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百年華新 化繭成蝶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5-06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楚天都市報
核心提示:百年華新 化繭成蝶
  作為一家傳統的“兩高一資”型(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消耗型)企業,歷經劫難、重獲新生的華新,被置身于全球環保風暴和輿論的風口浪尖,生存已是不易,發展一時難似登天。“多難興邦”。對一個國家如此,對一家企業亦然。百年華新“壯士斷腕”,關閉功勛老窯;“十字”擴張,布局東西南北;環保插翅,飛越“灰”色地帶;海外結盟,踏上綠色坦途。

  短短十年間,一個華新再造十五個華新,排塵大戶變身城市腎臟,百年華新實現華麗轉身。

  生死抉擇

  幾個大煙囪成天冒著滾滾黃煙,一年四季不敢開窗。上世紀70年代,黃石城區平均每天降塵量達到90噸,黃石也由此被稱為“光灰城市”。

  20世紀60年代,全國推廣、蜚聲海內外的“華新型窯”成為我國水泥工業的里程碑。但隨著我國水泥產能的遞進式增長,所消耗的煤炭、石灰石等燃料和原料成倍增長,粉塵、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迅猛上躥,同時,隨著全球環保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污染重、能耗高的水泥企業很快被卷入環保風暴,一大批中小水泥廠被關停,地處黃石中心城區的華新水泥廠形勢也不容樂觀。

  在華新水泥老廠附近居住了幾十年的錢世耀老人回憶說:“幾個大煙囪成天冒著滾滾黃煙,一年四季不敢開窗。盡管門窗緊閉,第二天早上一覺醒來,家里還是落下一層灰渣。”

  原燒成車間主任、74歲的吳伴元說,不可否認,以前的華新是“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尤其磨機、包裝崗位揚塵最多、噪音最大,工人們都戴著口罩和防塵帽,穿著嚴實的工作服,互相說話都聽不清楚,鼻孔里全是黑的,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

  據環保部門統計,上世紀70年代,黃石城區平均每天降塵量達到90噸,黃石也由此被稱為“光灰城市”。

  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競爭格局的不斷變化,華新的生產規模在全國的地位不斷萎縮,從“遠東第一”降至“全國第一”、“全省第一”。

  “如果繼續萎縮下去,將變成‘黃石第一’。屆時,華新將與全國的那些中小型水泥廠一樣,將不可避免其被關停的命運。”“苦難沒能拖垮華新,戰火沒能摧毀華新,難道要讓華新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上嗎?”

  在華新發展的生死關口,華新人不斷發這樣的憂思與追問。但擴大產能與節能減排是一個難解的矛盾,如何化解?

  一道道決定命運的難題擺在華新的面前。“無論如何,華新的發展,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公司總裁李葉青的話擲地有聲。

  壯士斷腕

  水泥生產企業不能一輩子戴著“高能耗、高污染”的黑帽子,遲關不如早關。“感覺現在的華新對我們的生活影響,還沒路上的汽車大。”

  2005年,華新決定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能耗高、污染重、技術老舊的華新型窯1、2、3窯。

  消息傳出,立即在華新內部產生強烈震動。“這是華新的血脈,為國家作出了那么大的貢獻,怎么說關停就關停呢?”有人這樣質問。“一下子關停三座窯,這對華新是多么大的損失啊!”有人這樣感慨。“老窯關停了,我們這么多工人怎么辦呢?以華新現在經營狀況,還有錢再擴建新窯嗎?”有人這樣擔憂。

  當然,其中也不乏支持者:“水泥生產企業不能一輩子戴著‘高能耗、高污染’的黑帽子,遲關不如早關。”

  當年5月20日,燃燒了近半個世紀的華新1、2、3號窯,在完成三峽工程大壩水泥這最后一筆合同生產后,功成身退,永久關停。這一天,華新人懷著依依難舍的心情,紛紛來到安靜下來的功勛老窯前,合影留念。

  與此同時,華新毅然投入4000余萬元,對4、5號新窯進行環保技術改造和升級。經監測,改造后每立方米的排放氣體粉塵含量不到30毫克,大大優于國家標準的50毫克,達到歐洲2號標準。

  今年4月15日,記者來到新廠區,雖同處市中心,今昔對比卻是兩番天地。滾滾濃煙不見了,隆隆機器聲消失了。廠區內,綠樹掩映,地面潔凈。中控中心,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各個崗位的生產動態一目了然。

  華新黃石分公司行管部長任躍軍介紹,老廠關停后,工人都分流到了其他廠區。改造后的新廠還可利用余熱發電,每年可節約9萬余度電和3萬多噸煤。

  廠區周邊,一棟棟小區和新廠貼墻而建。住在新廠附近的71歲老人舒學軍說:“感覺現在的華新對我們的生活影響,還沒路上的汽車大。”

  老廠的全線停產,新廠的環保改造,讓黃石的粉塵排放一下子下降了80%,每年減少粉塵排放8000噸。華新也艱難完成了從灰色到綠色的第一次跨越。黃石市從此脫掉“光灰之城”的帽子,向宜居城市邁進。

  摘掉“兩高”的黑帽,華新開始了自己的“十字”擴張之路:以武漢為中心,沿長江黃金水道向西南和東南延伸,沿京廣線南北拓展,形成貫穿東西南北的“十字”形布局。

  環保助力,讓“十字”戰略的實施如虎添翼:短短十年,華新水泥產能從不足400萬噸擴大到目前的6000萬噸,相當于再造15個華新。

  轉變增長方式、實現跨越發展的“華新模式”讓整個中國水泥行業都為之一震。截至目前,華新在湖北、湖南、云南、西藏、重慶等8省市地擁有40余個水泥生產基地,總資產達175億元,營業收入近百億元,員工11000人,躋身中國制造業500強。

  戰略轉折

  企業是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責任的承擔者。“讓水泥成為華新綠色產業的附屬產品。”

  今年4月15日,全球水泥行業年度盛會“中國國際水泥峰會”在北京召開,本屆主題為“協同處置健康安全”。在會上,華新所作的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三峽漂浮物的經驗介紹,引起高度關注。

  幾年來,華新不僅加強自身的環保建設,還投入巨額資金,配套建設了多條廢棄物處置生產線,無害化處理了大量的城市污泥、工業廢渣廢料、毒鼠強、滴滴涕等有毒有害廢棄物。

  如果說擺脫粉塵污染的灰色帽子,是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必然選擇,那么,華新近年來為何要主動進軍治污領域呢?

  2007年5月30日上午,華新在武漢首次發布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時,總裁李葉青就回答了這樣的疑問:“企業不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責任的承擔者,經濟全球化時代,企業競爭不僅是技術的競爭、產品質量和服務的競爭,更重要的是企業社會責任的競爭。”

  從排塵大戶到城市腎臟,這是一個怎樣的大轉折、大跨越的過程?這還要從華新的一次大膽變革和嘗試說起。

  1999年,華新在為“十字”擴張戰略籌集資金時,決定采取定向募集方式引進戰略投資者。當時,這種融資渠道在國內尚無先例,而且將對公司股權結構產生重大變化。因此,這一決定在華新內外產生了很大的爭議,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這年3月,華新決策層力排眾議,與全球最大的水泥制造商之一的瑞士豪豪瑞集團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到2008年2月,豪瑞集團持有華新水泥的股份達到39.88%,成為華新水泥的第一大股東。

  在許多人看來的這一著“怪”棋,不僅使華新獲得了擴張的資本,而且通過這扇窗口,讓華新學習和借鑒到更先進的環保技術:興起于西方70年代的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處置各種廢棄物,已成為解決“垃圾圍城”等環保難題的最佳途徑。

  在進行產能擴的同時,華新每年在環保上的投入占到總投資的12%。環保先行的理念,也給華新的“十字”戰略掃清了障礙,華新每一個項目的落戶,大都得到當地的極積支持。

  2007年,華新成立專門的環保事業管理部,并投入1500萬元,建起一個AFR(可替代原燃料)實驗室,先后在秭歸配套建設了三峽漂浮物處置、宜昌污泥處置、武穴城市生活垃圾處置等環保項目。今年2月,華新與武漢城投簽訂協議,投資6500萬元興建一個每天可無害化處置300噸污泥的環保項目。

  在這些環保項目的建設和運營上,華新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困惑:一方面,每建設一個環保項目,都需要巨額資金的投入,這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而言,會受到許多觀念上的阻礙;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國家相應的政策扶持,一些地方的城市污泥、垃圾等廢棄物仍采用填埋和焚燒等低成本方式處理,導致這些環保項目建成后,會面臨“吃不飽”的局面,項目建設成本短期內很難收回。

  但這些因素和阻力,都未能阻擋華新的綠色腳步。“在未來五年,我們還將在全省和全國配套建設100家垃圾預處理廠。我們可能做不到產能第一,也可能做不到銷量第一,但我們要做到企業的社會責任第一。”這是華新的目標。

  “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消化和吸收世界上最先進的環保理念和經驗,形成我們自己有知識產權的環保產業鏈。”這是華新的胸懷。

  “讓水泥成為華新綠色產業的附屬產品。”這是華新的理念。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