨邁斯特與施維英投資建廠,而是采用技術合作的方式介入,2002年CIFA就與中聯重科正式簽訂合作協議。而且,與中國其他混凝土機械企業也有過技術合作。
2006年,意大利投資基金Magenta聯合其他投資者入主CIFA,經過一系列并購整合之后,CIFA的盈利能力和市場占有率得到較大提升,成為意大利最大的混凝土設備制造商。并購前,CIFA在意大利擁有 7個生產基地,在70多個國家有健全的營銷網絡,其中,產品覆蓋了所有西歐、東歐、中東與北非國家,擁有涉及多個國家的60件商標申請及20件專利登記。
2008年,在金融風暴爆發前夕,已經營虧損的CIFA被中聯重科聯合戰略投資者收購。
全球化戰略的實施捷徑
如果從公司創立的年份看,三巨頭都可以當中國混凝土機械的父輩或祖輩了,在三一和中聯崛起之前,普茨邁斯特與施維英一直雄霸全球混凝土機械的冠亞軍地位。假如今朝三一和徐工均能收購如愿,不言而喻,中國混凝土機械即可分享三巨頭數十載、幾代人積累的全球化資源,這無疑為中國混凝土機械開辟了一條實施全球化戰略的捷徑。
收購海外企業,不僅可以獲得專利和先進技術,還有其分布全球的銷售服務網絡。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直言,通過收購,三一重工可獲得普茨邁斯特50年多來建立起來的銷售網絡。“三一重工出口占銷售不到5%,通過收購,我們已經擁有了海外市場。”三一重工通過收購普茨邁斯特將獲得其全部技術。普茨邁斯特仍保持著兩項世界紀錄:1994年垂直泵送高度532米,以及1997年
2015米水平泵送距離。
2012年1月21日,三一和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的聯合體按照9:1的投資比例與普茨邁斯特在德國簽訂合并協議,共同出資3.6億歐元收購普茨邁斯特100%股權。有人認為交易價格過高,但向文波認為,這對三一來說,這次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并購,并購價值并非是金錢所能衡量的。他舉例講,就普茨邁斯特所建立的全球銷售網絡體系而言,就算現在再有錢,如果沒有五到十年的時間是不能實現的。
徐工收購施維英,正因為其擁有多項混凝土機械核心技術領域的世界性專利,比如國內普遍使用的施維英已放棄專利的S閥,當然也包括其遍布全球的市場資源。
對于跨國收購的好處,中聯重科收購CIFA已進入第四個年頭,顯然就是“現身說法”。 中聯不僅把CIFA帶出困境,扭虧為盈,中聯重科CEO詹純新因此獲得意大利總統親手頒發的當地工商界最高榮耀“萊昂納多國際獎”,并也因此榮獲新一屆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更重要的是,中聯通過收購CIFA,不但掌握了CIFA的全球營銷網絡,而且掌握了CIFA的碳纖維臂架復合專利技術,實現了長臂架和超長臂架泵車的輕量化設計,轉化為生產力投入實際應用。
對于跨國并購,詹純新深有體會。他認為,多極、多元、多彩的全球工程機械產業時代已經來臨。全球工程機械產業之間從沒有像當前這樣緊密聯系,全球行業之間資本、技術、管理,各種資源流動、配置,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歐州的一項技術創新,很快就能進入新興市場,從而改變行業的格局;同樣的,在新興市場的一次資本并購,也會對全球行業產生重要影響。
根據國際行業顧問Yengst發布的2010年世界混凝土機械行業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三一重工混凝土機械收入27.2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一位。中聯重科21.5億美元,德國普茨邁斯特約21億~22億美元,德國施維英約8億美元。
目前,在全球工程機械50強國外企業中,只有德國利勃海爾公司還有混凝土機械業務(攪拌站和攪拌運輸車,但非其主導產品),假如三一收購普茨邁斯特和徐工收購施維英均能如愿,加上之前中聯收購的CIFA,則中國混凝土機械海外收入必然激增,將大大地提高中國混凝土機械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如此一來,中國混凝土機械無疑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發展戰略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