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聯重科“連續級配式混凝土攪拌樓”這一改變產業格局的產品成功上市,在隨后的市場推廣中獲得用戶了的認可,無一不彰顯了中聯重科在中國乃至全球混凝土機械行業的領軍者地位。銷量的提升是中聯重科科技創新技術的革新,產品價值邊界上的延展和提升才是中聯重科獲得更加長遠、持續、強勁的續存與發展。
在工程機械產業中,混凝土機械領域是一個體量相對龐大的行業,但要牢牢守住其中的位置,卻并不容易。聯重科集團旗下最大的事業部,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無論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國際化深進、內部改革等方面都充當著整個中聯重科集團的典范。而依托集團和自身優勢,中聯混凝土機械公司在將自己推入快速穩健發展平臺的同時,也為集團戰略目標的落定,貢獻力量。
變革推動未來
2013年7月,在中聯重科麓谷工業園,記者采訪到了中聯重科副總裁、混凝土機械公司總經理陳曉非先生,深刻的了解到了中聯重科從創辦到發展20年的艱辛與不易。
“這些年我們的步子跑得太快了,行業遇冷,無論是對于整個工程機械行業還是中聯重科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內部調整機會。為此,中聯重科集團已經確定由管控型朝投資型方向轉移。各分公司與集團之間的關系由2002年確立的模擬事業部制轉向模擬股份關系。各事業部將與集團進行三年一簽合同,這也意味著各事業部無論在發展戰略的制定、財務、管理結構上將更加獨立,這樣。更有利于各事業部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事實上,這些年,中聯重科的每一次大的戰略變革都為公司快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談及這些年集團的一些重要戰略調整時,陳曉非打開了話匣子。
中聯重科成立以來,第一次大的騰飛是成功上市。雖然從現在來看,上市之后的中聯重科也僅僅幾個億的銷售規模,但上市為中聯重科帶來了管理、制度體系上的規范化,并且中聯重科從此每年保持著60%以上的復合增長,這一增長速度持續了十幾年。第二次的變革從2005年開始,2006年正式推進事業部制變革。從管理口、組織結構上切入,中聯重科集團將原來以職能板塊(營銷板塊、生產板塊、財務板塊等)轉變為以產品板塊劃分組織結構的事業部制。在各事業部人、財、物相對獨立的經營框架下,無論是組織效率、人員積極性都得到了本質提升,中聯重科的再次騰飛也就不足為奇。“拿我們的混凝土板塊來講,公司從2006年的年銷售額不到12億元突增至2012年的250億元以上,”陳曉非說。
當中國工程機械市場持續了數年的高增長突然遭遇急剎車時,行業原本因為市場狂熱而掩蓋的諸多問題紛至沓來。但對于中聯重科這艘巨艦來說,如何保持公司未來持續、長遠、穩定的發展?新的變革勢在必行。陳曉非表示:“從2013年開始,中聯重科集團開始了新一輪的戰略部署。集團提出了‘4+1’的戰略實施方針。即繼續做大、做強工程機械板塊;向環境產業板塊全面深進(公司旗下環衛機械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積極拓展農業機械板塊,向高智能、前景廣闊的農業機械產品進發;切入重卡板塊(中聯重科本身是這一領域的采購大用戶,在這一領域,中國目前還處于從輕卡向重卡轉變的階段,由于大功率發動機的制約,其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中聯重科正是看到這一市場存在的巨大潛力)。在4大板塊同時并舉的戰略契機下,搭建‘1’個覆蓋所有中聯客戶,為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解決方案的金融服務板塊。”
不僅集團在變,中聯重科各事業部也在積極進行內部優化調整,而作為集團旗下的龍頭企業,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的變革尤為深入。“就像當年集團按照產品板塊組建事業部一樣,現在的混凝土公司已經發展成為每年數百億元的銷售規模,在這樣一個龐大的體系下,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流程管控能力、組織效能,混凝土機械公司按照細分產品劃分為泵車、攪拌站、攪拌車、干混站、機制砂板塊。每一類細分產品都有專門的人負責生產、流程管理、質量監控等,以保障我們的產品精益求精。”陳曉非如此說道。“變革之前,原有的組織架構雖然流程在變,但是人的觀念沒有實質性變化,就好比身上的臍帶沒有剪斷,依賴的成分還在。變革之后,混凝土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要適應新的變化模式,因為只有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了,我們面臨的困難才能逐一破解。”對于變革的緣由,陳曉非如此解釋道。
產品革新永不止步
近年來,在中國混凝土機械市場的全面起跑,為中聯重科未來在全球持續、快速發展增添了有力的砝碼。但陳曉非仍然坦言壓力很大。在目前的中國混凝土機械行業,中聯與他的同城對手很難說誰占據絕對的領先,雙方基本處于競爭的膠著狀態。在這樣激烈甚至有些殘酷的競爭態勢下,要穩踞領先,其中的秘訣在陳曉非看來,不外乎“提供更具價值的產品、掌握領先的技術及對用戶差異化需求的敏銳捕捉”。
事實上,在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上,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可謂步步為營。利用對CIFA的并購,中聯重科對混凝土機械產品進行了結構優化,使長臂架泵車占比大幅上升,并在融合和再創新CIFA輕量化設計技術的基礎上,先后開發出了80米以及101米混凝土碳纖維臂架泵車等一大批刷新吉尼斯紀錄的世界頂尖產品,從而牢牢占據了行業技術的制高點,增加了產品的高附加值和毛利潤空間。陳曉非告訴我們:“中聯重科平均每天就有一項新技術、新產品誕生,每年新產品對銷售收入的貢獻率超過50%。”可以說,在2013年行業普遍低迷的態勢下,手握創新利器的中聯重科再次發力顯得“舉重若輕”。
2013年4月,中聯重科最新研制的全國首個連續級配式混凝土攪拌樓在貴陽市建成投產。這是中聯重科采用碳纖維技術帶動世界混凝土裝備輕量化變革以來,在混凝土裝備領域掀起又一次技術革命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用陳曉非的話說,這是“商品混凝土的一次革命”。據了解,連續級配式混凝土攪拌樓為企業和產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按照功能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即砂石整形系統、骨料輸送系統、攪拌系統。這在提高混凝土生產效率的同時,降低了水泥用量,并且有效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和抗壓強度等關鍵性能指標。在連續級配式混凝土攪拌樓解決方案中,中聯首創砂石整形系統,可以有效的對原材料進行破碎、整形、篩分,規范了骨料的粒形、粒徑,從而生產出連續級配、規整粒形的高標準骨料,實現混凝土生產的“最小空隙”原則,在保證混凝土質量穩定一致的前提下,達到混凝土骨料的最大密實度。眾所周知,承載混凝土強度和耐久性指標的主材就是砂石骨料,而只有“最小空隙”的骨料級配,才能實現較少的水泥和砂的用量,尤其是在高鐵等高性能混凝土應用領域,減少水泥用量,反而會增加耐久性,使混凝土的使用壽命由現在混凝土的70年提升到100年。
“本套系統的建成投產,實現了綠色環保、節能減排,促進了行業和人類的和諧發展,同時把制造混凝土最先進的工藝帶給整個行業。”在幾個月前的產品投產儀式上,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混凝土機械分會秘書長盛春芳曾如此評價中聯重科這套具有革命性的連續級配式混凝土攪拌樓。
盡管中聯重科在技術研發、產品革新上已全面處于行業甚至國際領先地位,但陳曉非仍指出,整個中國混凝土機械的發展還是處于由大到強的轉變階段,如關鍵零部件、產品在可靠性、節能、環保以及智能化、信息化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面對海外擴張的趨勢,中國企業更應該在破除瓶頸方面有所作為,全面增強我國工程機械的國際競爭力。中聯重科希望在混凝土機械關鍵技術上再實現突破,在整合全球資源上提升能力,在全球化服務上提高水平,真正做到國際領先。
在工程機械產業中,混凝土機械領域是一個體量相對龐大的行業,但要牢牢守住其中的位置,卻并不容易。聯重科集團旗下最大的事業部,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無論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國際化深進、內部改革等方面都充當著整個中聯重科集團的典范。而依托集團和自身優勢,中聯混凝土機械公司在將自己推入快速穩健發展平臺的同時,也為集團戰略目標的落定,貢獻力量。
變革推動未來
2013年7月,在中聯重科麓谷工業園,記者采訪到了中聯重科副總裁、混凝土機械公司總經理陳曉非先生,深刻的了解到了中聯重科從創辦到發展20年的艱辛與不易。
“這些年我們的步子跑得太快了,行業遇冷,無論是對于整個工程機械行業還是中聯重科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內部調整機會。為此,中聯重科集團已經確定由管控型朝投資型方向轉移。各分公司與集團之間的關系由2002年確立的模擬事業部制轉向模擬股份關系。各事業部將與集團進行三年一簽合同,這也意味著各事業部無論在發展戰略的制定、財務、管理結構上將更加獨立,這樣。更有利于各事業部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事實上,這些年,中聯重科的每一次大的戰略變革都為公司快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談及這些年集團的一些重要戰略調整時,陳曉非打開了話匣子。
中聯重科成立以來,第一次大的騰飛是成功上市。雖然從現在來看,上市之后的中聯重科也僅僅幾個億的銷售規模,但上市為中聯重科帶來了管理、制度體系上的規范化,并且中聯重科從此每年保持著60%以上的復合增長,這一增長速度持續了十幾年。第二次的變革從2005年開始,2006年正式推進事業部制變革。從管理口、組織結構上切入,中聯重科集團將原來以職能板塊(營銷板塊、生產板塊、財務板塊等)轉變為以產品板塊劃分組織結構的事業部制。在各事業部人、財、物相對獨立的經營框架下,無論是組織效率、人員積極性都得到了本質提升,中聯重科的再次騰飛也就不足為奇。“拿我們的混凝土板塊來講,公司從2006年的年銷售額不到12億元突增至2012年的250億元以上,”陳曉非說。
當中國工程機械市場持續了數年的高增長突然遭遇急剎車時,行業原本因為市場狂熱而掩蓋的諸多問題紛至沓來。但對于中聯重科這艘巨艦來說,如何保持公司未來持續、長遠、穩定的發展?新的變革勢在必行。陳曉非表示:“從2013年開始,中聯重科集團開始了新一輪的戰略部署。集團提出了‘4+1’的戰略實施方針。即繼續做大、做強工程機械板塊;向環境產業板塊全面深進(公司旗下環衛機械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積極拓展農業機械板塊,向高智能、前景廣闊的農業機械產品進發;切入重卡板塊(中聯重科本身是這一領域的采購大用戶,在這一領域,中國目前還處于從輕卡向重卡轉變的階段,由于大功率發動機的制約,其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中聯重科正是看到這一市場存在的巨大潛力)。在4大板塊同時并舉的戰略契機下,搭建‘1’個覆蓋所有中聯客戶,為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解決方案的金融服務板塊。”
不僅集團在變,中聯重科各事業部也在積極進行內部優化調整,而作為集團旗下的龍頭企業,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的變革尤為深入。“就像當年集團按照產品板塊組建事業部一樣,現在的混凝土公司已經發展成為每年數百億元的銷售規模,在這樣一個龐大的體系下,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流程管控能力、組織效能,混凝土機械公司按照細分產品劃分為泵車、攪拌站、攪拌車、干混站、機制砂板塊。每一類細分產品都有專門的人負責生產、流程管理、質量監控等,以保障我們的產品精益求精。”陳曉非如此說道。“變革之前,原有的組織架構雖然流程在變,但是人的觀念沒有實質性變化,就好比身上的臍帶沒有剪斷,依賴的成分還在。變革之后,混凝土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要適應新的變化模式,因為只有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了,我們面臨的困難才能逐一破解。”對于變革的緣由,陳曉非如此解釋道。
產品革新永不止步
近年來,在中國混凝土機械市場的全面起跑,為中聯重科未來在全球持續、快速發展增添了有力的砝碼。但陳曉非仍然坦言壓力很大。在目前的中國混凝土機械行業,中聯與他的同城對手很難說誰占據絕對的領先,雙方基本處于競爭的膠著狀態。在這樣激烈甚至有些殘酷的競爭態勢下,要穩踞領先,其中的秘訣在陳曉非看來,不外乎“提供更具價值的產品、掌握領先的技術及對用戶差異化需求的敏銳捕捉”。
事實上,在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上,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可謂步步為營。利用對CIFA的并購,中聯重科對混凝土機械產品進行了結構優化,使長臂架泵車占比大幅上升,并在融合和再創新CIFA輕量化設計技術的基礎上,先后開發出了80米以及101米混凝土碳纖維臂架泵車等一大批刷新吉尼斯紀錄的世界頂尖產品,從而牢牢占據了行業技術的制高點,增加了產品的高附加值和毛利潤空間。陳曉非告訴我們:“中聯重科平均每天就有一項新技術、新產品誕生,每年新產品對銷售收入的貢獻率超過50%。”可以說,在2013年行業普遍低迷的態勢下,手握創新利器的中聯重科再次發力顯得“舉重若輕”。
2013年4月,中聯重科最新研制的全國首個連續級配式混凝土攪拌樓在貴陽市建成投產。這是中聯重科采用碳纖維技術帶動世界混凝土裝備輕量化變革以來,在混凝土裝備領域掀起又一次技術革命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用陳曉非的話說,這是“商品混凝土的一次革命”。據了解,連續級配式混凝土攪拌樓為企業和產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按照功能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即砂石整形系統、骨料輸送系統、攪拌系統。這在提高混凝土生產效率的同時,降低了水泥用量,并且有效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和抗壓強度等關鍵性能指標。在連續級配式混凝土攪拌樓解決方案中,中聯首創砂石整形系統,可以有效的對原材料進行破碎、整形、篩分,規范了骨料的粒形、粒徑,從而生產出連續級配、規整粒形的高標準骨料,實現混凝土生產的“最小空隙”原則,在保證混凝土質量穩定一致的前提下,達到混凝土骨料的最大密實度。眾所周知,承載混凝土強度和耐久性指標的主材就是砂石骨料,而只有“最小空隙”的骨料級配,才能實現較少的水泥和砂的用量,尤其是在高鐵等高性能混凝土應用領域,減少水泥用量,反而會增加耐久性,使混凝土的使用壽命由現在混凝土的70年提升到100年。
“本套系統的建成投產,實現了綠色環保、節能減排,促進了行業和人類的和諧發展,同時把制造混凝土最先進的工藝帶給整個行業。”在幾個月前的產品投產儀式上,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混凝土機械分會秘書長盛春芳曾如此評價中聯重科這套具有革命性的連續級配式混凝土攪拌樓。
盡管中聯重科在技術研發、產品革新上已全面處于行業甚至國際領先地位,但陳曉非仍指出,整個中國混凝土機械的發展還是處于由大到強的轉變階段,如關鍵零部件、產品在可靠性、節能、環保以及智能化、信息化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面對海外擴張的趨勢,中國企業更應該在破除瓶頸方面有所作為,全面增強我國工程機械的國際競爭力。中聯重科希望在混凝土機械關鍵技術上再實現突破,在整合全球資源上提升能力,在全球化服務上提高水平,真正做到國際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