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應用技術 » 正文

論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03-24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辛麗生
核心提示:論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

摘 要 : 大多數土建結構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是當前困擾土建基礎設施工程的世界性問題.混凝土結構受自然氣候、人為、使用標準等因素影響,導致使用壽命大幅縮短.為了保證結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過程中,應該進行定期檢測和維護.

關鍵詞 : 土建結構;混凝土;耐久性;檢測與維護;建議

中圖分類 號:B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834(2007)01-0029一03

  土建結構工程的耐久性與工程的使用壽命相聯系,是使用期內結構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這一正常功能包括結構的安全性和結構的適用性,而且更多地體現在適用性上.

1土建結構工程的耐久性現狀

  大多數土建結構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是當前困擾土建基礎設施工程的世界性問題,并非我國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國有關政府主管部門和廣大設計與施工部門的足夠重視.長期以來 ,人們一直以為混凝土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70年代末期,發達國家才逐漸發現原先建成的基礎設施工程在一些環境下出現過早損壞.美國許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礎設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二、三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時期內就出現劣化.據1998年美國土木工程學會的一份材料估計,他們需要有13 00億美元來處理美國國內基礎設施工程存在的問題,僅修理與更換公路橋梁的混凝土橋面板一項就需80億美元,而現在聯邦政府每年為此的撥款只有50一60 億美元.另有資料指出,美國因除冰鹽引起鋼筋銹蝕需限載通行的公路橋梁己占這一環境下橋梁的114.發達國家為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投入了大量科研經費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路橋梁為對付除冰鹽侵蝕及凍融損害,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從50年代的2.5cm逐漸增加到4cm、6cm直到80年代后的7cm,而混凝土強度的最低等級也從50年代的C25增到后來的C40,橋面板混凝土從不要求外加引氣劑、不設防水層到必須引氣以及需要設置高級防水膠膜并引入環氧涂膜鋼筋.而我國遭受鹽凍侵蝕地區的公路橋梁在耐久性設計方面至今仍無明確要求,對混凝土保護層和強度的要求僅為2.5cm與C25,與上面提到的加拿大50年代水準一致.國內按這種標準設計的一座橋梁僅使用十年,就由于鹽凍侵蝕,現已不得不部分拆除重建.

  我國建設部于80年代的一項調查表明,國內大多數工業建筑物在使用25~30 年后即需大修,處于嚴酷環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壽命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環境相對較好,一般可維持50年以上.但室外的陽臺、雨罩等露天構件的使用壽命通常僅有30~40年.橋梁、港工等基礎設施工程的耐久性問題更為嚴重.由于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過薄且密實性差,許多工程建成后幾年就出現鋼筋銹蝕、混凝土開裂.海港碼頭一般使用10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順筋開裂和剝落,需要大修.京津地區的城市立交橋由于冬天灑除冰鹽及冰凍作用,使用10幾年后就出現問題,有的不得不限載、大修或拆除.鹽凍也對混凝土路面造成傷害,東北地區一條高等級公路只經過一個冬天就大面積剝蝕.

  我國鐵路隧道用低強度的C15巧混凝土作襯砌材料,密實度和抗滲性差,不耐地下水與機車廢氣侵蝕,開裂與滲漏嚴重.對幾個路局所轄的隧道進行抽樣調查表明,漏水的占50.4%,其中1乃滲漏嚴重,并導致鋼軌等配件銹蝕以及電力牽引地段漏電,影響正常運行.而199年頒布的鐵路隧道設計規范仍未能對隧道的耐久性問題采取適當的對策加適當提高混凝土的最低強度等級和在混凝土中摻入化學纖維等.

  耐久性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們許多正在建設的工程仍未吸取國際和國內的大量慘痛教訓,還沿著老路重蹈覆轍.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橋和高速公路橋,仍沒有在材料性能和結構構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凍融和鹽害的綜合措施.甚至大型工程如2000年投入運行的珠海蓮花跨海大橋,其主體結構在浪濺區仍采用不耐海水干濕交替侵蝕的C30混凝土與3~4cm厚的保護層厚度.

  有專家估計,我國“大建”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高潮還可延續20年,由于忽視耐久性,迎接我們的還會有“大修”20年的高潮,這個高潮可能不用很久就將到來,其耗費將倍增于當初這些工程施工建設時的投資.

  1.1由于混凝土的質量檢驗習慣上以單一的強度指標作為衡量標準,導致水泥工業對水泥強度的不適當追求,使水泥細度增加,早強的礦物成份比例提高,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國對水泥質量的檢驗在強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規定的最低許可值,而國外則同時要求不高于規定的最高值,如果強度超過了也被認為不合格,這種要求有利于水泥產品質量的均勻性.

  1.2工程施工單位不適當地加快施工進度,尤其是政府行政領導對工程進度的不適當干預,混凝土的耐久性質量尤其需要有足夠的施工養護期加以保證,早產有損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樣適用于混凝土.國內媒體上大加宣傳的所謂幾個月就修成一條大路、建成一座大橋、或蓋成一幢高樓的工程以及搶工獻禮工程,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資金進行大修的短命工程.提前完成合同規定施工期的在國外要被罰款,因為這意味著工程質量有遭到損害的可能.

1.3環境的不斷惡化加廢氣、酸雨.

  當前迫切需要進行的工作是盡快編制橋梁、隧道、港工等基礎設施工程耐久性設計的技術條例,修訂補充現行規范中對結構耐久性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各種基礎設施工程的設計工作壽命,在重要工程的設計文件中必須有使用壽命的要求和論證.當前在建的眾多工程在耐久性上之所以仍然重蹈覆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工程設計、施工、技術人員在耐久性上沒有可以遵循的新依據.更為嚴重的是現行規范中的有些條文,本身就對耐久性有害.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粉煤灰、礦渣等礦物摻合料是重要的技術手段涸外有的規范甚至規定在橋梁等混凝土結構中必須加入粉煤灰等摻合料,而我國的鐵路混凝土橋隧施工規范仍在明文禁止使用.此外,工程技術界還存在長期形成的一些過時的看法,對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造成阻力.例如,顧慮會影響混凝土強度而不愿使用引氣劑,而引氣本應作為改善混凝土耐久性和工作性的常規手段;又如,希望加大水泥用量來保證混凝土強度,而盡可能低的水泥用量本應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的重要途徑.

  在修訂規范的耐久性要求上,交通部于2001年頒布的《港工混凝土結構防腐蝕技術規范》為其它土建工程行業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我們一方面要參照國內外已有的資料和經驗,盡快編寫出相應的設計施工技術文件以應急需,另一方面則要安排系統的研究項目,加大耐久性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是當前國際上結構工程學科最為重要的前沿研究領域之一,而我國在這一方面相當落后.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離不開原材料和環境等特定條件,所以需要考慮本國的特點,不能完全依賴國外研究成果.

  重視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生產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國土資源并破壞植被與河床,水泥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碳己占人類活動排放總量的1/5~1/6,而我國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我國現在每年生產5億多t水泥,與之相伴的是年耗20多億方的砂石.延長結構使用壽命意味著節約材料,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應是水泥用量較低和礦物摻合料(工業廢料)用量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適應環境保護的需要.國際上對橋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設計工作壽命多為10年,有的如英國為120年.考慮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和資源浪費,國際上近年來有要求將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壽命進一步延長的趨勢,如提出城市環境中的橋梁至少應有150年.

2土建結構工程使用階段檢測與維護的重要性

  結構耐久性和使用壽命的概念,與使用階段的檢測、維護和修理不能分割,對處于露天和惡劣環境下的基礎設施工程來說尤其如此為了保證結構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過程中,應該進行定期檢測和維護.我國有結構工程的設計規范與施工規范,但沒有如何使用的規范.有些工程倒塌事故,例如四川宜賓的南門大橋發生橋面坍落事故,就是因為橋面結構與主拱之間的吊桿在連接處發生銹蝕加果有定期的檢測要求,這樣的事故很有可能避免.有些國家對于結構的損壞可能導致公眾安全的建筑物與橋、隧等公共工程,強制規定必須定期檢測.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墻和外墻面磚等建筑部件,因其墜落后容易傷及公眾,也有強制定期檢測的要求.我國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操作人員的素質相對較差,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制度不夠健全,規范對結構安全與耐久性的設置水準又相對較低,己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較多隱患,所以更有必要從法制上確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檢測的要求.對于土建結構工程的安全質量,雖然政府己做出了設計與施工的責任單位和個人需對其“終身負責的規定,但是這種要求執行起來缺乏可操作性.要將結構安全質量事故減少到最低程度,還應以預防為主,通過例行檢測及時發現問題.

  現在國內有大量土建工程因步入老化期需要診治,也有大量已建的違章工程需要評估,更有許多工程發生病害需要診斷和加固,各地己涌現出不少從事土建工程診斷、治理與加固的隊伍,并有蓬勃發展成為一種新興行業的趨勢.出現問題和病害以后再來治理固然重要,但是我們應該更加強調預防.對于在役土建工程的檢測和評估,要建立相應的法規和標準,要有從業人員的注冊和從業機構的資質認證制度,在管理體制上予以規范.

  從國家對公共工程建設的投資和對工程設計的要求來看,需要有工程整個使用期限,即全壽命費用支出的論證.只注意工程項目建設的一次投資支出,很少考慮工程建成后需要正常維護與修理的長期費用,不但可能損害工程使用壽命和正常使用功能,而且經濟上算總賬也很不合算.在發達國家,由于新建工程少,用于維修的費用往往更為主要,英國1978年的土建維修費上升到1965年的3.7倍,1980年的維修費占當年土建費用總支出的213.我國雖是發展中國家,現在正大興土木,可是過去建成的大量工程已經或過早老化.國內40%公路橋梁的橋齡已大于25年,加上進入200年以后家庭轎車時代的來臨,交通量猛增,超載嚴重,以往的設計標準又低,路、橋的維修問題十分突出.由于養護維修費用得不到保證,造成工程安全隱患并在以后需要支出更多的大修費用.在土建工程的投資上,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大己建工程維修的費用.

  為加速路橋等公共工程建設,國家現在鼓勵投資公司出資并給以一定期限如30 年的經營收入作為補償.如果對重要土建工程有必須進行定期檢測與評估的法規,就能保證這些工程在一定期限后歸還國家管理和經營時的良好功能,對于設計工作壽命為100年的橋梁,至少還可正常使用70年,而不至于30年到期后國家接收的已是一個破舊的工程.

3等待解決的幾個問題及建議

  3.1橋梁、隧道、道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工程的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已是當前魚待采取措施應對的重大問題.否則,一些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將得不到有效保證,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會蒙受巨大損失,并將給生產和公眾生活帶來長期困擾.

  建議國家有關主管土建工程設計標準的部門,能對工程的耐久性要求作重點審查,明確土建工程的設計應有最低使用壽命的要求,重要工程的設計文件中應有正常使用壽命和耐久性設計的獨立章節與論證.

  建議國家對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研究工作給予重點支持.

  3.2土建工程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應有定期的檢測和正常的維護修理加以保證.對于重要土建工程,我國尚無必須進行安全檢測的法規.在基礎設施工程的投資上有重新建、輕維修的傾向,不利于工程壽命和投資效益.

  建議有關部門通過立法的形式,對橋、隧等重要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內實施強制性的定期安全檢測.根據需要,加大工程維修費的比例.

  3.3建議完善技術標準體系與管理體制,發揮學會、協會在技術標準編制、修訂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淡化技術規范條文的強制性質;編制地方性規范(標準)和企業標準,適應不同地區在環境地質和經濟、技術水平上的差異,并鼓勵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